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时代,你是否失掉了洞察力?
编程教育有助于应对信息爆炸时代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编程教育#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体验:
在图书馆里学累了,告诉自己只刷半个小时的抖音微博,结果回过神来的时候,闭馆的钟声已经敲响;
搜索引擎里查阅资料时看到有趣的新闻标题,情不自禁地点击阅读,最后竟然忘记自己要查阅的是什么东西;
看到知乎里的优秀干货答案,欣喜地点击收藏,却再也没有点开过收藏夹,让它们在记忆的角落里“吃灰”
这些现象,看似只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不妨试着问问自己:多久没有认真读过一本名著了?是否一旦看到篇幅较长的文字就下意识地想要回避?是否手机一刻不在身边,就感到万分焦虑与不安?
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我们看到的是, 信息爆炸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时代。
什么是信息爆炸?这是对近几年来信息量快速发展的一种描述。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更新造就了几何级增加的数据与信息,规模之空前,令人叹为观止。
“1941年,博格斯描绘了一座名为 ‘巴别’的虚构图书馆。这座图书馆收藏了包括所有正确与错误的书目, 涵盖所有历史与预言、真理与谬误。无数的书籍摆放在无数一模一样的六边形平台上。巴别正是信息爆炸的写照。” 我们似乎已经拥有所有的数据,却根本无法找到有效的信息。
“巴别”图书馆构想图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在《选择的悖论》一书中提出了“选择越多,烦恼越多”的说法:人们面临的日常生活选择越多并不代表越自由越幸福,有时候选择过多反而是一种负担。
每天,无数真真假假的消息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向我们反复“轰炸",我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进行着选择。事实上,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里,我们已经失去了选择成为“孤岛”的自由。
人类是社交动物,既然现代社会与互联网赋予了我们更加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 我们也不可避免遵从互联网逻辑,并依靠着互联网去展现我们的社会与人格属性。因而在数字“洪流”之中,明白孰清孰浊,孰黑孰白,避免被信息“致盲”,对于我们尤为重要。
信息爆炸的概念图
信息“低视力”
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信息技术愈加发展,一片浓密的“信息丛林”已然生起,似乎创作者与阅读者都在这丛林之中匍匐前行。
信息科技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滋长了人性中精明、狡诈、贪婪的心理。
对于某些信息创作者来说,一手炮制的“实时热文”是其吸引流量,挣取代言费广告费的绝佳途径。无论其内容是否真实,只要满足了 芸芸看客的求异心理,迎合了他们的 “爽”点、“快”点。便可制造出阅读量“十万+”的起效,推广费就手到擒来;一段情绪激昂的的批判文章,也可以制造千万营销套路。
借着可观的浏览量,其代言费、知名度水涨船高,这些创作者们肆无忌惮地进行着流量变现,赚得盆满钵满。
《搜索》剧照
在电影 《搜索》中,女主角叶蓝秋由于个人原因而拒绝的一次让座,在新闻主编陈若兮的恶意放大之下迅速形成一场道德批判。为了追求最大的流量效益,陈若兮通过各种渠道加速传播这条所谓的“爆点”信息,在社会上形成了舆论批判的狂欢,叶蓝秋成为了这场批判中的无辜受害者。
信息作者的态度、目的是潜移默化影响一份信息质量高低的重要条件。
在信息传播通道不畅时,某些传播者会借互联网平台传播一些其所谓的“科学观点”,误导大众——疫情初期,喝双黄连、板蓝根能治疗新冠病毒的言论尘嚣甚上,一篇篇相关的公众号推送纷纷成为爆款。即便后期官方下场辟谣,这些信息也早已借助互联网平台大肆传播。
“双黄连治新冠”谣言下的某网友朋友圈截图
这些大大小小的疫情谣言,传递出公众对疾病的恐惧、对自身境遇的担忧,是公众情绪的投射。疫情谣言通过表达焦虑,主观上舒缓了传谣个体的情绪,发挥 ‘情绪口香糖’的作用。这些谣言的背后,也暗含着传播者复杂的利益诉求。
不知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如果创作者截取部分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而不加前因后果的进行评论分析,会产生怎样的恶果?
对内容的断章取义以及对思想随意解构,使得一份原本并无主观倾向的信息变成输出“恶意”的利器、引爆舆论的炸弹。的确,信息内容属实,绝无造假之嫌,可是在这时,创作者已不是在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评论分析,而是在自身的立场与观点上搜集信息素材去支撑自己的思想。 这无疑使得阅读者在还未全面了解事情原貌时,便与创作者一起在其已铺好的“歪路”上肆意狂欢。
至今已过两年有余的重庆公交坠江案便是最好的例证。在相关部门还未打捞出黑匣子时,网上舆论便分裂为几大阵营开始相互攻击谩骂。部分营销号和不良媒体借助事件中的几个片段,开始恶意攻击女司机、乘客、公交司机甚至是国人,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却没有让反思成为坠江之痛的主调。
坠江案发生后自媒体将矛头指向女司机
坠江事发之后社交平台部分网友评论
创作者对于社会热点的狂热追求,往往使得舆论逐渐偏离事实的方向。 激烈的观点冲突与言语争执中,何为真相似乎已经不再重要。
当舆论的声浪退下,留下的只是由 仇恨和刻板印象构成的 一地鸡毛。
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已经接受了作者给予我们的思维限定,即便我们“消化”信息的能力再强,也会因为错误的导向而南辕北辙。
对于许多受众来说,由于其认知本身的局限性和越来越低的信息创作者门槛,大量失真信息也正如病毒一般在社会上肆意横行,我们俨然进入了 “信息疫情时代”。许多信息现象值得我们保持警惕。
第一,深度思考的能力正在慢慢远离我们。
美国战略专家布热津斯基曾提出过著名的“奶头乐战略”,即当今时代,小部分人占据大量资源,而底层社会只得靠着很少的资源“苟延残喘”。消除其精力与不满情绪的办法便是在其嘴中塞一个“奶嘴”。采取低成本、半满足的办法(如大众娱乐节目的无节制播出)卸除其愤怒。这意在以廉价的成本遏制中下层民众对于上层社会的不满。
布热津斯基画像
信息洪流之中的我们,似乎也被慢慢塞上了一个“奶嘴”。我们明知这些创作者对于信息的垄断,却依旧因为现代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变得惰于思考,分辨力愈发下降;加之对自我思想的高度自信,很多人还是会沉迷在与自身意见相符的信息带来的舒适圈里,深度思考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品”。
就如同 《黑镜》第四季第二集当中安装了纳米级芯片的萨利,任何令我们不适的信息都从我们的感官当中滤去,剩下的只有所谓的欢愉和安逸。
《黑镜》第四季第二集剧照
“这些信息是令阅读者 愉悦的麻醉剂。信息成了 娱乐的附庸,真正的思考却成了 奢侈的妄想。”
第二,科技精密的算法之下,我们似乎已经很难以个人喜好之外的视角去观察问题。
屏幕前的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情形?
每每你浏览信息时翻阅到一篇喜欢的内容,再次登陆相同的网站时,整个界面上都是你刚刚阅读内容的相关话题;
搜索引擎里搜索一件物品的信息,打开购物网站时被自动推荐了相关商品;有些APP甚至会用语音“窃听”你平日的谈话内容,从而用算法推荐“最优”信息给你。
《美国队长2》剧照
谁也不曾想过, 《美国队长2》中邪恶组织九头蛇基于其数据库存储的海量私人信息用以控制世界的阴谋最终以另外一种方式进入了现实。
传播学中有一个名为 信息茧房的概念,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算法的优化,大数据的“杀熟”,使得这种茧房成为了普遍现象。
被困在信息茧房里的我们
看似自由的自主选择,最终成了带起镣铐的舞蹈。同样,这种单一视角下的信息灌输,使得受众对于特定社会议题的刻板印象不断被加固强化,不同观点的对立更加严重,大家都不愿意听到不同的声音。 于是“信息表面上连接了受众,暗地里却在撕裂着社会。”
信息洪流下如何不被算法推荐构成的茧房所 束缚?
如何不因狭隘偏激的视角加剧社会的 矛盾与冲突?
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
“药石可医”
全面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是医治“信息低视力”的一剂良方。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质疑、理解、评估、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反应力。
媒介素养
其一,我们要拥有选择与质疑的能力。
这是我们当代青年能够从容应对生活是非,迈入社会大潮的必要条件。试问完全被动输入式接受大量信息,并将之奉为圭臬的人,如何在海量中寻找到为自己所用的关键信息?其不仅 丧失了寻找有效信息,分析信息内在的能力,甚至连何真何假的基本判别力也逐渐消失。
在这个自媒体盛行的时代,信息无孔不入的“轰炸”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社会化媒体一览
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到的, 是更多维度的全面思考,更为理性的深入分析,以确保我们获得的信息源,是相对而言的 “事件真相”。去留心信息创作者的出处资历,去搜集更多有关信息的文章报道,去耐下性子阅读一篇深度长文……也许这些更应该值得我们重视。
其二,我们要把握好对信息理解和评估能力。
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评估其倾向的合理与否,是正确处理信息的关键。我们既要懂得 “目标正确比过程努力更重要”的道理,也要多方面了解未知,强健自己的“情感神经”, 不因信息的情绪化表达而被信息“牵着鼻子走”,进而引起所谓的“情感共鸣”。这是摧毁“信息病毒”的一剂良方。
信息病毒
其三,应明白容纳与理解的重要性。
在有质疑精神的同时,多一份宽容接纳,才能拥有真正的思辨反应力与深度思考能力。我们必须承认,真真假假的信息“洪流”绝无可避免,学生既要能从主客观方面了解“信息差”出现的必然性,又要能从作者的角度去考虑其文章构成的原因和目的。 学会抑制自己猎奇、寻找爽点的奇特心理的同时,也应当学会接纳并吸收不同角度的信息。
第四,请捍卫自己的“不知情权”,避免将时间浪费在无用的空谈之上。
俄国作家索尔仁尼琴早在1978年就提出了‘不知情权’这一概念:
“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 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与其将时间耗费在真假难辨的碎片化阅读中,不如放下手机,暂时远离信息的浪潮——至少,我们不会在算法和偏见的海洋中走向迷失。
数字狂潮之下,多少作祟者的狂欢撑起了一幕幕滑稽、可笑而又荒唐的闹剧。 只有当信息热度之潮褪去,那些裸泳之徒才曝光于众人之前。我们应当做一个明辨是非、不随波逐流的学徒,纠偏指错,正今日社会之风。一个尊重信息真实性,并以此“百家争鸣”的社会才是我们需要的理想社会。而我们,就是这份理想的基石,与未来。
因而说所谓洞察力,是甄别信息的细致,是深度独立的思考,这绝非一日之功,是数据时代理应被“拾起”的智慧。
信息爆炸时代
你
看得清吗?
制作 | 胡骏贤
图片来自于网络
校对 | 王若冰 陈立伟
审核 | 朱佳君 赵啟沣 赵雨辰 袁菲 朱泽业
网址:信息爆炸时代,你是否失掉了洞察力?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68603
相关内容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每天应该看什么?信息爆炸时代,更需要回归“人”与深度内容
在自己身上,克服信息爆炸的这个时代
网络时代信息爆炸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分析
“慢”中见真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慢下来?
在信息轰炸的时代,如何重燃阅读的热情?
信息爆炸时代:电子产品如何塑造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
青记观察丨智媒时代公众信息焦虑的产生机制
学生说 | 知识大爆炸时代:别让你的努力困在“无效掘金” 的陷阱里
如何在信息爆炸时代高效写论文?AI写作工具助你轻松应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