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适,一种生活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5-07-14 02:02

适度的拖延,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生活智慧小知识# #哲学智慧故事#

古之君子,行无友,则友松竹;居无友,则友云山,概闲者之乐于寻闲之乐,诚如前贤所云:“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涧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闲适生活的获取,并非靠奇珍古器的堆砌。时人室中所藏之物,所资不菲,然而却没有真正的时间钻研汲取。看着一派雅韵,实则无异于古玩杂肆,亦不能使性灵栖息。

一千多年前,苏轼写尽了世人向往的闲适生活。何为「闲适」?《辞源》释义为「清闲安逸」,《新唐书》称:「咏性情者,谓之闲适」。当我们在意性情的安养时,精神便有了自由的可能。明人陈继儒谓:「闲居可以养志,诗书足以自娱。」秋末初冬,最是休养的季节,阳光不燥,日子清凉,翻一本闲书,听一曲弦音,三两知己,喝一壶老茶,暂忘尘世熙攘往来的束缚,得片刻的欢畅。

闲适是一 点优雅,闲适是一 份从容,闲适是一层境界,闲适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中国人追求闲适的生活,自古如一。在文士眼中,我们的山川草木、琴棋书画、茶酒香花,都是闲暇的产物。酒酬知己,茶酬知音。小筑之间,一壶佳茗,成了宾朋之间最好的媒介。

古人对清旷韵致的追求,基本全在室庐的营造之中。在李渔看来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室中诸般器物,皆是主人心性的体现。

中国文人的审美从绘画与书法之中,迁移到园林、居室、器用、造物之上,从而形成了对生活中品茗、饮酒、收藏、品鉴的至高标准,这也构成了文人审美的极致规范。

明人陆绍珩有谓:「吾斋之中,不尚虚礼,凡入此斋,均为知己」。室中布陈种种,当以心性舒适为旨归,为自己营造一番「神骨俱清」之境。

身闲意定,先止后观,得半日之闲,养清居之心。无事之日,打理斗室中的器物,擦拭落在桌上的光阴,烹煮藏于柜中的老茶,虽为小小的一方茶桌,甚至一个角落,足可栖游物外,抵达出尘之境。

生命不只是旅途中的追逐,还应该有生活中的安养,它让我们摒弃世外的喧嚣,与室中百器为友,「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诚可得清闲之雅、清旷之致、清骨之兴。

人们对居室的审美,应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愉悦,以朴雅清旷为上,以繁赘冗沉为下。否则便「俗气入骨,即吞刀刮肠,饮灰洗胃,觉俗态之益呈」。在清净中远离浮华,在平淡中超脱尘俗。

也许有人会说,闲适是不是意味对生命的懈怠?对于此,德国当代哲学大师约瑟夫·皮珀给出了答案,他在《闲暇:文化的基础》中说:「闲暇不是玩乐,也不是懒惰的代名词,人的存在并非仅是为了工作,工作只是手段,闲暇才是目的」。

闲暇是一种寻常的人生哲学,是一种生活观念。有了闲暇,从日常琐事中寻找生活的情趣和意义,从而实现精神的自由。

闲适的生活,有了文化的行为,将不断地影响我们的个性、情感、趣味,从而使我们从物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人的审美与精神也达到了自由的境界。

于是文人案头的一段墨,墙上的一幅画,书房的一本书,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宽慰之物,虽是无用,却足以遣有生之涯。

生命中的休享之闲,往往能够带来内心的慰藉与性灵的归依。而在快节奏的当下,我们于每天的庸碌中日复一日,却很少静心对性灵加以宽慰。惟求片刻闲适,人的性灵才得以沉淀并加以涵养。

『闲适』之趣味、审美、境界仿佛离我们远之又远。是时候让闲适回归生命之中了,正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图片:文人空间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

‍‍

网址:闲适,一种生活的智慧。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63764

相关内容

生活的艺术|闲适人生,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哲学
中国式雅致生活:简约、闲适、智慧
如何在忙碌中寻求闲适:生活的智慧与艺术
探索中国生活艺术:简约、闲适与智慧的精神追求
人生,“慢生活”是一种智慧
探索心灵深处的闲适与智慧 ——读《li式闲语》有感
探索心灵深处的闲适与智慧 ——读《li式闲语》有感
平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智慧公园:让“休闲生活”智慧起来
泰安人社休闲生活指南:尽享智慧生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