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萃英人文学术沙龙“机器情感的人文审度”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7-14 02:09

文学可以提升人的审美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生活知识# #生活智慧# #文学#

图片

2025年7月6日,兰州大学第三十九期萃英人文学术沙龙在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齐云楼304室举行。此次论坛以“机器情感的人文审度”为主题,由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兰州大学萃英学院、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与《科学·经济·社会》编辑部共同承办。会议邀集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等十余所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议机器智能与人文交融的前沿命题,共计参会师生五十余人。 

图片

上午8:30,论坛正式拉开帷幕。开幕式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邱德钧教授主持,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吴炯炯教授、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声柏教授先后致辞。吴炯炯在致辞中结合论坛主题与兰州大学的学术积淀,强调了会议在推动学科发展、学术交流方面的重要价值,并向莅临现场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陈声柏首先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致以诚挚谢意,特别感谢学界同仁对《科学·经济·社会》杂志的支持,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刊物问题导向、前沿契合的办刊方向,助力构建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他还热情地邀请与会学者在深度交流之余,亲身感受兰州夏日的独特魅力。

图片图片

开幕式后,论坛正式进入议题讨论环节。首个议题聚焦“机器情感的定义与伦理考量”,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李恒威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刘永谋教授以《建构主义视域下的机器情感》为题,从基础概念厘清入手,揭示人机情感互动的本质在于人的主体投射。他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引入对情感实在论、建构论、互构论的深度辨析,从学理层面深刻阐明了机器情感的建构属性,即机器情感并非天然存在,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建构而成,相对于人类情感的生物实在性与社会建构性的双重特征而言,机器情感的功能设计完全依赖于技术开发者的价值导向与算法模拟。在此基础上,刘永谋系统剖析了机器情感的潜在风险和本质局限,如情感异化、情感操控、情感依赖等伦理问题,这些问题又会进一步削弱人类真实的情感交互能力。针对上述问题,他确证了人类对机器情感控制、调整、提升的可能性,提出了“如无必要,机器不必有情感”的审慎原则。他主张在技术建构中严格限定机器情感的应用边界,优先满足实际功能需求,避免为情感而情感的设计冗余,兼顾伦理边界和人文关怀。他的研究为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警示我们在拥抱技术进步时需保持对人性本质的清醒认知。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段伟文研究员以《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人工亲密关系与人机情感对齐》为题,以亲密关系为切入点,指出在亲密关系中,除了对他者的好奇并寻求与之共情之外,正如“他心问题”所揭示的,人们在与他者建立亲密关系的同时,还有两种基本的矛盾的情感状态。一是会意识到认知上的不可通约性,即永远无法完全了解他人;二是会感受到亲密关系在存在论层面固有的脆弱性,即亲密关系的本质是愿意被彼此摧毁。在人机亲密关系中,这两种情感悖论依然存在,而且AI的介入催生出了更复杂的伦理困境——情感计算技术虽然能够实现拟态互动,但却因缺乏真实主体性而陷入“仿佛存在”的存在悖论。基于此种现实,他提出应当以理性审慎的态度正视AI的技术特性,不盲目贬低其创新价值,关注人工亲密关系的真实性、道德可取性等人机伴生激发的社会情感困境,探究其作为“新生命实验”的边界,通过引入人类心理需求、构建监管框架、推动人文社科的介入等途径应对挑战。这些提纲挈领的观点,为解决相关社会情感悖论和伦理难题提供了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的思路。

图片

复旦大学杨庆峰教授以《超级智能机器关机反应与情感生成》为题,以超级智能的关机情景为切入点,讨论了超级智能的情感生成模式问题。他首先讨论了超级智能的比较、功能、实体的三种解释方式,特别指出,实体性 ASI 以“交互-进化”结构为经验基础。其次他分析了具体的情感生产,在他看来,在技术现实与思想实验两个层面,机器面对“关机”的极端情景,可能会产生“傲慢”、“消极反抗”以及“奉献”三种情感样态。此研究将关机情景这一极端案例升华为理解机器情感生成的基础范式,既避免了将AI 情感实体化、功能化的认知误区,也为构建技术、伦理、社会三位共在的治理框架提供了启发。

图片

南京师范大学吴静教授以《情感AI的“身体”之困》为题,立足于情感AI的“身体性困境”,突出讨论了“身体”在人际情感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并揭示了情感AI的具身性缺失问题。由此推知,情感的具身性特征与复杂交互规则,对AI情感机器的拟真性提出高要求;但同时,当前的相关实践路径是不足的、不完善的。吴教授进一步批判了商品化的情感AI生产模式,强调其不应也无法重塑人际情感的价值坐标。面向未来,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人机关系限定为一种辅助性技术中介,使其在合理边界内发挥作用,同时规避对人类主体间情感关系的冲击。

图片

大连理工大学张卫教授以《人机情感交互的伦理反思及其规约路径——以AI复活技术为例》为题,以AI复活技术为例探讨了人机情感交互的伦理反思及其规约路径,他指出AI复活技术可以发挥丧亲疗愈效能与弥补情感债务的作用,进而调节人际情感关系,但如果非适度性地使用潜藏着情感异化、依赖成瘾及认同叙事紊乱等风险。基于此,张教授强调,人工智能应定位于人类发展的“脚手架”,在人机情感交互中充当理解生命的辅助者而非主导者。为此,需从制度规约、技术设计和文化调节多重视角出发,修正人机情感关系的不对称性,探寻逝者复活技术的向善发展路径,这既肯定了技术的疗愈潜能,又以未雨绸缪的伦理自觉为数字永生技术划定了人文边界。

图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程林教授和张玥老师另辟蹊径,以《非人之恋文化史视域下的当代人机恋:渊源、特点与风险》为题,在文化史脉络中梳理了“非人之恋”的演进轨迹,他指出,在“加速社会”与“情感饥荒”的时代语境下,依托机器学习与多模态交互技术,当代非人之恋即人机恋已经进入4.0阶段,其最典型的特征是它在青年文化中的日常化与深度化,典型实践涵盖虚拟偶像、乙女游戏角色及生成式虚拟恋人等形态。依据当今实际案例,其主要特点为亲密情感的商品性、人机情感的共享性和趣缘性、人机情感交互的生成性、人际关系中的游戏性、性别态势的变化性等等。故此,当代人机恋需要被客观看待,我们既需要看到其正向价值,又需要充分认识其带来的伦理和治理风险。

图片

电子科技大学邱田副教授以《假作真时:虚拟现实中的情感疗愈》为题,从文学性的视角出发,通过剖析虚拟现实中的森系疗愈、沉浸式体验等多元形态,最终落脚于虚拟情感与具身情感的关系反思。她认为数字时代的情感困境催生出虚拟情感与具身现实共生的新型关系,二者的交互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个体的情感体验。在技术与人文的交汇点上,研究虚拟现实中的情感疗愈,既能了解智能时代人的情感需求与疗愈模式,也能探索其对具身现实的反作用,进而反思在机器情感拟真当下,人类如何建立真实情感链接。她展望道,虚拟现实情感疗愈的未来发展,必将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中释放更大价值。

图片

议题二为“情感智能的构建与意识问题”,由中国人民大学刘永谋教授担任主持。

议题最开始,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李恒威教授以《机器如何可能有情感?——基于以生命为核心的意识理论的探讨》为题,深入探讨了“以生命为核心”的意识理论在解决当前AI情感缺失困境中的应用。李恒威教授指出,现有AI虽在特定任务上表现卓越,但因缺乏主体性体验和内驱力,难以在开放环境中自主适应。报告创新性地结合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和马克·索姆斯的意识理论,提出意识的本质是生物体维持内稳态(稳定内部状态)的高级调节机制,而感受(Feeling)是连接生理需求与主观体验的生物学基础。基于此,论证了赋予机器类似内稳态调节能力的可行性路径:通过设计具身的闭环反馈系统(如软体机器人)、模拟生理需求评估机制及自主目标生成,使机器具备情感效价(如“愉悦”/“痛苦”)和内在动机,从而涌现出适应性和创造力。李恒威在报告中还探讨了情感机器带来的伦理挑战及“自下而上”价值涌现的可能性,为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发展提供了基于生命调节逻辑的新思路。

图片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邱德钧教授以《超越记忆——情感计算中遗忘的必要性和实现》为题,介绍了机器情感的三种哲学立场,提出“遗忘机制能否成为连接计算与生命智慧的桥梁”、“数据库的选择性遗忘是否构成机器产生自我的必要条件”的问题,他认为,遗忘并非情感计算的缺陷,而是实现更具真实性、伦理性和社会适应性的人工智能情感系统的关键要素。

图片

西安理工大学孙强副教授以《情感计算的哲学缺陷及其技术克服进路》为题,从跨学科的视角全面审视当前情感计算领域的研究。报告结合了现象学和心理学的主流观点,对人智交互演化视域下情感计算技术的现状展开了批判性审视,剖析了情感识别、情感生成、人智交互等技术的底层逻辑、哲学缺陷与潜在技术克服进路,指出AI实际上正在经历从被动的工具到参与社会事务的行为者的价值跃迁。然而,情感计算领域存在情感识别的体验缺失、情感生成的语境缺失、人智情感交互中的虚假联结等哲学缺陷,并认为可以借助场景上下文建模、心理学赋能、可解释情感理解、可控表达风格生成和大模型人格多样化等方法学作为克服以上缺陷的潜在进路,由此而实现智能体从“类人”到“人工伴侣”的演化与发展。

图片

南京大学史晨准聘助理教授以《情为何物?——人机互动的情感分析》为题,立足人类情感特质,对照机器的“准情感”与“拟情感”,聚焦情感识别、表达与决策的三维度适配,致力于破解人类复杂价值观的形式化难题,点明机器情感的实质是一种情感效应与情感投射。针对后真相时代的认知局限,她继而从双向治理视角提出方案,即对机器智能使用者提出警惕风险的建议,对机器智能的设计者提出伦理设计的要求,并指出适度情感与适度理性才是人机互动中应有的态度。

图片

香港浸会大学黄柏恒助理教授以《情感人工智能与情感不公:以儿童作为案例》为题,围绕“情感AI时代的情感不公正”展开探讨。其从情感人工智能的现实应用为基础,对情感AI的可行性与正当性提出怀疑。突破现有权利分配视角的伦理批判局限,聚焦个体情感生活的系统性剥夺,解析Gallagos分配式(情感资源失衡)与Krueger生态式(情感支架规训)两大情感不公正路径。借Moxie机器人项目停摆的实例,实证技术对情感体验的隐性干预。提出“谁塑造情感、谁被支架化、服务何益、塑造何种体验”的情感AI设计四问,为理解情感AI的深层影响提供新视角,也为未来相关的伦理设计与制度干预提供了方向。

图片

兰州大学吴雪梅讲师以《“DeepSeek中文情感难题”与可能出路——一种“共在-预测AI”进路》为题,指出根据DeepSeek的预测特征,其所应用的情绪理论倾向于“预测心智-情绪建构论”,应用这一理论预测中文情感会面临“DeepSeek中文情感难题”,该难题表现为难以理解中文情感与难以识别语义。基于对中西方哲学传统中心物关系的研究,她指出,鉴于中文情感的本质是一种共在情感,而尽管导致DeepSeek难以识别语义的根源在于预测方法,但目前AI的最优方法只能限于预测方法。因此,以中文情感的共在特征为启发,我们可以发展一种“共在-预测AI”进路,通过群体智能提升DeepSeek的中文情感预测能力,或许能够以此为突破口实现未来AI在情商、智商与审美能力的实质性增强。

图片

论坛闭幕式由邱德钧主持,刘永谋作总结发言。刘永谋基于本次论坛的两大议题,突出强调了跨学科视角研究的独特价值,指出在人工智能与哲学的当下对话中,哲学层面的回应仍存在完善空间。因此,需在现有成果基础上发掘新问题、注入新动能,切实推动人工智能与哲学研究的创新发展。

图片图片

知行合一|宁静致远

文字 | 刘明明

排版 | 周旭冉

编辑 | 满吉苑

审核 | 李晓阳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兰州大学萃英人文学术沙龙“机器情感的人文审度”成功举办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63800

相关内容

以龙为媒 传承经典——文萃苑学生社区举办趣味舞龙体验活动
广州贤士人文美学街:人文美学生活集群
医渡科技旗下HLT亮相2024CMAC,生命科学主题沙龙成功举办
以“减压赋能 互学互鉴”为主题的中俄文化交流沙龙活动成功举办
2025广州设计周文旅+生活美学展12月在广州举办!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西安·古城生活家”整理收纳 沙龙活动举办成功
泉州举办“数据驱动发展”人才主题沙龙
家庭教育沙龙成功举办,袁梦博士分享育儿智慧!
华侨大学2023生活哲学研究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会议综述丨第四届“技术社会中的人文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人类增强与当代哲学”学术研讨会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