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模式分析
《哈佛幸福课》:培养孩子幸福感的教育理念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育儿生活经验# #育儿书籍推荐#
摘要: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提高学生学习幸福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新时代、新课标背景下,促进中小学生幸福学习、快乐学习、自主学习势在必行,值得一线教育者继续探索与实践。鉴于此,本文探讨了幸福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模式,希望能够为更多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幸福教育;中小学教育;教育模式
一、教育与幸福的关系阐述
(一)教育是获得幸福的重要基础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幸福的科学,其把“福流”定义为:人们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推动个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或事物的一种情绪体验,同时认为“福流”一般是个体从当前所从事的活动中直接获得,回忆或想象等则不能产生这种体验。并提出:用心寻美是福流的重要源泉 。学校课程的每个学科都蕴含美的元素,可以在一切教育活动中去发现美、实现美、呈现美。我们构建了幸福课程,走进臻美课堂开展审美化教学,做审美型德育,开发了“红石榴123” 审美育人工程,形成了“13626”文化育人模式。“幸福港”积极品格培植工作室的幸福分享、日呈一美、每周美篇、儒雅工作室的美读做到悦读阅美,臻美大课间、雅行社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幸福教育模式达到了“军工红”学校治理三境界,铸就了“幸福美育——小幸福、大美育”的学校品牌。为每个孩子的人生幸福打好了底色。
教育是幸福的重要基础,它能够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培养人们形成感知幸福的能力、培养人们广泛认知幸福,才使得幸福洒满天地间。与此同时,教育还能够开拓人的视野,使得受教育对象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定不移地追求幸福生活。可见,幸福状似缥缈,实则无处不在且可以通过努力获得,追求幸福、创造幸福,也是当下中小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重要能力。
(二)幸福是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
幸福源自人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是一种内在需求,同时也是教育发展、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幸福、感知到幸福,才可能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学习,这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状态,也需要通过改革与创新当下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新时代背景下,幸福教育理念支撑的教育模式需要继续探索和实践,同时需要我们找准当下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一一改进,才可能构建出利于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良好环境。总之,幸福是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如果教育无法为学生带来幸福,教育无法健康发展、教学改革也没有意义,教育:为了幸福的事业。
二、幸福教育理念的内涵与特点
幸福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让教师教学幸福、让学生学习幸福,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精准地把握了教育的人文性特点,顺应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同时折射了生本教育的本质。幸福教育理念导向下,教师引导学生走向幸福,使得学生快乐学习、深度学习、高效学习,更提高了教育效果,提高了广大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幸福是关注生命、尊重学生
结合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积极教育、生命教育、心理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十分重要,因此在幸福教育理念指导下,有必要关注生命、尊重学生,对学生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教育。通过唤醒小学生生命意识,使其感知到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至关重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生命活力,同时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生命。在此背景下,立足学生生命基础,探索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和谐发展。
(二)幸福走进生活,活化生活教育
幸福教育理念指导下,一线教师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传授知识,引入生活化元素教学、结合生活化教学方法授课,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与此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强调生活化、强调带给学生幸福感,能够把握好实践活动育人特点,实现高效、高质量育人。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活化教育不是唯一手段,但实践中能够带给小学生全新的知识体验,同时带给他们更多学习的幸福感。
三、幸福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模式分析
(一)人性化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的教育
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培养儿童要顺应其本性,发展其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可见,机械刻板的教学带来了学生创造性缺失、创新思维缺乏,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只有通过人性化的教育管理、以生为本的教育,才能够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强化其各方面能力和素质。我们都知道,中小学生大多有着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那么就可以顺应其本性进行教化,给予学生适度学习探索的空间,同时配合开放性、实践性较强的作业,定能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积极心理学观点:发挥品格优势比修补缺点更有效。通过给予中小学生肯定和鼓励,也能够激励他们积极思考和深度探究、自主预习复习,使其沉浸在学习带来的幸福氛围中。我们专门以“幸福”为主题组织班团队会活动,开设了“幸福课”,引导学生清晰地说出自己在校园生活和学习中的感受,以此能够培养小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营造幸福的课堂,优化教、学、评模式
营造幸福的课堂同样重要,通过优化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和评价模式,定能够激励中小学生继续努力、奋发向上。以教学评价环节为例,通过优化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的真实感受,能够带给中小学生正向的反馈和激励。与此同时,关注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表现、关注中小学生在课下的预习和复习情况、关注中小学生在各学科课程中的思维表现,能够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启发学生继续探索与实践。这样一来,避免了以成绩为单一标准评价学生,更缓解了中小学生繁重的学习压力,使得广大中小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独立思考和自主实践,进而获得更多学习带来的幸福感。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幸福教育理念导向的中小学教育创新与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没有固化的最优模式,还需要一线教师优化教、学、评方式,才能够带给学生更好的教育,助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和谐发展。基于幸福教育理念,我们要积极探索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的教育方式,力求构建出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此外,我们还有必要强调积极教育、生本教育、情商教育,以提高中小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小学教育集团 “适合教育”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J].人民教育,2019(21):82.
[2]李少波.农村小学教育困境及对策——以西安市长安区某农村小学为例[J].新丝路(下旬),2016(08):95+93.
网址:幸福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模式分析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88972
相关内容
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分析教育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路径分析
幸福双翼家庭教育,用“爱”与“成长”重塑中国家庭教育模式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
睿育儿教育理念分享,睿育儿家庭教育指南
解析亲子教育理念: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
教育新理念:塑造下一代终身热情于学习、品格与幸福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学校幸福教育体系的构建
探索幸福的教育生活的密码——我读《教育与幸福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幸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