《环境再生设计:为了可持续发展》书评

发布时间:2025-05-21 20:38

环保纸质书设计注重可持续发展 #生活乐趣# #阅读乐趣# #阅读趋势#

《环境再生设计:为了可持续发展》一书是中国内地首次引进在环境设计与环境再生型系统构建方面的世界专家约翰·蒂尔曼·莱尔的著作。从工业废水对于河流和湖泊的侵害,到硫排放和氯氟竖对大气环境的破坏,基于物质和能量单向流动之上的各种生产过程已经将人类生活环境逼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是一个迫切需要变革的时代,通过这本开创性著作约翰·蒂尔曼·莱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达成此项变革的蓝图。

《环境再生设计:为了可持续发展》一书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系列重构人与自然、艺术与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切实有效的研究方法,本书将引领土地开发与规划师、建筑师、环境设计师、有机农业实践者、环保主义者,以及所有爱护、关注地球环境的人们展开卓有成效的环境再生型设计与实践,使“人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再只是一个奢望或口号,而是提醒人们关爱生存环境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作者认为环境设计必然需要很多人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建筑师、景观设计师、规划师、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社会科学家以及其他相关的人员。环境设计是整个团队努力的结果,是真正在协作的过程中进行跨学科的合作,所以该书的写作正是遵循了这样一个跨学科合作设计的过程模式。《环境再生设计》一书共分为十一个章节对环境再生设计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共由三部分组成。首先,作者解释了再生设计是什么,以及它的重要性。方法、理论、原则和策略也都在第一篇的章节中进行了论证。第二部分涉及应用,描述了各种再生(内在的自我更新)实践与技术的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深思熟虑的设计。第三部分探讨了在社会、物质、经济和政治环境中,再生设计所能发挥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再生设计以及在未来,这类设计又如何能够塑造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两大问题。

在对于人类施加于自然的意志所进行的反思这一模块中,作者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可持续发展”这个术语开始被广泛使用,这标志着我们与“资源耗竭”“环境退化”这两大灾难的斗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变迁将影响深远——它既可能是逐渐衰落的工业时代的终结,在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类文明蜕变时期中,甚至还可能成为某一蜕变期的重要环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致对未来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损害的发展。”文中作者提出了“源”和“汇”的概念。作者指出任何一个单向系统,最终都会破坏其赖以存在的景观;时间不断流逝,系统内的物质流也在不断接近最终停滞的时间点。从本质而言,这种系统是一种衰减的系统,不断吞噬着自身所需的营养源。“源”性景观最终会耗尽自身所有的物质,而“汇”最终也会因为过载而无法发挥作用。事实上,很多“汇”已经被堵塞住不再运行了。在单向流动的过程中,“源”和“汇”都会出现功能障碍,逐渐退化直至无法发挥作用。并针对该问题作者明白了设计环境再生型系统的重要性,在设计环境再生型系统时指出可持续主要取决于对环境的设计。但凡是开发的景观,都必须为在其中生活的人口持续供给居住、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所需的能源和物质。文中提出“再生”一词,这个词是参考了在没有使用农用化学物质的土壤中发生的复杂生物持续不断的有机更新。持续自我更新的原则同样适用于所有生命支持系统。环境再生设计就是要用“源”、消费中心与“汇”之间的循环流动来取代现有线性系统的单向流动。文中指出环境再生型系统会通过自身的功能作用,持续更新替换其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和物质。系统一般具有以下特征:①其运行与自然作用结合紧密,进而扩展到社会作用;②最低限度地使用化石燃料和人造化学物质,这类燃料和物质仅能作为备用;③最低限度地使用不可再生资源,除非确信未来可能实现再利用或循环;④在可更新的范畴内使用可再生资源;⑤废弃物的成分和总量都在环境可以无害化再吸收的容限之内。然而,“环境再生型系统”一词的内涵远远超出了这个定义,再生就是重生,因此就是要对未来充满希望。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它应用于整个地球。地球上的生命由于各种环境退化性实践,正在受到威胁,并在不断减少,而技术也不再是一个引发争议的话题。要彻底扭转环境退化的趋势,将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可能直到下个世纪甚至在更长远的时期内,都将会得到全世界的关注。

在环境再生设计的策略方面,作者在该章节中通过理论结合实际案例的方法为我们列举了以下十二点策略:①让自然做功;②以自然为原型,用自然当背景;③要功能整合,不要功能孤立;④寻求多功能的优化;⑤使技术满足需求;⑥以信息取代能源消耗;⑦提供多条解决途径;⑧可以解决不同问题的通用方法;⑨把储存作为可持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⑩塑造环境形态,引导功能流;塑造环境形态,显化自然作用;让可持续具有优先权。

在环境再生技术应用方法这一模块中,在人类住区,文化和能量流方面,要营造环境再生型人类居住区,我们的设计思考方式需要进行根本性转变:除了实用性之外,还要考虑基本的环境关系,以便能够构建平衡的生活,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在环境再生型建筑的实践与技术运用中,通过植物的庇护作用,利用植物控制微气候,利用植物控制污染,选择精良树种等方法,无论对于多大的种植区域,物种多样性都至关重要。不同的物种具有不同的生态作用,它们能够构成植物群落,并具有一个自然群落所有的相互作用。在城市改良与未来城市章节中,纵观章节所讨论的人类居住区的所有方面,就会形成一座新型城市的大致面貌,这是一种与现有城市的形态和内涵都截然不同的城市类型。事实上,新型城市看起来与传统城市几无相似之处,这意味着需要彻底重塑城市环境。随着社区的改建和新建,如果我们能够运用环境再生原理,就可以在这些新的发展区域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想规划环境再生型社区,就需要用更动态的眼光去思考问题,将人工环境看作是不断变化的;将环境中的建筑物看作是需要阶段性重建的,而重建也许可以循环利用同样的材料。在顺流而下的水这章中,水循环是自然界最为优美而恒久的创造。总体看来,整个水循环的过程可以解释为由太阳辐射提供能量使水蒸发,这些蒸发的水主要来自海洋和湖泊;水蒸气上升进入大气层,形成云朵,被风吹动到各个地方;水蒸气凝聚、降落到地面,在地表流动并下渗,为各种生物提供补给,最终汇入海洋和湖泊,循环往复。人类对水流的影响有很多,按照人类对于水循环的影响顺序,大致可以归纳出四大类影响:流域退化、农作物生产、引水工程以及水的化学成分变化几点充分讲解了水系统和水循环。环境再生型水系统能同时满足人类和其他物种所需,并且能够维护水系统的健康及可持续运行,是研究所面临的一大挑战。要同时满足所有这些要求,就要充分利用土地的自然处理能力。对于如何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工作原理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者提出了①让自然做功;②寻求同时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③让可持续具有优先权等策略来应对该问题。旧技术时代的理水从根本上讲采用的是儒家的方法,而新技术时代所采取的方法则是道家的,并且,两者相结合的趋势依然存在。主要通过流域保护,确立森林、木材以及流域的完整性、不超出环境承载力放牧,控制燃烧,恢复植被,控制农业径流,种植多年生植物,构建梯田,减缓水流等多种方法维护生态的稳定性。在自然人工水循环方面导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全球污染的原因众多,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进行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我们无法取缔改造流域、种植农作物、改变水流方向、甚至改变水化学环境等活动,有很多环境再生型方法可以实现所有这些活动,但是所有这些方法都要求有比环境退化型做法更为周全的考量。可以确定的是,我们会发现未来必须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技术来进行水资源的规划、设计和管理。

在实施及其意以这一模块中,作者从社会结构中的环境再生型系统、盖娅花园中的花园社区、经济、政策与转变方面讲解。从工业革命早期开始就普遍存在一种感受,即技术实际上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或至少曾经差点占据统治地位。通过各种书籍、戏剧和电影都展现了这一当代文化中不断涌动的思潮。显现出来人类自身的毁灭性趋势,尤其当意识到那些毁灭的趋势正是由先进的技术推动的时候。尽管如此,这股阴郁的思潮似乎并未打消我们对于技术产品的普遍渴求。近年来,这种矛盾心理在环境问题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但出路仍不明朗。工业技术造成环境退化的发展轨迹已确凿无疑,尤其在工业化国家更是如此。对于那些直接的操控者,这类实践往往会带来暴利;所以,在非工业化社会中,最主要的目标通常是能够加入这一旧技术,全然不顾其所造成的环境退化的发展轨迹。这是20世纪末荒谬的悲剧之一。我们只能通过规模尺度社会结构的改变,环境再生技术的参与,教育驱动力的发展来解决这一难题。随着开发项目面临更多的公众监督,并且规划和设计中的公众参与量越来越多,达成普遍的生态理解共识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是对于专业人士,更是对于每个人而言。针对专业人员、技术专家、政治领导人和有知识的民众开展教育,使其思维方式能够顺应新技术时代的需求,要着重强调五个方面的认识与理解:①以生态系统为原型理解自然和社会;②从日常生活中进行联想;③肯定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可能;④分析创作教学;⑤了解场所与作用过程之间的基本关系。在环境再生政策方面通过有形无形补贴,单一目标的管理,单一目标机构的方法进行政策管理,以激发全局利益与长期利益。

在当前屡见不鲜的城市胁迫、区域生态破坏的进程中,约翰·蒂尔曼·莱尔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想切中要害,极具建设性,令人信服。本书是规划专家以及所有关注环境问题的城市居民的必备读物。“环境再生设计:为了可持续发展”是约翰·蒂尔曼·莱尔写出了一本极为精彩的著作,该书讨论的正是时下重点关注的议题。全书达成了艺术与科学、设计与规划、人与自然的一并结合,使这本著作堪称典范。书中汇集了大量的范例,它推动环境运动进入到了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新阶段。由此可见,本书应该得到广泛传阅和实践应用推广。

网址:《环境再生设计:为了可持续发展》书评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008202

相关内容

环境再生设计(为了可持续发展)/建筑城规设计教学前沿论丛的书评 (2)
环境再生设计:为了可持续发展
【2018年第六期新书推荐】环境再生设计:为了可持续发展
环境再生设计(为了可持续发展)/建筑城规设计教学前沿论丛
环保设计下一程:为可持续而设计
家居未来趋势:科技、设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沃尔玛环境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设计:绿色和可持续的室内设计
《环境友好型设计:绿色和可持续的室内设计》
宝洁公司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愿景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