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消逝的针线活
文化遗产的消失,可能意味着一段历史的消逝。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文化遗产#
搬家的事,总是让人心生惆怅,仿佛是一次告别,也是一次重生。每个人的搬家方式都不同,或许因着年岁的不同,或者,因着时代的变化。今天,我也在整理那些久违的旧物,准备告别这间已然陈旧的屋子,去迎接一片崭新的天地。
这座房子已经有十几年历史了,若从外面看去,老旧的它仿佛一位风霜满面的老人,给人一种沉甸甸的疲惫感。门口没有人脸识别,出入时还需要那张小小的塑料卡片,按下磁板才能开门。每次进出时,我都得反复检查那片小小的卡片,生怕哪次忘了带,造成麻烦。小区内部,车与人混杂,道路两侧停满了车辆,电动车无序地散落在楼栋入口前,像极了牙齿稀疏的老者,显得格外杂乱。这一切,让我对这座房子产生了些许嫌弃,甚至不想再为它留恋。
几个月前,我发现了一个新小区,立刻被其精致的设计和高档的设施吸引。这里不仅人车分流,景观设计也雅致得体,外立面如同雕刻般精美。进入小区,刷脸识别便能轻松开门,屋内精装修,配备了地暖、中央空调与新风系统,仿佛是梦幻般的存在。虽然价格略高,但对于我这种喜新厌旧的性格来说,觉得它值得。这次,我毫不犹豫地将旧房出售,动手置换了心仪的新家。
搬家,向来是一代人一代人的事。父母那一辈,搬家的方式几乎如同搬迁古建筑般庞大。家里的一点一滴,从碗碟到调味品,哪怕是一半瓶的酱油、料酒,都被小心翼翼地包装好,认真放上搬家车。到了新家,父母还要一件件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这种小心翼翼的举动,显然和他们那段物质匮乏的岁月紧密相连。而我们这一代,尤其是我这样的流浪者,搬家时几乎是以“扔”为主要手段。什么用不到的,扔;用得上但已经陈旧的,也要扔。只有这才算是彻底解脱。
我思考过,父母与我们之间的搬家方式为何如此不同。那是因为,父母的前半生历经困苦,物质的匮乏使他们养成了极力保存一切的习惯。就像松鼠储存过冬的粮食一样,他们认为生活的安全感来自于物品的积累。可是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丰富,万物唾手可得,于是我们变得轻视旧物,宁愿选择放弃,认为不再需要的东西只是生活的负担。
正是在这次搬家整理中,我发现了一个针线盒。这东西,许多年轻人可能都没见过,甚至对它完全陌生。它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纸盒,原本装着某件商品,只因时间久远,纸盒的表面已经泛黄,仿佛被岁月的手指轻轻抚摸过。我打开它,里面放着几卷五彩的线,红的、白的、咖啡色的,它们紧紧绕在纸芯上,线上依然插着几根闪亮的钢针。盒子的一角,静静躺着一个顶针箍,微微泛黑,看着就像一件古老的文物。那时,我总喜欢假装自己是个武侠,戴上它,幻想自己是某个大侠,纵横江湖。看到它,我忽然想起了母亲做针线活时,总是戴着这个顶针箍。尽管我不曾真正理解它的妙用,只记得那种熟悉的温暖。
然而,这不只属于母亲。父亲也是一位精通针线活的能手。那些年,我总是看到他戴着老花镜,一手持针,一手捻线,试图穿针引线。每每失败,他便会叫我去帮忙。那是我最后一次看到针线活的身影。或许,已经有很多年,我再也没有穿过那些被缝补过的衣物。我记得,每当他缝补完一件衣物,总会叹一口气,似乎这才算是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任务”。
岁月流转,许多老旧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淘汰。曾几何时,孟郊的那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流传千古,然而,如今的我们,身上是否还有母亲亲手缝制的衣物呢?这是否是一种失落,或是一种进步?我无法下结论,只是,每每想起,心中便生出一丝感慨。
终究,在打包的最后,我还是将那个针线盒扔掉了。它承载了许多记忆,但它毕竟属于过去。如果我把它留下,那我恐怕得保留更多的旧物,那将是一间永远也整理不完的仓库。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过去,不能被旧物的羁绊所束缚。
我记得很多年前的一个下午,那时我刚放学回家,看到母亲坐在缝纫机前,背对着我,双手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当她听到我进门时,停下了手中的活,回过头来笑着对我说:“我们家添了缝纫机,终于实现现代化了!”缝纫机的加入,意味着我们家生活质量的提高,也预示着我们将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时光荏苒,生活的进步和变迁,常常在不经意间悄悄发生。
最后,虽然那些旧物在整理中被遗弃,但我并不觉得遗憾。我们的人生,正如这次搬家一样,总会有不舍与告别,但每一个新的开始,都是一次蜕变。我相信,未来的我们会更加勇敢地迎接新的挑战,活得更加从容与精彩。愿每个人都能拥抱美好,迎接属于自己的明天。
网址:夜读丨消逝的针线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90005
相关内容
夜读丨生活不简单,但要简单过夜读丨照顾好自己,请不遗余力
红网夜读丨感恩生活,珍惜拥有
夜读丨“我特别好,我特别爱我”
夜读丨杨绛: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个简单的人
夜读丨这些诀窍,助你活得能量满满
夜读丨慢下来,享受闲暇
【夜读】心存仪式感,才是生活的高配
【夜读】你对生活的态度,都藏在房间里
夜读丨更新自己,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