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退休老人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他沉迷于过“二手生活”

发布时间:2025-07-14 14:31

个人养老金是政府倡导的强制性储蓄方式,用于退休后的生活保障。 #生活知识# #生活指南# #理财建议# #个人养老金#



经常听到一些子女抱怨:

家里的老人,退休后就跟变了个人似的,每天抱着手机,一点精气神都没有。

抱怨之余,大家也疑虑重重:

明明卸下了重担,应该更享受生活、更有活力才对,但为什么反而暮气沉沉了呢?

不仅人看上去有点蔫,还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焦虑、生气。

就像身边很多案例显示的:

不少老人退休后,反而陷入了更深的空虚和迷茫。

其实,很多年前,网上就有过一句话:

“退休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重新活一次的起点。”

退休后最舒服的状态,应该是日子慢下来,心定下来,过自己的小日子,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而不是一天到晚沉溺于“手机生活”,把日子越过越焦虑。



我们小时候,没有智能手机,电视节目也很有限,爷爷奶奶们每天都在忙活。

种菜、养鸡、带孩子,街坊邻里串门聊天,日子过得充实而热闹。

记忆里,那时的老人,脸上总是带着笑容,眼神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

再看看现在的退休老人,吃穿用度,都远胜当年。

但他们的状态,却经常是焦虑的,动不动就喜欢宅在家里。

白天,待在家里;晚上,还是待在家里。

刷着短视频,看着各种“养生秘诀”、“情感鸡汤”,一天下来,真实生活体验少得可怜。

网络时代,信息茧房无处不在,老人们比年轻人更容易被“二手信息”裹挟。

有人说,只要给一部手机、一个WIFI,就足以让人废掉。

这一点,在退休老人身上尤为明显。

一位社区工作者,对老人们的现状做过总结:

“又懒得出门、又不愿意社交、整天地刷手机、转发各种链接、无所事事。”

原本精神矍铄的老人,长期待在家里,只会一天天萎靡下去。

渐渐地,你会发现老人变得固执己见、听不进劝;变得疑神疑鬼、容易焦虑。

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学习学不进去,出去玩没有思路,干什么都觉得没意思。

身体软塌塌,眼神空洞洞,整个一副“能量严重不足”的样子。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习得性无助”。

长期沉浸在“二手信息”和“二手情绪”中,会让老人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从而放弃对生活的掌控。

人如劲松,若想傲然挺立,离不开真实风雨的洗礼,老人更是如此。



罗振宇提出过一个很新颖的观点。

他说,人的智商不在脑子里,而在关系中。

一个人,只有出门社交、参与社会活动,接触到各种人和事,思维才能得到锻炼。

就像咱们年轻人,每天处理工作,与同事、客户沟通,和朋友、家人交流。

过程中,大脑处于活跃状态,行动力也被一件件具体的事倒逼着强大起来。

倘若长时间与社会脱节,少了与外界的交流,人会迅速退化。

老人也是如此。

只有走入真实生活,多和人接触,才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和心态的年轻。

看过一个报道。

有个老人,退休后就迷上了各种“养生讲座”,每天听得津津有味。

结果,花了大把的钱买了各种“保健品”,还差点耽误了病情。

还有一点,老人因为长期沉迷于手机,与家人沟通越来越少,关系也变得疏远。

心理学家苏珊·平克,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

长期沉浸在“二手生活”中的老人,更容易感到孤独和焦虑。

人终归要与社会保持连接,尽早走出“二手生活”的舒适区,才能活出精彩的晚年。

眼下的时代,很多幸福感,都需要从真实的生活体验中获得。

所以,别放任老人“宅”下去了,多鼓励他们出去走走。

去公园、广场,让他们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看看充满活力的年轻人;

去老年大学、社区活动中心,让他们结交新的朋友,学习新的技能;

去当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找到生活的意义。

只要走出家门,真实的生活,就充满了无限可能。



有心理学教授,做过一个对比实验:

他们将同一窝的小狗分成了三组。

一组锁在笼子里,一组在相对贫乏的环境中。

还有一组在光线充足、外界刺激丰富的多元环境中。

结果显示,前两组的小狗迟钝不爱动。

只有第三组,在丰富刺激中成长的小狗,大脑皮层更厚,行为上更活泼机灵。

这组对比试验,揭露出:环境对个体成长有巨大的影响。

看过一个网友分享,她的爷爷就是从小待在“铁笼”里的“小狗”。

他性格内敛,有点社恐,退休前,能不出门就不出。

但人总有老去的一天,总要面对退休后的生活。

所以,退休后,爷爷必然要面对空闲的时间。

这下,可难坏他了,他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

出门不知道去哪里,见了人不知道怎么聊天,一到陌生环境,就感到焦虑不安。如果别人主动打招呼,他更是尴尬地不知所措,有时候还会紧张地冒冷汗、头晕。

他这才意识到,年轻时不喜欢社交,年老后根本无法享受生活。

严重的社交焦虑,只会硬生生地把人再逼回家里。

心理专家黄仕明说:

“生活就是一个不断走出去回来,再走出去再回来的过程。”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只有走出家门,有了与外界的接触,才能收到外界的回应。

体验越多,经验越丰富,能力也就越强,对生活就越有把握。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说:

“幸福不是终点,而是一种持续的状态。”

人不可能一辈子待在家里,不可能永远不与人产生交集。

不想老人未来过得孤独,现在就要鼓励他们多出门。

让他们从虚假的信息中,走到真实的生活里,让他们从手机的沉迷中,找到更高级的乐趣。

人,只有见识过世界,才会有世界观,只有脚踏实地地活过,才会有幸福感。

纪录片《人生果实》,讲述了日本一对老年夫妇的生活,一直很触动我。

老爷爷和老奶奶退休后,在乡下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他们种菜、养花、做饭、读书,每天都过得充实而快乐。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充满生机和美好的世界。

片子里的老爷爷,一直强调: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

人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时候,思绪、眼界、格局也跟着流动起来,变得开阔。

虽然,我们很少有人有这个条件,让老人过上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但“多出门走走”,却有的是机会与方案。

每天早起一会,去公园散散步、打打太极;

周末拿出半天时间,去参加社区活动、和老朋友聚聚;

节假日,有条件就带老人出去旅游一次,没条件,就多陪他们聊聊天、看看电影。

生活中,很多老人状态不好,根源就是压抑太久了。

常年不晒太阳不吹风,不是把自己关在家里,就是一天天只是看手机。

能量流动不起来,老人的精气神只会越来越萎靡。

生活讲究磁场,能量需要交换,人是环境动物。

足不出户,老人会把自己憋出内伤。

多出门走走,他们才会在阳光雨露中,焕发新生。



不想被 “二手生活” 废掉——

就别总刷手机里的风景,清晨去公园看看露水怎么挂在草叶上;

别总转发别人的感悟,拿起笔写写自己的退休日记;

别总操心别人的家长里短,把自家的阳台种满花。

你可以去学年轻时想学没机会学的舞蹈,哪怕跳得不好看;可以约上老伴去邻市走走,不用非得去远方;可以每天做点简单的饭菜,慢慢吃,慢慢聊。

就像老话说的:

“日子是自己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

退休后最舒服的状态,是不用看谁的脸色,不用听谁的安排,按自己的节奏过

少点 “二手” 的热闹,多点 “亲手” 的踏实,才是退休后该有的样子。

网址:废掉一个退休老人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他沉迷于过“二手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65065

相关内容

废掉一个人最简单的方式:“垃圾快乐”
退休后才发现,废掉一个人的,不是广场舞、麻将,而是没一个朋友
人到晚年退休了,最明智的生活方式:1个字
别让老年人沉迷直播间
退休后,真正聪明的老人,都是过6种低配生活
退休不褪色!这8个娱乐活动让老年人生活亮起来,特别是第8个!
最近沉迷于重读一些多年前看过的书
退休后的极简生活如何过得充实又快乐
理想的退休生活方式!什么是活力老年人?
令人羡慕!他们把退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