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小暑节气养生指南 >> 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惠州市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 资讯中心 >> 中医药科普

发布时间:2025-07-21 07:29

《中医草药养生》- 推荐草药养生方法 #生活技巧#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书籍# #中医养生书籍#

清心解暑湿,静养待三伏

《小暑六月节》: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小暑》:不分南北与西东,四野云闲雨亦空。只有荷花开满沼,也宜擎作小莲蓬。

《小暑日感怀》: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稳梦魂长。

小暑(7月6日-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标志着盛夏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小暑为温,大暑为烈。”意思是说,小暑时节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不过,哪怕“小”,但只要跟“暑”沾边,就意味着躲不开的炎热。《恪遵宪度抄本》载:“暑,热也。小暑为小热,尚未达极。”此时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日照充足,气温攀升,雨水增多,湿热交织,形成“蒸笼天”的气候特征。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虽未至最酷热的三伏天,但已需警惕暑湿对健康的侵扰。古人常以“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鸷”三候描述小暑物候:温风拂面,蟋蟀开始躲在墙壁阴凉处避暑,雏鹰开始学习搏击长空,自然界生物皆顺应天时调整生存状态,人亦当效仿之。小暑时节气候虽未至极热,但湿热之气已悄然弥漫,人体阳气外浮,阴津易耗,暑湿之邪极易在人体肌肤腠理开泄之际,乘虚由外入内,损伤阳气,引发中暑、心脑血管疾病及肠道传染病等。中医视小暑为“暑湿交攻”之始,此时调理养生的重点是消暑宁心、健脾祛湿。

一、小暑节气特点

湿热交织,蒸腾难耐 小暑时节,暑热之气渐盛,雨水频繁,湿热交蒸。南方梅雨未尽,空气潮湿;北方亦进入高温多雨期。湿为阴邪,易困脾土,热为阳邪,易扰心神,湿热相合易致食欲不振、四肢沉重、头闷胸闷、舌苔厚腻等不适。例如,湿邪困脾时,人常感觉腹胀、消化不良,甚至出现腹泻;热邪扰心则易心烦失眠、口舌生疮。

阳盛阴伏,耗气伤津 阳气浮于体表,人体腠理开泄,汗出增多。若过度劳作或贪凉,易致气随津泄,出现疲倦乏力、口干心烦、心悸失眠等气阴两虚之象。例如,夏季户外工作者若未及时补充水分,极易出现头晕、乏力等中暑前兆;而久坐空调房的上班族,虽避开了暑热,但寒邪易侵袭关节,引发肩颈酸痛、腰膝冷痛。

病邪易侵,防暑为先 高温高湿环境易滋生细菌,食物易腐,肠胃疾病频发;汗多腠理疏松,风寒湿邪易乘虚而入,引发感冒或关节不适。此外,暑热直中心神,易致中暑、心烦不宁。防病保健需内外兼顾,避暑降温与调护正气并重。例如,夏季贪食冷饮、瓜果,可能损伤脾阳,导致腹痛、腹泻;而长时间吹空调或淋雨,易诱发关节炎等不适。

二、小暑养生原则:防暑热、防湿邪、防寒侵、养心阴、养脾阳、养阴津

防暑热:小暑气温攀升,需避免正午烈日暴晒,外出戴帽遮阳、及时补水(淡盐水或绿茶),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等),以防中暑;室内保持通风,避免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劳作。

防湿邪:小暑气候湿热交织,易困阻脾胃,饮食上应宜清淡,多食红豆、薏米、茯苓等祛湿食材,少食油腻甜食。此外,需要严把饮食卫生关,夏日高温,食物易腐败变质,谨防“病从口入”引发肠胃炎;避免久居潮湿环境,可借助空调除湿功能或放置干燥剂,保持衣物干爽,预防湿疹、腹泻等疾病。

防寒侵:小暑气候暑热难耐,但贪凉饮冷(如冰镇饮料、久吹空调)易损伤阳气。空调温度宜≥26℃,避免直吹冷风;夜间睡眠盖薄被护腹背,忌吃过多寒凉瓜果,以防寒邪侵袭脏腑。

养心阴:“夏应心”,暑热易耗伤心阴,致心烦失眠、口干舌燥。注意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激动,大怒伤阴。保证充足睡眠.可食用清心养阴生津之品(如莲子心、百合、银耳、麦冬、酸枣仁等泡水),也可适当多食苦瓜、绿豆等以清心火。适当安排舒缓活动(静坐、听音乐)以安神,或静心冥想、按压劳宫穴(掌心)等。

养脾阳:脾“喜燥恶湿”,暑湿易困脾伤阳,致运化失常,出现腹胀、便溏、乏力。可食山药、扁豆、陈皮等健脾益气,可煮“茯苓粥”或“山药排骨汤”。可以适量饮用姜枣茶,既能补体内阳气之虚以温中,又能助阳气发散以排寒。恰好符合《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的宗旨;避免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少食寒凉伤脾之物,规律饮食促运化,增强脾胃抵御湿邪能力。可按摩足三里穴健脾。

养阴津:暑热大量出汗易耗伤津液,导致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可少量多次主动饮水(温开水、淡茶水)。多食富含水分、滋阴生津的果蔬(西瓜、黄瓜、梨、猕猴桃等)。避免过度辛辣油炸食物加重燥热。运动后及时补水,避免大汗淋漓,以防气阴两虚。

三、小暑节气的养生方法

1. 起居调摄:顺应天时,避暑藏阳

晚睡早起,午休30分钟:夏天昼长夜短,且夜间温度也较高,导致一些人在夜间休息得并不好,会加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如血压升高等。建议成年人每天保证7小时的高质量睡眠。22:00-23:00间入睡,早上5:30-6:30起床。午间阳气最盛,宜短暂休息以养心神,缓解疲劳。
避暑防晒:外出避开正午烈日,穿戴浅色、透气衣物,防晒补水,预防中暑。

护阳防寒:使用空调时,避免直吹冷风,可在肩颈、腹部覆盖薄毯;夜间睡眠不开整夜空调,以防寒邪入侵。

环境调摄:居室保持通风,可放置绿萝、薄荷等绿植,净化空气,增加湿度。同时夏季蚊虫较多,注意清除积水,同时可使用蚊香、蚊帐等工具来防止蚊虫叮咬。

2.饮食养生:清热健脾,顾护阴阳。

清热:多食苦瓜、绿豆、冬瓜、荷叶等,清暑解热;如苦瓜炒蛋、丝瓜豆腐汤、冬瓜薏米老鸭汤、绿豆汤/粥、荷叶粥等

健脾:山药、茯苓、扁豆、薏仁、赤小豆等利湿健脾,可煮粥或炖汤;如赤小豆薏米粥、扁豆山药粥等

养阴:银耳、百合、乌梅、莲子等酸甘生津,既能生津止渴,又可敛阴降火;如莲子百合粥、酸梅汤等

忌贪凉:少食冷饮、冰镇瓜果,避免损伤脾阳;若食用西瓜,建议室温放置或微冷藏,且一次不超过200克。

推荐食谱举例 & 小暑茶饮

冬瓜莲蓬脊骨汤

材料:冬瓜750克,莲蓬2朵,薏仁30克,扁豆30克,陈皮5克,猪脊骨500克。

做法:上述材料洗净后放入煲内,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煲2.5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消暑利湿。适合暑湿困阻,大便稀溏,舌苔厚腻之人食用。

注意:阳虚寒体、孕妇、痛风、肾弱、腹泻者慎用。

薏米赤豆茯苓粥

材料:茯苓30克,薏米100克,赤小豆50克,粳米100克,白糖少许。

做法:将赤小豆、茯苓、薏米洗净;粳米淘洗干净。赤小豆浸泡半天。将赤小豆、薏米、粳米与茯苓一起入锅(茯苓用净布包起来),加适量水,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至赤小豆酥烂,加白糖少许稍煮即成。

功效:化浊利湿,清热消痰。

注意:孕妇、阴虚、长期腹泻者慎用。

芦根绿豆粥

材料:芦根50克,绿豆100克,白米150克。

制法:芦根、绿豆洗净,白米淘洗干净,绿豆浸泡1小时,加水适量先煮芦根30分钟取汁,然后把绿豆、白米加入芦根汁中慢火煮至粥成,加糖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消暑生津。适合暑热内盛,汗多口干之人食用。

注意:阳虚便溏、孕经期妇女、胃寒糖尿病患者慎服慎用。

罗汉果茶

材料:鲜罗汉果15克或干罗汉果5克。

做法:材料切开后用开水泡服即可代茶饮用。

功效:清咽润燥,生津止渴。适用于阴虚有热之口咽干痒,口渴心烦,咽喉干灼,声音嘶哑及需长期用声或用声过度者。

注意:脾胃虚弱、体质寒凉者不宜饮用。

乌梅冰糖饮

材料:乌梅15克,山楂5克,玫瑰花5克,陈皮1瓣,冰糖适量。

做法:材料加水500-1000毫升,大火滚开后转小火煮30分钟,加入冰糖适量,放温后服用。

功效:生津开胃理气。适用于夏季口干食少、情绪烦闷者。

注意:孕妇、痰湿内盛、消化道溃疡、糖尿病患者慎用。

3.运动养生:动静结合,微汗为宜

小暑时节气候炎热,暑湿交蒸,人体阳气外浮而内虚。过度运动易耗气伤阴,引发中暑或心血管疾病;而完全静养则易致气血瘀滞。动静结合可平衡阴阳,微汗排毒散热且不伤津液。所以夏季运动强度要适当降低,活动量也应适当减少。

一般来说,每天的运动时间应该避开正午高温(12-16点),以清晨6-7点、傍晚5-7点为宜,此时阳气渐收,暑气减弱,运动后汗出适量,不易虚脱。午后可适当午睡补充体力。

每次运动以30-60分钟为宜,运动方式可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清晨或傍晚散步、慢跑、游泳(水温适中),或户外骑行;或太极、八段锦、瑜伽等,运动时注重呼吸与伸展,调和心神。运动后注意补充水分、盐分,避免因出汗过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最好多进行室内运动,或在晨起及傍晚气温较低的时间外出活动,不要在阳光下运动,避免中暑。尤其是对于患有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的人来说,选择傍晚运动最为安全。

4. 情志调养:静心宁神,戒躁戒怒

《黄帝内经》言:“使志无怒,使气得泄。”小暑炎热易扰心神,应保持心境平和,可通过静坐冥想、书法绘画、听轻音乐等方式宁心安神。避免急躁动怒,以“心静自然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例如,每日抽出10分钟闭目静坐,专注于呼吸,可缓解焦虑;或观鱼赏花,亲近自然,陶冶情操。或与亲友相聚,分享清凉美食,聊天解闷,良好的社交支持有助于提升情绪。此外,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丰富日常生活,有助于提升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5. 防病保健:未病先防,冬病夏治

穴位保健:

小暑时节,通过按摩以下穴位以防病保健。可用拇指指尖垂直掐按穴位,至有酸胀或微痛的感觉。每天早晚、左右手各掐按1~5分钟,先左后右.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握拳时中指尖点处。可清心泻火,缓解因心火旺导致的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神门穴:位于手腕横纹尺侧端凹陷处(小指侧)。可宁心安神,改善失眠多梦,搭配劳宫穴效果更佳;

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两筋间。具有滋养心气,舒缓焦虑烦躁之效。

阴陵泉:阴陵泉位于小腿的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阳陵泉穴相对。具有健脾益气化湿、通利三焦、消胀利水的功效。按揉可促脾运湿,告别身重乏力;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髌骨下缘四横指再向外旁开一横指处。具有健脾和胃,补气升阳的功效,按压可补中益气,增食欲、提精神,适合夏季养生。

涌泉穴:位于足底,卷足时前1/3凹陷处。能滋阴降火、清热安神,改善睡眠质量,为暑热难寐必备保健穴。

养生“呵”字功

“呵”字功是夏季功养生的辅助功法。它不仅有养心的作用,而且对治疗出汗过多、失眠、健忘、烦躁等症起辅助作用。

操作方法:开始练习时,双脚分开站立,与肩同宽。两膝微屈,头正颈直,含胸收腹,直腰拔背。两手臂自然下垂,两腋虚空,肘微屈,两手掌轻靠于大腿外侧。全身放松,两眼微开,平视前方。身体虚弱者,也可采用坐位。练功时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用鼻自然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收腹、提肛,人体重心略向后移,脚跟着力,足趾轻微点地,轻轻发出“呵”声。

功效:可补中益气、生津止汗、养心宁神,适合出汗过多、失眠健忘、烦躁者。

冬病夏治:借天火驱陈寒

小暑后即将进入三伏天,可利用自然界旺盛的阳气祛除体内寒湿宿疾,预防冬季疾病复发。此时气候炎热,人体腠理开泄,是“以热治寒”的黄金时期。尤其推荐艾灸疗法,此时艾灸温阳补虚效果显著,尤其适合慢性咳喘、虚寒痛经、关节冷痛者。艾灸中又以三伏灸为适宜

三伏灸又称三伏天灸疗法,也称“药物发泡”灸法。是依据中医学的“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以经络腧穴及时间治疗学为基础,在三伏天,即全年中阳气最充沛的时机,采用对皮肤有较强刺激作用的中药贴敷穴位或患处,借助药物对穴位刺激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的一种疗法。

适用: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慢性腹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痛经(寒证)等冬季易发或加重的虚寒性疾病。

提醒:三伏灸需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切勿自己在家操作,以免灼伤皮肤。

小暑温风至,万物竞生长。此时养生需以“清”为法,以“调”为要,清热而不伤阳,养阴而不滞湿,动静相宜,心神安宁。愿您顺应天时,以中医治未病智慧安度盛夏,为秋冬蓄养元气,共赴四季安康!

网址:【节气养生】小暑节气养生指南 >> 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惠州市中医医院)官方网站 >> 资讯中心 >> 中医药科普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83405

相关内容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官方网站】
柳州市中医医院
中医生活化:广南县医院的健康养生新探索
广州省中医院看咽喉炎好还是南方医院好?
感知山东| 德州市中医院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机关”专题讲座
永州市中医医院:推“十”大行动之举 “十”打“实”革新医疗服务质量
传播吴医文化 打造健康生活 苏州市中医医院膏方义诊走进市级机关
“魅力女性 永绽芳华”——德州市中医院医美中心养生美容护肤讲座走进德州晚报社
【走近中医药非遗】二十四节气中医导引养生法:顺应时节的中医养生智慧
广东广州治疗白斑病医院「专科」广州治疗白斑病医院哪家好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