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生活的必须?看完你就懂了!

发布时间:2025-06-24 23:56

日常生活笑话:妻子抱怨丈夫做早餐总是慢,丈夫说:我在创造艺术,你懂不懂?煎蛋就是圆的,面包就是方的。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家庭日常趣事#

人生来是动物,只需要基础的吃、喝、穿、用的必需品就能生存下去。显然,艺术,在这个行列中排不上号。

但厦门大学美育老师童焱在他的新书《艺术漫话》中谈到“爱美、懂艺术,是人生之必须”,将艺术定义为人生的必须品。

他为什么将艺术抬至如此高的地位?难道说,那些不懂艺术的人就白活了吗?

《艺术漫话》作者童焱

艺术的起源

艺术并非是自然天成的,而是人类有意创造的产物。

童焱在书中说,“ 艺术是人类创造出来奉献给生活的精神礼物,也是我们选择在现实文化中用来表达自己的自由意志,展示自己真实人性,抒发自己对生活之爱的最为积极和妥当的方式。”

这与日本文艺批评家厨川白村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文学产生的动力是源自于被压抑的内在情感,被压抑产生苦闷,苦闷便不得不发,于是就产生文学。

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不再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装饰,或可有可无的奢侈,而是为拯救根植于人心中难以排解的苦闷的解药。

众生皆苦,是人的本性使然,无可避免。

但人又聪明地寻出了艺术这条出路。

爱艺术的本质

人与动物有着极大的区别。动物会因为满足了生活必需而开心,而人会因为只满足生活必需而沮丧。

当人长期处于“生”而不“活”的状态时,身体和心理都濒临枯竭,不可遏制地会生发出一股被永无止境的灰暗笼罩的感觉,任谁都很难对这样的生命感到满足。

既然说艺术是人生的解药,那它是如何排解苦闷的呢?

童焱在书中说,“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的过程中,会觉得自己的灵魂得到解放,自己的个性得到表现,自己的本能得到释放,自己的神经得到放松,自己的审美得到确认,自己对生活之爱也得到了同情。

尽管这种令人精神愉悦的美感体验是短暂和易碎的,但是,它却能让人们在高峰体验般的陶醉当中,充分地感受到一个美的世界,并在欣赏和玩味当中,燃起个人对于自己未来生活的想象和期待。”

对唱的山歌、酣畅的书法、押韵的诗歌、复现脑中的画面、篝火旁手脚并用的舞蹈……正是这些“大可不必”的高峰体验,一把拉高了平淡的日子里的幸福感,获得充盈的能量,留下了希望。

厨川白村说,“文艺,使人类得以抛弃了一切虚伪和敷衍,认真地诚实地活下去的唯一的生活。”童焱说,“爱艺术的人,从欲望根本上讲,都是爱生活,恋想象,崇自我,求自由的人。

爱艺术,就是爱“活”,爱生活。

艺术是非必需的必须品

英国作家C.S.刘易斯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艺术,它没有生存价值,但它是少数赋予生存以价值的东西之一。”

的确, 论及生存,艺术一文不值;但论及生活,艺术不可或缺。

童焱指出,“ 爱美且懂得欣赏艺术,在崇尚自由价值的生活中,就不仅仅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消遣娱乐和释放精神压力的方式,而是生活中的必须。

人们若是失去了这种教养和爱好,也就意味着他们将不可能走在通向自由的人生道路,过上独立、自主和富于创造性的幸福生活。”

所以,他在书中所说的不是客观要求的“必需”,而是情理主观要求的“必须”。

艺术,不是生存的必需品,但却是生活的必须品。

撰文 | 婷婷

排版 | 巨沐

READING TIME

阅读推荐

厦门大学美育教授

童焱的新书《艺术漫话》

近日重磅上线

题材广、篇幅小

语言幽默、接地气

在艺术世界里为读者答疑解惑

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艺术普及读本

分为“艺术家”“艺术观点”和“艺术现象”三辑

《艺术漫话》

童焱著

(一)

在“艺术家”中,

可以围观躲进原始岛屿却不得安宁的高更、

前妻眼中令人抓狂的毕加索、

创作出离奇画面的达利

生活却如钟表般规律……

一窥艺术大咖在生活中的真实面貌。

艺术史往往着重关注艺术家的成就,

很容易将艺术家的生活表现

归因为创作取材的一部分。

偏爱讲述离奇的剧本,

一再循环凡·高割耳吞枪、莫奈视力衰退、

达·芬奇的画面密码等戏剧化的人生。

不知不觉形成了一个印象,

一旦某些人被冠上“艺术家”的名号,

他们的整个生命轨迹,

不是在创作就是在创作的路上,

如果没有做好随时为艺术燃烧的准备,

就是不敬业的表现。

而本辑选择的13位艺术大师,

撇开艺术事业不看,

他们在真实的世界里活的也可精彩了,

是一群做了决定会后悔,

性格乖张惹人嫌,

游戏人生花花公子的普通人。

让我们来刷新对“艺术家”的认识。

(二)

在“艺术观点”中,

可以讨论一些艺术圈“约定俗成”的说法——

文人画代表雅、民间艺术就代表俗吗?

“似与不似”是“像”的最高境界?

用中国的“禅”来解读

西方的抽象画会有什么奇妙的发现?

艺术圈里也有个怪像,

大家可以很坦然地大聊自己

数学不行、体育差劲、英文很“水”……

但不论是学油画、国画、雕塑

还是园林、平面的同学,

也许平常从来不见他们看书,

却没有人会说自己不懂艺术。

并且大家还配有一套整齐的动作,

一旦身边响起“柏拉图的影子”

“亚瑟·丹托的艺术死了”

“谢赫的气韵生动”

等口号似的艺术观点,

所有人必须立马微笑

并用眼神回应“I GOT YOU!”

这一辑里,我们重新来复盘这些

一知半解、道听途说的艺术观点,

用最诚恳和开放的姿态来聊聊,

模仿的实质是什么?

艺术是否真的死了?

气韵又如何生动?

不做无脑伸手党,

为自己的“半桶水”续杯。

(三)

本书开篇带着读者观摩“艺术家”的故事,

再到“艺术观点”里重建思想认识与研究方法,

“艺术现象”作为本书的最后一辑,

落回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来看破也说破身边那些迷惑的艺术行为。

大众通常会觉得艺术离自己的生活较远,

那些动辄上亿的遗作、

标配着长发和胡子的艺术家形象、

在作品前泪流满面的游客……

都让人不敢轻举妄动,

不明白这些举动是确有深意还是故弄玄虚。

在这辑里,针对这些迷思,

作者带着大家一起揭秘:

都是地里挖的宝贝,

为何有的叫古董,有的叫艺术品?

儿童肆意的涂画是怎么被成年人捧上天的?

既然谁都可以创作当代艺术,

那传统美院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嬉笑怒骂间,发现——

原来,艺术不过就这样。

BONUS TIME

有奖互动

读一本好书,是最超值的享受!

著名作家、艺评家、人文地理杂志

特约撰稿人—— 萧春雷先生,

称童焱是“罕见的有理论、懂创作,

还写得一手好文章的艺术评论家”,

认为《艺术漫话》是“美术史家论画,

视角独特, 与业余爱好者不同”

“时有新见”“观点别致”。

《厦门晚报》2021年9月12日:

艺术家还要读美院吗? (点击跳转 )

现《艺术漫话》在“广东教育出版社”微店/天猫旗舰店有售, 8.3折单本包邮。

在本文文末评论有机会免费得图书!

点赞前5名,免费送书一本! 6—15名,50元抵用券; 16—25名,40元抵用券; 26—50名,30元抵用券。

网址:艺术是生活的必须?看完你就懂了!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086947

相关内容

收纳是必须要做的,这样你才能简单快捷的打扫厨卫,看完你就懂了
懂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
究竟是生活成就了艺术还是艺术成就了生活?
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
园艺专业也能当公务员? 职位大揭秘,看完你就懂了!
孕妇补充哪些营养?看完你就懂了!
看懂生活的艺术,让艺术治愈身心
懂艺术的人=不懂艺术的人
所谓“生活的艺术“, 就是悠闲二字
高品质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看完这些你就明白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