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美乡村”风貌设计作品征集活动(广州)总结会圆满举行 75份获奖作品亮相

发布时间:2025-07-11 14:38

比赛结束后,获奖作品常常会被推荐到公众平台推广。 #生活乐趣# #美食烹饪乐趣# #料理比赛#

三千设计师共绘岭南乡村新图景

  设计如犁,深耕乡土;创意似种,唤醒乡愁。

  设计为名,云山之约。从石屋古祠的微创修复到骑行驿站的业态复合,从竹林步道的生态织网到数字社区的场景重构……一份份浸润着乡村泥土气息的创意作品,将乡村振兴变成触手可及的生活图景。

  7月9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的“粤美乡村”风貌设计作品征集活动(广州)(以下简称“活动”)总结会在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圆满举行。最终脱颖而出的75份获奖作品,既能体现专业高度,又能切实回应乡村发展的多元诉求,为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以下简称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的规划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90d4e977deb4679a708c.jpeg

《迹驿林坞》方案效果图。

d4aff5daa5f4f4946e76.jpeg

《泊野·骑栖》方案效果图。

  专家观点

  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美丽画卷

  当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讲席教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雷站在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广州)的规划蓝图前,目光掠过图纸上连绵的山体轮廓与星罗棋布的村落符号时,他提出的“乡愁的当代性”命题,正成为解码乡村文化复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的关键密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美丽画卷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大都市生态优势地区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生态优势,也是“寄情山水”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生活态度的延续。

  广州应深化与惠州等周边城市的协同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吴志才表示,广州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拥有千年农业文明、百年红色文脉和现代创新文化的多元融合。在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如从化狮象遗址、增城丝苗米农业文化遗产等,均为岭南早期文明的重要见证。未来,广州应进一步深化与惠州等周边城市的协同,推动“文化+产业+生态”三位一体发展,力争成为大湾区乡村振兴的示范标杆,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广州经验”。

  一线故事:

  碰撞思想,传统村落焕发新生

  在这半年时间里,来自天南海北的设计师与广州这片土地碰撞出了新“火花”。有知名设计大师亲自带队驻村创作,用现代设计语言诠释传统建筑智慧;有高校师生把课堂搬到田间,与村民共同探索可持续的乡村营造方案;有专业设计机构深入乡村一线,用系统性思维解决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难题……他们在田埂上碰撞思想,在泥土中实践理想。

  蔡驰是从化区溪头村土生土长的90后,7年前辞掉写字楼里的工作,回到溪头村老家。“村里有条老巷子叫谷田围,是蔡氏祖先在明朝嘉靖年间迁移来时最早扎根的地方,也是溪头村的源起。这里闲置的老屋多已破败。”蔡驰咬咬牙租下了整条巷,尝试对谷田围进行再造。作为一名“野生设计师”,蔡驰遇到了很多困惑,不知如何把理想空间变为现实。

  去年,“粤美乡村”风貌设计作品征集活动走进溪头村,一群年轻的“田埂上的设计师”敲开了蔡驰的家门。双方开展了第一次深度合作——柴窑面包坊。设计师们为蔡驰指了一条路,用本地石材砌窑身,和后山的石头呼应;用竹编格栅隔开制作区和体验区,既通风又有乡村的肌理;再把烘焙教室融进去,游客能亲手揉面、烤面包。今年“五一”,柴窑面包坊开张,榴莲芝士味的面包刚出炉就被抢空。

  当“Z世代脑洞”撞上“乡村现实”,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今年5月,来自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30余名学生齐聚于从化良平村,纷纷化身“乡村设计师”,带着任务卡、地形图与满腔热忱,为这座有着600年历史的古村绘制一幅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振兴新图景。

  调研乡村风貌的小组发现有韵味的砖瓦房逐渐消失,利用率不太高的乡村活动室亟待注入复合业态,废弃的希望小学空间需要再生,绿道的植被缺乏在地性。学生们建议,对闲置老宅进行外立面风貌整治与内部功能重构,让“沉睡资产”变身“美丽经济”载体;专业规划师探讨通过设计实现村庄“颜值”和“气质”双跃升,通过补足基建短板激发乡村活力。

  多方力量优势互补、多方主体深度协作,让乡村建设方案真正转化为可落地、有收益的发展实效。

  亮点纷呈

  创意“金点子”竞相涌现

  广州这座繁华的大都市,有一片广袤的乡村,这是推动“百千万工程”的重要载体,也是广东省第二届“粤美乡村”风貌设计大赛“重点区域赛”的主要阵地之一。广州广泛发动规划设计单位、高校师生等参与,让乡村成为创新实践的沃土。

  自2024年12月起,近100家国内外设计机构、高校、团体,超3000名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纷纷走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来到辽阔的乡村热土大展身手,用设计赋能和美乡村建设。参赛队伍有来自广州、上海、深圳、香港等地的设计机构,也有香港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高校团队。

  需求端出题,设计师答卷,多主体阅卷。设计师们聚焦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的产业小镇、村落民居、公路游径、公共空间、公共设施5种类型16个可实施设计选点,立足从化、增城等区域不同村落的发展痛点与实际需求,贡献了一个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创意“金点子”。

  半年来,活动经公告发布、实地踏勘、乡建课堂、在地实践、择优评审等环节,充分挖掘岭南乡村自然禀赋和乡土风情,广泛响应属地街镇、业主、村民需求,助推参赛作品更贴合乡村实际,实现“在地性”与“创新性”的深度融合,以创新思维激活乡村传统空间。

  在9日举办的“粤美乡村”风貌设计作品征集活动总结会上,75份“粤美乡村”获奖作品集体亮相。作品通过精心设计的手绘图、效果图、结构图展板和详实的文字说明,全方位呈现了设计师们对岭南乡村的创新诠释,勾勒出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交融的乡村发展新范式,以设计之力描绘出“新岭南”乡村风貌的多元可能,更搭建起设计师与乡村建设者对话的平台,让专业设计真正走向乡土、服务乡村。

  “通过本次活动,看到了乡村地区已经成为广大设计师创新实践的沃土,发现了乡村地区‘设计+产业+文化’的新思路,感受到了多方力量对广州‘百千万工程’的共同支撑,实现了专业设计与乡土文化的有机融合。”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相关负责同志强调。

  共建未来:

  设计方案将成田间地头的实践蓝图

  活动不是终点,而是广州乡村振兴“设计赋能”新赛道的启航。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本次总结会,既是对获奖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推动设计方案落地转化的关键起点。通过搭建作品赋能乡村的桥梁,让优秀设计真正应用于乡村建设,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注入强大的设计动能,助力广州在城乡融合发展中走出新路径、树立新标杆。

  现场,组织方向镇村代表赠送“粤美乡村”风貌设计作品集,让好经验“遍地开花”。在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广袤的乡野土地上,这些设计师们的创意种子将破土而出,设计方案将化作田间地头的实践蓝图,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

  本次活动中,从化区、增城区十分受关注,吸引了众多国内顶级设计大师和团队实地调研并参与规划设计,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下阶段,从化区将结合发展需求,有序推动优秀设计成果落地转化,以专业力量助力乡村风貌提升。增城区将深化“粤美乡村”建设,立足新时代城乡高质量发展战略全局,深度挖掘岭南文化基因与时代价值,努力提升城市品质。

  “本次活动真正从乡村实际需求出发,为村镇发展提供了兼具美学高度与实用价值的解决方案,为乡村未来发展方向打开了全新视野。”从化区良口镇米埗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邱丽萍表示。

  “希望用好这些经验,将我们的村打造得更靓更好,吸引更多游客,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从化溪头村一位村民表示。

  解码优秀作品:

  唤醒“沉睡”资源,乡村建设有无限可能

  总结会现场,与会领导为产业小镇、村落民居、公路游径、公共空间、公共设施等5个专题的获奖团队代表颁发证书。这些获奖作品里既有对岭南传统建筑基因的现代转译,也有对绿色低碳、生态韧性新技术的灵活应用,更不乏对公共空间、设施小品的艺术表达,全面展现了“文化可传承、生态可持续、艺术可赋能”的乡村振兴解决方案。

  一张张红色获奖证书背后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各个参赛作品不仅是设计方案,更像是在寻找乡村与时代的共振频率——从祠堂的青砖古瓦里长出共享咖啡书屋,在公园的老樟树下搭起骑行补给站,这些“刚刚好”的设计,正是传统乡村走向未来的最佳注脚。

  “当我们首次踏勘增城庙尾村时,这个小公园设施陈旧失修、景观荒废、杂草丛生,闲置的场地环境与动人的岭南乡野风貌形成鲜明对比。”合方建筑设计事务所(广东)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张浩表示。庙尾村位于百里稻香新乡村示范带,与“520山海骑行道”相邻,如何聚焦乡村山水格局、风物习俗、发展意愿,重新唤醒场地活力,是设计团队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

  设计团队将骑行与乡野相结合,激活乡村闲置资源,将昔日乡村小公园打造成为“集轻户外、深体验、可持续”的岭南乡野生活目的地。“这里有停车场、卫生间、露营地、骑行设施、公服驿站,为村民、骑行爱好者、亲子家庭等客群提供一站式服务。”张浩介绍,团队设计的作品《泊野·骑栖》庙尾村驿站设计荣获公共设施类一等奖。

  广州本土企业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度参与凤凰山美丽乡村群的建设规划。团队依托现有农村公路网,巧妙融合碧道、绿道、古驿道、骑行道、登山步道等元素,共同构建起一条长达150公里,兼具便捷舒适、岭南韵味与探索乐趣的凤凰山美丽乡村群公路游径网络。“这不仅是交通脉络,更是我们服务本土、激活乡村的关键纽带。”该团队成员表示。

  来自北方城市的设计师以独特的视角,为广州乡村建设出谋划策。“我们出生、成长在北方城市,工作室大部分项目位于江浙沪,这次来到广东,被具有浓浓‘南国风情’的乡村风貌与生活环境深深吸引。”发生(上海)景观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高露表示。团队尝试以一个崭新的认知状态、开放的设计态度对项目场地、在地文化与风貌进行探索与研究。在调研中,团队将岭南文化与生活场景元素进行提炼与抽象,进而形成空间的设计主题。

  活动中,穗港两地高校深度合作,开辟了穗港两地高校赋能乡村振兴的跨地域实践范式。华南理工大学与香港大学设计团队联合完成的《山水派潭·森林水韵——派潭世界级生态休闲度假小镇规划研究与概念设计》作品,斩获产业小镇类一等奖。两校团队将国际前沿设计理念与岭南本土智慧深度融合。港大建筑学院张永和院长领衔的技术团队,为矿坑疗愈场、森林冥想屋等核心节点注入“自然建筑”哲学,使空间叙事兼具生态疗愈效能与美学感染力;华工团队依托对客家梯田文化、温泉医学价值的系统性研究,构建文化基因转化图谱,确保方案扎根地域文脉。这种“理念共融、技术互补、人才协同”的穗港协作机制,已形成可复制的“高校双驱动”乡村振兴模型。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同样将目光聚焦于派潭,设计出了作品《四水归潭・π漾五乐》。项目团队以派潭特色的鱼灯节为纽带,策划“高滩鱼你”、“一日滩主”事件IP带动本土产品电商外销,为乡村提供全流程的创业、就业支持。

  评审建议

  让乡村成为青年设计师成长的沃土

  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国土空间协会会长马向明表示,乡村振兴为青年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才华施展舞台,岭南乡村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青年设计师既能从中汲取传统建筑的智慧,深刻理解人与土地的内在联结,又能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于乡村建设实践,这里无疑是滋养设计人才成长的沃土。希望广大青年设计师能在祖国的大地上写下自己的精彩设计篇章。

  用心用情读懂美丽乡村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原院长、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总设计师曹雪认为,设计师想要设计出一些伟大的作品,需要从身边的土地开始,用他们的双脚去丈量每一寸土地,用他们的双眼去读懂我们身边的美丽乡村。希望年轻设计师们能回到乡村中去,通过专业设计力量,为社会服务,为人民美好生活创造更多新的可能。

  小地块也应有大考量

  华阳国际设计集团总规划师温春阳提出,公共空间类的选点地块虽小,但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多元要素,需兼具景观性和实用性,同时要满足村民和游客的需求,要做好属实不易。好的乡村设计,不仅是简单的图面表达,还需要设计团队带有极大的感情,融入地方生活,让作品体现出乡土性和情感性。它不仅在成果表达上要能清晰地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也要与在地风貌和文化有效融合。

  设计赋能乡村全面提升

  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集团联席总裁庄葵认为,活动让大众关注乡村地区发展的同时,也通过专业的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们积极参与带动乡村环境提升、产业空间优化。活动的作品整体质量很高,类型丰富、视角多元,还能从运营角度考虑乡村发展,运用设计视角,通过空间塑造,将乡村的本底结合起来,创造更好更有趣的粤美乡村。新一代建筑师对乡村振兴表现出更多热情,展现出更多创意。

网址:“粤美乡村”风貌设计作品征集活动(广州)总结会圆满举行 75份获奖作品亮相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56204

相关内容

“粤读的力量”——2024年广州阅读生活季沙龙暨广州中小学生书签设计大赛颁奖典礼举行
2024烟雨徽州·中国(黄山)乡村生活美学设计公开赛
村容村貌美丽蝶变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内江市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工作综述
我市发布2023烟雨徽州·中国(黄山)乡村生活美学创意设计公开赛获奖结果并启动2024大赛
奇思妙想展现徽州之美——黄山市“烟雨徽州”乡村生活创意设计公开赛连年举办
2020年广东省青创赛丨获奖作品展示来咯!
2020海南环保袋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名单
湛江雷州市:文明乡风劲吹 和美乡村展颜
劲牌杯“草本科技 健康生活”诗歌征集大赛获奖作品公布‍
里旺村“同心美丽乡村”建设总结====湖南攸县里旺村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