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笔记|张金凤:行走的乡村记事本
拍摄写真,记录美好的乡村记忆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乡村旅游推荐#
【栏目语】
2024年,《作家通讯》全新改版,推出新栏目“扎根笔记”,邀请在基层一线工作、驻点、深入生活的作家、文学工作者分享他们对于广袤大地和人民生活的观察与体悟,展现新时代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向人民学习”的精神风貌。
行走的乡村记事本
■张金凤
我去乡村行走是一种血脉中的召唤。30年前就业于县城之后,我跟家乡的关系日渐疏离,尤其是亲人们陆续搬离乡村到城市安家后,我回故乡的理由越来越少。这让我不安。越是疏离,我内心对故园的山川、河流、大地、星辰和在那片热土上奋斗的乡亲们越是魂牵梦绕,于是我开启了独特的乡村行走模式。在很多人眼里这不可理喻,好不容易经过苦读离开了乡村不再做“泥腿子”,为什么还要戴着斗笠到庄稼地里去受日晒风吹?为什么还要跟各种各样的农民、渔民、养殖户去打交道,到他们干活的牲口棚、地屋子、大棚、水塘、海滩边去采访、一起劳动?这些人不会懂得一棵庄稼离开土地后的焦灼。我就是那棵庄稼,只有回归土地才会重新找到生活的姿态。这场旷日持久的乡村行走,是我精神的还乡。
乡村行走,我持续了多年。2024年,经过几十年的酝酿,我把农民血脉中对土地的深情和对粮食尤其是对麦子的深情写成剧本,自筹资金把它拍成了微电影。在微电影《飞翔的麦子》中,主人公如此表述:“我以为我是那飞得高高永不回来的麦子,却发现,我的根在这片土地上,从没离开过。”是的,这就是我的心声,我从没离开过。
我在乡村的行走是带着情感和使命的,我不仅用眼睛去体察,用耳朵去倾听,用语言去交流,用心灵去感悟,我更把这一切感悟整理、提炼成文章。这些文章如心怀梦想的种子,在全国各地文学期刊开出花朵。当这些散文汇聚成一条河流时,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它的浪花。
乡村行走系列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20年度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的时候,我这本“乡村记事本”变成了散发着时代和乡土气息的纪实散文集《村庄变身记》。这本书所记录的不只是我的村庄,还覆盖了胶东半岛几十个村庄。我写到了纯种植的农民、新型种植大户,写到了搞养殖的农民、海岛上的渔民,也写到了种植茶树和制茶为业的农民、依靠文旅业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的农民。不仅仅写一线劳动者,也写各行各业的领航者和各种各样的村镇干部。每一个村庄都有它独特的故事,每一片土地上的交响曲都丰富多彩,每一个音符的吟唱是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它们组成了当下乡村波澜壮阔的生活。
乡村的“变”与“不变”
近几十年乡村的变化、农民的变化,是“变”与“不变”的辩证存在,是坚守与变革的共存。
这些“变”让人目不暇接:昔日的荒山消失了,变成了梅花遍野的胜景。我曾经多次经过胶州市洋河镇澄海村西的那片山坡,那是片大面积贫瘠的荒山野岭,农民在梯田一样的小地块上艰难耕种。水上不来,肥料运送艰难,收割机也上不来。我所遇见的农民都对着土地叹息,不种地吧,作为农民心里不安,但是这片地真是旱涝不保本,丰年也只有微薄的收获。没想到只几年间,那里就成了一座现代化文旅和农业结合的“旺山梅园”,既有大棚采摘和果树采摘,又四季有花,尤以冬春的梅花为品牌。如此,荒山迎来新图景,农民也绽放了笑脸。
那么多人在休假的时候到这些文旅小村庄,在果园采摘,在菜园里收获蔬菜,然后到村庄的灶台上烹饪。人们被城市喧嚣和工作压力反复碾压的身心,在这样的小村庄里得到放松。被从岁月罅隙里挖出的传统手工艺大放异彩,传统美食和“菜篮子”享誉四方。全国著名的胶州大白菜、里岔黑猪肉、胶东罗家村的糖瓜、洋河大相家的粉条……这些村庄因为这些专业生产而有了特色、有了生意,传统手艺和产品也有了新生机。很多小村落依山傍水,以前是长在深山人未知,现在是留住乡愁、探访桃花源的目的地。当下的乡村喜新不厌旧,老房子能唤起人们怀旧的思绪,老村、老街、老巷甚至淳朴的老农民都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这种时尚焕发着勃勃生机。把崭新的元素安放进老村落,现代潮流与乡村特色做着完美的融合,“变”在“不变”中如老树开新花。
农民思想变了,过日子的方式变了。有的农民把农业做大,成为各种各样的农场经营者;而不少不做农业的农民则成为城乡两栖居民。两栖居民基本上一边在镇上、县城甚至更远的地方开店、打工,一边还在家乡借助极为快捷的现代化方式耕种土地。这些农民像候鸟一样在故乡和外面的世界往返,在耕种和收获的季节回乡村。这种回乡既为收种庄稼,也为放松休闲回看故土,是一种很时尚的生活方式。规模种植的农业大户也变了,他们不需要费力去洽谈销售,而是依托网络,做电商订购定销,实现了“人在家中坐,订单天上来”的现代化营销模式。
有些坚守让人无限感叹。70多岁的退休教师王法伦,将自己家的南屋开辟为农家书屋,免费向村民开放,吸引了很多学生娃。王法伦坚守乡村书屋40多年,传承乡村文脉,艰难时不惜变卖祖传家具以维持。年轻的周昆在工作最得意的青春年华辞别都市,只为了心中的天文梦想。他独居深山过着寻常人不能忍受的枯燥生活已经十几年,建起了全国唯一一个流星博物馆。为了天文梦想,他变卖了城市的房子,每年数以万计的人在他的艾山天文台接受科学普及,探究星辰和宇宙奥秘。他和他的天文台成为乡村振兴重点项目,造福了一方百姓,增加了乡村振兴的科技元素。
一位位新农人对无公害农产品的坚守无比执着。荆世新为了寻回传统的大白菜,反复在实验室培育种子。他用新“胶白”种子,以无化肥、无农药的纯绿色种植,找回岁月里的纯美味道。高志勇在黄土岭上逐梦,一年年在干旱的山岭上种谷子,经历过几次几乎颗粒无收的崩溃后,终于把谷子种出了小时候吃过的本真味道。可贵的是,他还带动周边农民进行传统种植,让整个村庄的人员回流。如今他已经成为村第一书记,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变是时代的需要,是令人喜悦的;不变是内心的坚守,是令人感动的。这些坚守者也是变革者。海岛村妇梁颖把有着传统养殖和捕捞生活的海岛变成了原生态生活的旅游地。作为大学生的她嫁进渔村后,率先在网络上宣传她的渔岛,并接待了第一批游客。个体养殖户刘钦玉既是一个养猪养鸡的小个体户,又是一个爱学习的新农人,到处听课学习交流。他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喜欢旅游、美食,喜欢跟家人过各种节日……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我这本乡村记事本,每一次行走都密密麻麻地写满收获和感动。曾经的荒山,如今成为令人欣喜的景区和高效农场;曾经水源匮乏的贫瘠之地引来清泉,弥漫着谷香和果香;曾经长满荆棘的荒蛮林野飘飞着萤火虫,空寂的山区变成了星光公园。乡村的变和不变都是生活的珍珠,在寻常的日子里熠熠生辉。
土地的走向
乡村的问题,首先是土地的问题,土地的样子反映着农民的样子。乡村的土地大约有三种类型:菜地、农田和林果地。
菜地是土地份额中极小的一部分,但是这一部分曾经非常重要,是真正的“菜篮子”工程基地。多年以来,乡下人依赖自己家的菜地种菜吃,菜地虽然小,但是种植的四季菜蔬可以基本满足需求,达到自给自足。随着农村的发展,农民的钱袋子日渐鼓涨,自给自足的菜地供给完全被打破。很多人家尤其是年轻人不再种菜,吃菜完全依赖购买。
传统的菜地基本都是傍着村庄而且靠近水源,附近有池塘、水井、河流等。一大片菜地又划分成多个很小的区域,属于不同的人家,种植着各种各样的时令菜蔬。如果一个村庄有一片葱茏的菜地,基本可以判断为是个人气还算旺的村庄。如今,菜地的面貌已大为不同。菜市场上一年四季充足的蔬菜都来自蔬菜种植大户。种植大户不仅用了村庄原有的菜地份额,原先种庄稼的农田也成了蔬菜基地。由此,菜地没有减少,而是大规模增加,变身成大规模蔬菜基地。
与菜地一样,再远一点的村庄周围的田地也各有自己的归属权,看种植的不同作物,看作物的长势就知道它们属于不同的农户。有一些土地是成片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辽阔,那里有着清一色的庄稼,一看就是大机器播种、统一均衡施肥的产物。规模种植的优势自然比农户分散种植要大得多,这样地块里的庄稼成色普遍会更好一些。
土地的第三种类型是林果地。种庄稼的叫农民,种果树的农民有一个更具体的称呼:果农。很多果农是从纯种庄稼的农民演化而来。以前的果树种植就像菜地之于种田一样,只是点缀和补充。如今果树种植逐渐规模化,林果业成为乡村越来越大的产业。很多果农跟村人交换土地,建成果园统一种植。不少果农建起农业合作社,大规模的高科技大棚把蓝莓、樱桃都圈在温度可控的范围内。这样的果实成本高,销售价格和利润也高,成为高端农业产品。
农民的走向
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在我的家乡胶东半岛已经不存在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什么样?就是种地,种自己的几亩最多十几亩责任田,有菜地种菜吃,养几头猪既可以作为养殖收入,又能给庄稼提供优质肥料。
如今,农民的走向大约有这样几种。一是在自己有限的几亩地上发展高效农业,比如建立高科技大棚进行全年无休的反季节种植。他们种植各种蔬菜,如黄瓜、扁豆、西红柿、茄子等,凡是老百姓餐桌常见的蔬菜,农业大棚都可以出产。种蔬菜之外,还有很多农民种植水果,如草莓、蓝莓、西瓜、樱桃。二是将土地种树或者转包、流转出去,自己到外面打工,成为农民工。这类农民有的已经在正规工厂投保了社保,成为真正的工人。最早的那一批农民工已经领到了退休金。三是仍旧种植着自己的土地,但是本人已经脱离了农村,只是在耕种和收获季节短暂回乡,或者直接委托乡村服务人员进行有偿服务。四是转型成为乡村有偿服务的多家土地“保姆”。第三种农民前些年比较多见,他们在城市没有立稳脚跟,还需要多一份土地的产出保证收入。当他们在城镇的打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越来越大时,他们对土地的依赖就越来越小,不种地对他们来说损失不大,而且可以节约很多精力。此时第三种农民会蜕变成第二种农民,即完全不种地的农民。第四种农民是进化的农民,他们是土地的代管者。这些土地“保姆”提供包括农药喷洒、耕种和收获等服务。这种包活或者日工的劳作方式,对打工者来说灵活自由,对农场经营者来说节约资本,不用专门养员工。
农民的移动趋势是走向城市。以前农民是在村里申请宅基地,给年轻的男丁盖好房子以待新娘。后来,不论是在城镇打工和做生意的,还是仍旧在农村经营的,都开始在城里买房子。这一代成长起来的孩子,显然是很难回农村了。他们成了第二类农民,是彻底生活和工作在城里的人。
当下居住在农村的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变化。近些年来,农民不再在家里做饭招待客人。现在几乎每个村庄都有饭店,村里没有饭店的到邻村去,或者开车到镇上去。稍微隆重一点的聚会,如老人过寿、小孩过百岁、成年人订婚及结婚的,就去镇上甚至县城开宴席。因为年轻人大部分在城里打工,在城里有自己的人脉,雇一辆大巴车一切都解决。我的家乡南朱郭村是一个有200多户的村庄,竟然有3家饭店,而且都极为红火。我在《村庄变身记》中不仅写到一个养殖户经营的特色餐馆,还写到另一种流动酒店——流动酒店其实就是上门炒菜。一辆多功能车开到家门口,按照主家的套餐标准,给主家做菜。流动酒店所有菜品、器皿一应俱全,连瓜子和茶具都有,服务细致价格还便宜,主家省劲又不失热闹。
乡村的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人们讲究互帮互助,比如庄稼活、盖房子等,互相帮个工,主家管顿饭,彼此是情意。现在基本上是雇工制,工钱当面结清。
对我来说,在乡村的每一次行走都是一次心灵洗涤。是时代给了我这样的机会和使命,让我有幸把生活给予我的,镌刻在时代的碑上。
网址:扎根笔记|张金凤:行走的乡村记事本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65644
相关内容
本土人才卿凌香:扎根贫困村 放飞乡村振兴梦(新春走基层)浙江衢州古村落“焕新记”:在“源头”留住乡愁
山西“西寨古村生活记忆馆”:守护历史根脉 留住乡愁记忆
中关村部分笔记本报价2
润物无声 擎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记新疆莎车县驻村第一书记杜瑞
从软弱涣散村到美丽乡村,一起看广州从化凤二村蜕变秘诀
耄耋老翁用画笔记录故乡
巴渝乡村工匠的“独门绝技”
【头条报道】农民画:展现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和乡土记忆
深耕乡村金融 郑州银行金融“活水”服务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