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青年观:郑重看人生 何妨“小确幸”

发布时间:2024-11-17 23:30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青少年心理辅导#

  个人的“小确幸”会演变成社会之“大不幸”吗?这可能是代际间的误解。其实,“小确幸”也可以郑重。怀着一颗“郑重”的心,享受“小确幸”,既自觉、踏实地去工作生活,又懂得体会日常的小幸福,何妨开间咖啡店? 

  美食、睡到自然醒、朋友的温暖祝福……这些生活中微小而确切的幸福,被称为“小确幸”。近年来,“小确幸”很受年轻人追捧。常常是在梦想遇挫之后,发热的头脑或者如火的热情开始降温,慢慢学会享受“小确幸”。

  最初,“小确幸”是被各方肯定的。毕竟关注确切的幸福,意味着珍惜当下,不再躁动不安,不再好高骛远,没什么不好。不过,最早流行“小确幸”的台湾,今年以来却传出不少批评的声音。有人认为,很多年轻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间咖啡店,没有远大的目标。如果年轻人耽于“小确幸”,不思进取,将损及台湾未来的竞争力。

  当然,担忧者都是有一定年纪的老先生们。他们担心,理想遇挫的年轻人,是通过生活细节寻找自我存在感,而迷上“小确幸”;他们担心,如果最具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都失去朝气,安于现状,个人的“小确幸”将演变成社会之“大不幸”。年轻人恐怕很难认同老先生们。不过是闻到雨后草香的片刻欢愉,享受几秒整理干净衣服的惬意宁静,能产生那么大的毒副作用?

  这场对话不仅有隔着“代沟”的误解,也有对“小确幸”本身的误会。实际上,一样米养百样人,一样开咖啡店,有的是消沉后的归隐,有的却可能充满朝气和创意。追根溯源,“小确幸”一词来源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但享受生活中简单的快乐,却并非自村上始。数十年前,林语堂提倡闲适生活,便很有“小确幸”的味道。林语堂说,自己最幸福的时候就是躺在床上的那一刻。他还喜欢边吃花生,边写作。这些经典镜头无疑都是“小确幸”。可是,这位文学大师却从不颓废,晚年也笔耕不辍,77岁高龄时还完成了一部《当代汉英词典》。所以,“小确幸”没有错,重点在于它装点的是什么样的人生。

  梁漱溟在《朝话》中,谈到人生的三种态度。一是“逐求”,追名求利以及一切物质享受;二是“厌离”,厌离人世;三是“郑重”,“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梁老先生认为,除非彻底做到家,不然,“逐求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动物没有差别。按照这种区分,如果处于“厌离”状态,理想遇挫,心灰意冷,“小确幸”只是精神麻醉剂,以点滴小欢愉,忘记人生的无聊和痛苦,那么老先生们将不幸言中。但是,“小确幸”也可以是“郑重”。“郑重”两字用得极好。既有认真珍视当下、抓住一切机会之意,也有脚踏实地、不懈努力之心。怀着一颗“郑重”的心,享受“小确幸”,既自觉、踏实地去工作生活,又懂得体会日常的小幸福,开间咖啡店又何妨?

  倘能进入这样的人生状态,不仅青春无悔,遭遇的所有挫折也都是值得的。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05日 19 版)

网址:人民日报青年观:郑重看人生 何妨“小确幸”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0596

相关内容

人民日报:发现生活中小确幸的9种方式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推荐:提升幸福感的18件小事(建议永久收藏)
人民日报:旅游已经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必需品
人民日报推荐:一个人越活越幸福的9个好习惯
人民日报大家谈:工作,应是实现价值的舞台
人民日报推荐:8个高级生活方式
民族志|克制的观看:观鸟实践中“人
人民日报:寻找工作与生活的边界
为教育生活制造“小确幸”,特级教师郑英的教育秘籍请你查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