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帮你提高50%学习和工作效率的好方法
番茄工作法能帮助保持专注,提高学习效率 #生活技巧# #自我提升技巧# #学习效率提高#
今天的文章,我想跟你分享几条我一直在践行的方法。
它们都非常简单,毫不费力,只需要你对生活做出一些小小的调整,就能立竿见影地提高你工作、学习和思考的效率。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为你注入动力。
用「有效的事情」来启动任务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想要开始一项任务,但坐到电脑前,却总是随手打开了其他网页,或者刷起了手机、看起社交媒体。一边刷,一边在心里告诉自己:先随便溜达一下,一会再做吧。
而这「一会」是多久呢?也许就在你毫不留意的时候,就过去了20分钟、30分钟……
其实,如果观察一下自己,你也许会发现:很多时候,真正影响我们工作效率的,其实就是「如何启动」。一旦我们启动了,进入工作状态了,往往就能持续地做下去。
这背后,其实就是大脑追求稳定的原理在作祟:我们总是不愿意改变现在的状态。当我们休息时,我们经常不愿意启动。而当我们工作时,我们往往又忘了停下来休息。
所以,如果我们能尽可能减少启动的心理障碍和阻力,就能为每天省下大量被不知不觉消耗掉的时间。
怎么减少阻力呢?我给自己定的规则是:一旦我坐下来了,打开了电脑,我就一定要先开始做一点「有效的事情」。做完之后,再去干别的,比如刷网页、看消息、上网闲逛……
什么叫「有效的事情」呢?它可以是工作的一部分,可以是我手头上正在做的项目,也可以是一些细小而琐碎、但是能一劳永逸提高效率的事情——比如:整理自己近几天的日志、把文件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好……诸如此类。
总而言之,就是能够对成果有所助益的事情。
不妨找一个时间,把这些事情罗列出来,形成一个清单,这就是你的「启动清单」。
当你准备开始工作时,不要下意识去漫无目的地闲逛,而是先打开这张清单,从里面随便找一件事情(按照心情来就好),开始去做。
做完之后,把它划掉,然后,想休息一下,想上网闲逛,或是继续工作下去,都可以。
你可能会发现,许多时候,经过这么一件事情的启动,你很快就能进入工作状态,可以开始着手去做其他重要的任务了。
这就是它的作用:让你快速热身,保持手感,同时,又能为你提供立等可用的成就感和反馈,让你能够有动力立刻开始行动。
用「发呆时间」来巩固学习
许多人对「效率」的理解可能就是:我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做更多的事情。因此,许多人每天都恨不得把每一秒掰成两半来用,仿佛把时间利用得越多,就占了越大的便宜。
但实际上,我想告诉你的是:有时候,「什么都不做」,比起你不断地去做事情,效率反而要更高。
什么意思呢?不妨考虑下面这个问题:
1)在2小时的时间里,你可以看书,上网,聊天,自由地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学习任何东西。
2)在2小时的时间里,前1个小时你可以看书、上网、学习,后1个小时,切断你所有的信息输入,你只能安静地坐着发呆,什么都做不了。
在上面两种情境中,哪一种情境下,你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可能很多人会选择第一种。但实际上,专门研究记忆的心理学家 Nelson Cowan 发现:后者的效果比前者要好得多。
2004 年和 2012 年,Cowan 做了两个实验,结果发现:学习之后有一段时间进行休息、什么也不做的参与者,对学到的知识记得更牢,甚至在经过7天之后,遗忘率也更低。
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当我们学习之后安静待着什么也不做时,大脑后台其实在忙碌地做一件事:对我们学到的知识进行「回放」。
这种回放是无意识的、快速的,因此你觉察不到它。但是,通过对大脑的扫描,能够发现参与者的海马体有节奏地产生高频脑波,这就是大脑在努力巩固刚刚学到的知识。
研究人员发现:大脑每天都会清理掉一部分当天获取的新信息。而被回放得越多的信息,就越不容易被清理。反之,回放得越少的信息,就越容易被清理掉。
所以,如果你想最大化学习成果,那么请不要把自己的时间排得太紧,而是容许自己发呆和放空。这能够极大提升学习和思考的效率。
用「散步思考」来激发大脑的创造力
如果你是从事创意工作的,比如设计、文案、策划、新媒体……那么你一定会经历过这样的需求: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创造力?
又或者,你面临工作上的瓶颈,需要想到别出心裁的方式,那么,你也一定会有这样的需求。
其实,有一个非常简单且非常有效的办法:从办公桌前站起来,走出去,去散步。
2014 年一个研究发现:散步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创造力,并且这种效应在结束散步之后,还能维持15分钟以上。
原因在于:散步是一种高效的放松和休憩。它能够让我们从注意力的牢笼中挣脱出来,让我们疲惫不堪的注意力得到放松和喘息,从而重新恢复精力。
当你的思维彻底放松下来时,你会暂时关闭外界的信息输入,而任由思绪在后台随机地、踊跃地激活各种不同的节点。这时,就有几率产生「远距联系」,把原本无关的节点联系起来。反映在外,就是产生创意或灵感。
并且,当我们步行时,脚步对身体的反作用力会在血管中形成细微的湍流。它可以让更多的血液和氧气进入大脑,从而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
再比如,散步这种高度有节奏感、韵律感的活动,能够让大脑处于一种平衡的、舒适的状态里,对脑波活动进行调谐,让各个脑区之间的协作更紧密高效。
同时:散步可以促进BNDF(脑源形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提高突触的可塑性,从而让我们对知识记得更牢、思维更清晰。
所以,如果你感到思维和工作遇到了瓶颈,那么不妨试一试,走出门,离开办公桌,到外面走一走。
很有可能:走着走着,问题可能就突然迎刃而解了。又或者,脑海里会涌现出一些奇思妙想的点子,想到一些全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用「切换环境」来刷新思维惰性
大脑有两个非常底层的功能:
一是,它善于在事物之间创造联系;
二是,它善于发现事物跟以往不同的地方,对新奇的事物更感兴趣。
那么,将这两个功能结合起来,我们其实可以得到一个非常有用的技巧:
当你想学习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时,不妨换一个新的环境去学习。
举个例子:比如你天天待在家里,现在想考一个证书,那么更好的做法,不是在家里学习,而是出门,找一个平时没去过或很少去的地方,比如咖啡馆、图书馆、自习室……在里面学习。
为什么?因为当你处于一个全新的环境的时候,大脑会被高强度地激活起来。这时,它会更容易将这个「新的环境」跟你所学习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把它跟「旧的知识」所区分开来,让你对新知识记得更牢固、更深刻。
同样,当你想处理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时,也可以试着换一个新环境,这样可以削弱旧环境跟旧工作的联系,让你的思维和状态不容易受到过去经历的限制和束缚,更容易想到新的点子和做法。
甚至,你可以人为地创造一些「新场景」,比如:
不要在一个座位待太久,每几天就换一个位置,高频度刺激大脑;
试着去不同的地点和场所学习,每一个场所学习相似的内容,增强联系;
在特定的日子学习更重要的内容,比如,在大雨倾盆的时候学习更困难的知识,让「坏天气+新场景」成为一个更强的记忆线索……
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当你回忆某个知识点时,你未必能立刻想起来;但一旦你回想起看到这个知识点的场景,比如回想起当时所在的场所、当时的天气、周围的人群、甚至包括听到的声音和嗅到的气味……这个知识就会鲜明地涌现出来。
所以,如果你需要高强度地学习和思考,那么,一定不要长期待在同一个地方,而是不断给大脑新的刺激。
这会让这些新的知识,在你脑海中变得更牢固、更稳定。
用「场景线索」来帮助自己改变行为
我们的选择和行动是受什么影响的呢?答案可能让你意外:绝大多数时候,其实都是受环境影响的。
举个例子:两家咖啡店,前者大家都在玩游戏、刷视频,后者大家都在认真工作、看书、学习,那么,你在前者里面一定更容易开小差,而在后者里面一定会更专注。
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周围环境中的信息,这些信息加总起来,会形成一种非常强的势能,推动我们去做出选择、决策和行动。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的选择是自主做出的,其实都是被环境推动和影响的。
应用到这里,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就是:想办法设计一个有助于行动的环境。
你想更多地去做什么事情,就设计更多的环境线索来强调它、突出它、方便它;你想减少什么事情,就把它藏起来,让自己看不到它,需要花精力去找它。
工作的时候,你把手机放在抽屉里,就能有效减少玩手机的行为。哪怕只是「打开抽屉,拿出手机」这么一个简单的行为,也足以减少你许多次下意识想玩手机的冲动。
你想经常浏览某个网站,就把它放在浏览器的首页,一打开浏览器就能看到。或者设置成固定标签页,置顶在标签栏里,不需要从书签收藏里面去找。
你想记住一个事情,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不是在脑海中不断回忆它,这很难做到,而是把它写到便签上,贴在一转眼就能看见的地方,让它更容易进入你的注意力范围。
你想多在书桌上看看书、干点活,就平时多清洁书桌,不要在上面摆东西,让它随时随地处于一个「随时都能坐下来开工」的状态。
你想养成运动的习惯,那就把运动的装备准备好,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让自己毫不费力就能开始运动。
你想让自己有空时多读点书,那就把书放在沙发旁边,而不是放在书架上。这样,当你处理好一天的事情,坐在沙发上时,就更容易随手拿起书、翻上几页……
通过有意识的设计,让你处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之中,让周围的一切成为你的助力,引导你去做出行动。这就是改变行为的秘诀。
用「精力节律」来安排自己一天的工作
什么叫节律?简单来说,就是你一天里面,精力和状态的波动情况。有些人白天精力十足,有些人下午状态最好,有些人晚上大脑特别活跃……这些,都是专属于自己的节律。
在波峰期去做最重要、最需要聚精会神的工作,会事半功倍。反之,如果在波谷期强迫自己全神贯注去工作,那就很容易疲惫、分心、走神。
所以,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是:找到自己的节律。
不妨试着每天做一做日记,写一下今天在什么时间段处理了什么事情,以及自己处理事情时感受到的状态。如果长期来看,某个时间段你的思维特别活跃,精力似乎很旺盛,总是能把事情很快做完,那么它很可能就是你的「波峰时间」。
像有些人,最佳的工作时间可能是下午到傍晚,那么更适合他们的工作习惯就是:早上起来之后先处理一些简单、琐碎的工作,减轻大脑负担;等到了一天里面状态最好的时间段,再集中精力去做最重要的任务。
而有些人最佳的时间可能在晚上,那么就需要尽量留出晚上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娱乐和消遣,用来学习、思考和处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一旦你找到自己的「波峰时间」,那么对应的,你也可以找到自己的「波谷时间」和「正常时间」。那么不妨按照这个节奏,来安排自己的任务:
最琐碎的、最不重要的、不需要耗脑子的(一般是整理和操作性事务),以及可以快速得到反馈的,安排在「波谷时间」;
日常的事务,沟通,协作,信息回复,安排在「正常时间」;
最重要的工作,包括跟自己业绩目标紧密挂钩,需要做出亮点和成果的,又或者需要投入精力去学习的,安排在「波峰时间」。
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事半功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36氪经授权发布。
网址:能帮你提高50%学习和工作效率的好方法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93247
相关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的十个方法2024年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的十个方法
会计提高工作效率的50个方法
如何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办法
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10个最有效的方法!
两招帮你快速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十个方法
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十个方法
9种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一分钟教你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效率的措施和技巧,提升工作效率的3个好方法
学习效率提高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