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

发布时间:2024-11-17 23:06

环境绿化:将自然融入日常生活,提升审美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日常生活艺术# #个人审美#

日常生活审美化
1、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2、你怎么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由英国迈克·费瑟斯通最早提出来。
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
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
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
国内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
事件回顾
2001年。国内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南京的周宪和北京的陶东风。前者从视觉文化转向的角度切入问题,后者则从文艺学研究范式的角度进入问题。
消费社会时代“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已经崛起。其显著的特征乃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趋向于美化,视觉愉悦和快感体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我们越发地感受和追求视觉的快感,也越发地体验到外观的视觉美化成为主流。能否说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日常生活的美学化阶段?这个阶段和艺术与生活保持距离的文化是否有本质的不同?”带着探讨的疑问,作者引入了后来被论者频繁提及的德国人韦尔施(周译威尔什)及英国人费瑟斯通的概念,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并暂时将其译为“美学化”。
2001年《哲学研究》(第10期)《日常生活的‘美学化’—文化视觉转向的一种解读》
当代社会与文化的突出变化是“审美的泛化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审美化”,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文艺学必须正视审美泛化的事实,紧密关注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及时调整、拓宽自己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001年12月由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与《文学评论》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人的全面发展与文艺学建设”,陶东风发言。
在2002年第一期《浙江社会科学》上,陶东风发表《日常社会的审美化与文艺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明确地将韦尔施(陶译维尔什)的概念翻译为“审美化”,重申了上述学科改革思想,并特别强调对文艺学进行文化研究的必要性。
2002年5月,由陆扬和张岩冰合译的韦尔施《重构美学》出版,更多的人接触到这一问题,争论的队伍立刻壮大起来。
2003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由首都师范大学和《文艺研究》杂志社联合召开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文艺争鸣》
2003年第六期推出“新世纪文艺理论的生活论话题”倡导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的学者认为:“与西方社会相似,当今中国的社会文化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生活革命: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审美与艺术活动不再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专利,……它借助现代传媒,特别是电视普及化、‘民主化’了,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
反对方
姜文振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也许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但它不是当下中民的低工资、低收入,进城干活的民工拿不到应得的报酬,多年来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都使得这些被称为‘弱势群体’的广大人群辛苦地徘徊于贫困的边缘,哪里有足够的经济力量去‘审美化’自己的‘日常生活’?……将定位于‘城市居民’(准确地说,是城市中产以上阶层)的都市消费文化描述成‘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想象成‘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颇有些粉饰现实的味道。”
赵勇认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韦尔施等人对西方当下社会形态特征的指认,但是“陶东风等学者借用这一概念来指称中国当下的现实时,却没有对这个概念进行必要的清理和鉴定,于是,这个事实判断的背后就遗留下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地方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了?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了?……从价值判断的层面上看,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命题的深层含义其实就是对现实的粉饰和装饰”。

日常生活审美化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网址:日常生活审美化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0256

相关内容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康德美学“非功利”的冲击
日常生活美学化
旅游是一种审美化的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美学浪漫——李子柒短视频的审美解读
《审美即生活》:不仅要生活的“美学”,更要审美地“生活”
【方忠平】审美文化消费论
【生活美学】审 美 需 求。
日常生活美学
“美学与日常生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