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就是爱的极致表现

发布时间:2025-07-24 01:31

每一次努力都是向更好的自己迈进。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人生道理#

《原生家庭:如何修复关系,成为更好的自己》对于想走出原生家庭影响、正视内心伤痕、不再逃避、想好好经营自己未来生活的人来说,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好书。书中用“理性的专业”和“感性的人性”述说和解析了一些家庭故事,让看书的人在看的过程中不由自主代入自己、比对自己的小家庭、大家庭中的人物关系,并结合书中的案例慢慢刨析出自己遇到家庭关系中问题的根源,同时掌握到务实的解决办法。

本书的作者是邱淑惠,审定者是江文贤。邱淑惠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发展与幼儿研究所博士、美国马里兰大学发展与幼儿研究所硕士、台湾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硕士,现任台中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教授;历任台中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主任、《幼儿教育年刊》主编与国内外知名期刊审查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幼儿认知发展、亲职教育、幼儿学习成效与科技应用,著作众多。江文贤是美国加州专业心理学院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现任鲍文家庭系统理论在台运用与研究中心负责人、怀仁全人发展中心心理师、旭立文教基金会项目部总监、台湾婚姻与家庭辅导学会理事,研究鲍文家庭系统理论近20年。

而本书中应用的家庭系统理论体系,是由默里·鲍文提出的。默里·鲍文是家庭治疗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为家庭系统视角的心理治疗奠定了基础,也为整个心理学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为什么会关注到这本书?源于“原生家庭”这个词。

关注心理学的朋友,一定不会对“原生家庭”这个词感到陌生,熟悉的朋友更知道这个词的份量。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其次,怎么理解原生家庭对人生的巨大影响?近些年有句话很风靡,“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好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这句话其实就说明了原生家庭的份量:如果你生活在一个拥有健康关系的家庭,那么你的内心一定会充满了力量,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一定会游刃有余;反之,你的内心会千疮百孔,所有人际关系的处理都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而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出生是没有选择的余地,也就是,没有办法选择原生家庭对自己一生的影响。

那么,如果你已经处在负面的影响中,总是为各种人际关系而焦虑,经常因为爱人不符合你的期待、与爱人争执不断,你的孩子经常在学校惹麻烦,又或者因长期处于不和睦的家庭中、你已经出现了一些身心不适等状况,你该怎么办呢?

在本书中可以找到上述问题及衍生问题的答案。

《原生家庭:如何修复关系,成为更好的自己》中提到了两个重要的理论,一是解决家庭关系的问题比解决个人问题重要且有效的多,二是可以用“自我分化”的理论帮助个人成长、解决所有的家庭关系问题

一、 解决家庭关系的问题比解决个人问题重要且有效的多

在关系中制造出来的问题,可以在关系中修复。

一个人再独立也不会是石头缝儿里蹦出来的,长大了,再讨厌人际关系的处理,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完全避免它。而你小时候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承受了什么样的心苦,如果没有修复好,长大了,大概率还会重复,而且不止在自己组建的家庭中重复,而是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重复。

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圣恺的案例。圣恺是一个少年,他叛逆,人缘差,遇到事情会习惯性地反对,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同学、家长、老师都尝试过很多办法,拿他没辙。因为传统的心理咨询,对于个人出现的心理或行为上问题,采用“事出必有因”的直线性的思考方式,并未考虑系统环境变量,也就是没有考虑家庭的影响,所以不容易找到问题的根源。

当采用家庭系统理论体系的咨询方式后,通过层层剖析,我们发现,圣恺不是单一的“缺乏社交技巧”的问题、也不是父母“教养失当”的问题、或者是学校存在的别的什么问题,而是他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所造成的问题:

圣恺爸从小生活在母亲的专制下,他与人的互动惯性就是“抗拒干涉”,对别人的批评及控制不自觉地过度敏感。圣恺妈因念书问题与父母发生激烈冲突且一直没有恢复情感,她对维持亲密关系有极度的渴望。圣恺爸和圣恺妈,一个怕被控制,一个极需亲密关系,而两个人也因没有成熟地处理好夫妻关系,导致圣恺爸的重心基本转向工作,圣恺妈被迫与圣恺爸保持距离。圣恺出生后,圣恺妈因非常渴望亲密关系,所以会极度满足圣恺所有的需要,而圣恺爸最初想参与孩子的成长,但因圣恺妈的过度关注,他感受到被控制了,因而退出了照顾的行列。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圣恺妈不断地向圣恺妥协,圣恺逐渐养成了任意而为的脾气。

你看,圣恺爸和圣恺妈小时候的创伤,在自己组建的家庭中,换了种方式延续了下来,而且对圣恺又产生了新一轮的影响。

所以,圣恺问题的根源是:家庭互动系统不成熟,让孩子形成不良的互动方式;而且这种互动方式延伸到了家庭以外的其他人际关系中。

也所以,只有解决家庭互动关系的问题,才能从本质上解决圣恺个人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关系”中,一切都是“相互”的。互动模式改变,关系也会跟着改变,不管哪种关系。关系模式的改变,也会修复关系中产生的问题。

二、可以用“自我分化”的理论帮助个人成长、解决所有的家庭关系问题

如何愿意努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练习提升自我,成为自己的主人。

自我分化是指一个人能脱离对原生家庭的情绪依附,发展出独立的自我。可区分为两个层次:个人层次是指个人能在理智与情感中求得平衡;关系层次是指能与他人联结,但不受制于他人的情绪。

怎么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呢?

首先,我们来说说个人层次的自我分化。默里·鲍文将个人层次自我分化分成了四个等级,分别是低度分化、中度分化、均衡稳定、成熟智者。这四个等级的差别在于:个人能否让自己脱离本能与情绪的掌控,能否了解和接受自己与他人的情绪,能否情绪平和地去看清现况,不以自己主观的需求、恐惧、想象来看待互动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受他人和外界的影响大不大,自己是不是可以形成熟的判断和选择体系,并且可以承受选择的得与失。一个自我分化好的人,其自我是通过汲取生活经验,经过反思,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容易被外界撼动。

以我为例吧。前几年我还是一个特别注重别人看法的人,后来经过一些“头破血流”的事件后,顿悟了,我现在处在一个比较“真空”的人际关系中。这个“真空”不是说我不与人交往了,而我可以屏蔽掉原来我很看得重、对我干扰多的外界影响。比如:我对于别人的认可没那么上心了,因为我有较为清晰的自我认知,不管你怎么评价我,我内心是清楚自己的为人、自己的长短和前进方向的。当然这些变化是与我各方面的积累是分不开的,我的积累越多,我内心的地基就越牢固,我也越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后来,我在“自我分化”的道路上继续提升,在与人相处时,思绪更有弹性,心态更加“开放”(海纳百川),不固执己见,也更能发现自己的盲点加以修正,面对冲突时,静心解决问题,不带情绪。

其次,我们来说说关系层次的自我分化。对于关系层次中的自我分化来说,其实就是家庭成员是否区分好“自我”和“我们”的关系。一个分化良好的家庭,最明显的特征: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不需要通过回应家人的期待来塑造自己,他的想法和感觉受到家人尊重,他虽然是家庭的一份子(我们),但仍保有自己的独立性(自我),能建立自己的信念与价值观。反过来讲,一个分化不佳的家庭,很难让家庭成员遵循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行事。比如,家人觉得学理好就业,“我”好像得放弃喜爱的文学,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和职业;家人觉得男友哪方面不行,“我”好像就得和他分手,舍弃多年的感情。这种家庭的孩子,要么顺从家人的想法,完全舍弃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要么就叛逆,不容易找到平衡,其信念和价值观是混乱的,家人和自己的关系互动是很累的,自己活得也累。

总的来说,不管是个人层次还是关系层次,自我分化需要不断的提升,无论现在的家庭关系如何,改善是可能的,而且最好是从自己开始做起。一个人一旦有能力以不委屈自己的方式跟家人和谐相处,自然也可以运用相同的道理,改善职场和朋友圈等其他场域的人际关系,成为更好的自己。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家庭系统理论体系解决的是家庭成员的互动问题、解决的是几代人家庭互动模式延续的问题,不管是治已病,还是防未病,不管是解决家庭关系问题,还是解决其他领域的人际关系问题,这都是一个不错的理论体系。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我们都需要不断地提升“自我分化”,不断修炼自己的段位,成就更好的自已,成就更美好的家庭,迈向更理想的关系。书中还提到了“三角关系”、“跨代传递”、“焦虑蔓延”等理论,对于不知道怎么解决多人之间较为复杂关系的人来说,可以打开这些理论好好体察一下。最后,如果你是爱自己、热爱生活的人,请一定要看看这本书,因为以默里·鲍文的理论而言: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就是爱的极致表现。

让我们在身兼数职的家庭中逃离枷锁,重新找到那个“称职的我”和“真正的我”,让我们更好地生活下去吧!

The most important moments in your life...were you alone?

网址: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就是爱的极致表现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90048

相关内容

努力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如何成就更好的自己?
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心理学带给我们的启示
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找到快乐与成功?
自律,成就更好的自己
2025年个人成长年度计划:努力向前,成为更好的自己
从酸甜苦辣到成长,如何在生活中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20条极简建议,成为更好的自己
生活是自己的,梦想要用努力去实现
如何提高自我意识,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极致的素食主义 就是把自己变成素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