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城
选择耐旱树种:城市公园和街道绿化可选用法国梧桐、侧柏等耐旱品种。 #生活技巧# #园艺绿化建议# #绿化节水方法#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滨海城市泉州为对象,考察了其从公元三世纪北方汉人南下入闽的初期阶段,到1949年之间一部漫长的区域史和城市发展史,实为一部内容丰瞻的“泉州传”。作者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综合了地方文史研究、施坚雅的经济空间理论及克拉克的区域网络史分析,对泉州城的兴起、成熟、兴盛和衰落,做了线索性的宏观铺陈,并重点分析了泉州在宋元时代文化多元主义影响下的迅速发展和商贸繁盛,以及明清以来在本土主义意识形态及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的权力、经济与文化的转型。
作者通过自下而上地叙述一个地方的历史转型,一方面揭示域外与本土交错关系下泉州的“古今之变”,说明其演变过程是在家庭、地方社会、国家与更大空间范围的世界之间互动的历史产物;另一方面借助历史学和人类学的辩证,对主流的进化史观、民族国家叙事和世界史叙事提出不同的看法,从而为反思支配历史叙述的观念形态开辟了一条新...
(展开全部)
本书以滨海城市泉州为对象,考察了其从公元三世纪北方汉人南下入闽的初期阶段,到1949年之间一部漫长的区域史和城市发展史,实为一部内容丰瞻的“泉州传”。作者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综合了地方文史研究、施坚雅的经济空间理论及克拉克的区域网络史分析,对泉州城的兴起、成熟、兴盛和衰落,做了线索性的宏观铺陈,并重点分析了泉州在宋元时代文化多元主义影响下的迅速发展和商贸繁盛,以及明清以来在本土主义意识形态及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的权力、经济与文化的转型。
作者通过自下而上地叙述一个地方的历史转型,一方面揭示域外与本土交错关系下泉州的“古今之变”,说明其演变过程是在家庭、地方社会、国家与更大空间范围的世界之间互动的历史产物;另一方面借助历史学和人类学的辩证,对主流的进化史观、民族国家叙事和世界史叙事提出不同的看法,从而为反思支配历史叙述的观念形态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本书初版于1999年,原名《逝去的繁荣》。此次再版,作者加写了近两万字的“再版自序”,并更改书名为《刺桐城》。
刺桐城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王铭铭,人类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学术领域涉及城市仪式时空研究、乡村民族志、历史人类学、物论、民族学、中国西方论、比较神话学、社会理论等。著有《草根卡里斯玛》(2002)、《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2005)、《心与物游》(2006)、《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2008)、《帝国与地方世界》(2009)、《人生史与人类学》(2010)、《超越“新战国”:吴文藻、费孝通的中华民族理论》(2012)、《西方作为他者——论中国“西方学”的谱系与意义》(英文版,2014)/《超社会体系:文明与中国》(2016)等。
目录 · · · · · ·
再版自序
致谢
1. 引论
经验与反思
历史、文化与权力
叙述的框架
· · · · · · (更多)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在人类学界,向来存在一种说法,即认为人类学者只有通过研究别的民族的文化,才能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进行反思。我通过这本书或许能够证明,在本土社会中,通过历史时间的跨越,即通过对于自己文化的过去的研究,我们同样能够获得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反思。……人类学者即将面临一个「文化自觉」的新使命,而「文化自觉」还包括了了解自身和他人的文化,并以此为基础达到文化世界的「美美与共」之目的。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赞
剪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当代学术(共40册), 这套丛书还有 《祖宗之法》《拓跋史探》《反抗绝望》《无法直面的人生》《从爵本位到官本位》 等 。
喜欢读"刺桐城"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46.80元

70.00元

900.00元
喜欢读"刺桐城"的人也喜欢 · · · · · ·
7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8-06-28 17:51:33
王铭铭老师1999年出版的关于泉州的研究论著《逝去的繁荣》一书的最新再版。尽管泉州一直以商业贸易中心城市著称,但在这本书里,王铭铭老师的视野并没有局限在商业文化史层面,而是借助于泉州千年以来的各种历史文献资料,详细考察政治权力与泉州的商业文化、民俗文化之间的互动与碰撞。本书也不只是记录了泉州的城市文化发展史,还通过对于泉州历史转型的分析,对包括施坚雅的经济空间理论和克拉克的区域网络史分析在内的重要... 王铭铭老师1999年出版的关于泉州的研究论著《逝去的繁荣》一书的最新再版。尽管泉州一直以商业贸易中心城市著称,但在这本书里,王铭铭老师的视野并没有局限在商业文化史层面,而是借助于泉州千年以来的各种历史文献资料,详细考察政治权力与泉州的商业文化、民俗文化之间的互动与碰撞。本书也不只是记录了泉州的城市文化发展史,还通过对于泉州历史转型的分析,对包括施坚雅的经济空间理论和克拉克的区域网络史分析在内的重要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辨析与修正。无论是对于泉州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对于城市文化史、社会文化史和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者、爱好者来说,本书都非常值得一读。 (展开)
我要写书评刺桐城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一段被放大的多元经历,一个不曾生根的现代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如果将“‘现代性’的文化”简单视作西方的话语霸权(P49),那么我们如何从自身(这个自身必然意味着“传统”)发展或者出提炼出一种与之对等(注意是对等而不是降维)的话语体系呢?王先生似乎认为宋元时代的泉州因为发达的海上贸易,成为了船舶与商贾... (展开)

一部不太成熟的泉州历史文化著作
由于中山图书馆APP的推荐,得知王铭铭教授此书,因本人长期关注口岸史研究,立刻借来拜读。读此书之前期望是很高的,一方面王铭铭教授是我国知名人类学家,学通中西,成果斐然,所著多有新论,另一方面此书为三联书店“当代学术”第一辑系列图书之一,与之并列的李泽厚、陈来、... (展开)

蔡颖:我读《刺桐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初版是1999年王铭铭的《逝去的繁荣》,这是一部关于泉州历史的人类学考察著作。该书以泉州城为主线,叙述了唐宋至明清时期由逐渐繁荣--繁荣--繁荣逝去这一过程,折射出泉州城地理、历史、文化信仰、政治等方面的历史特性与时代特征,是一本书... (展开)

范式陈旧,部分章节有点意思
虽然是今年新印的书,但内容其实还是99年的旧版。行文充满了世纪之交令人生厌的社科腔,经常大段大段的直接插入、套用国外的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理论,读得人一脸懵逼,非常出戏。作者还喜欢在正文里大量罗列毫无必要的资料。 作者对泉州历史有四阶段论的划分:①3世纪到10... (展开)

从泉州看中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是王铭铭老师80年代《逝去的繁荣》的修订再版,本书的研究方法“深受综合方志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学以塑造区位生命史的企图之影响,内容侧重社会学所注重的传统—现代转变之解析,论点侧重诠释“古今之变”的经济与文化内涵”。 本书的书名是... (展开)

《刺桐城》读后记
本书作为自己意欲了解泉州历史的首选读物,读来却不甚满意。观其民俗、地理则甚觉其趣,察其历史演进阐述则眉头渐皱。前者二,三,四章对于泉州历史的展开,以元为分界的两段叙述。元之前的“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繁荣景象及佛教、基督教、回教、犹太教、印度教、摩尼教诸... (展开)

不是书评,是感想
几年前的一次厦门自驾旅行为了躲避人流选择了泉州度过除夕夜,那次基本是没有做功课,对泉州的历史几乎无知,因为仓促所以只是除夕的下午走了走,路过人声鼎沸的关岳庙,已经关门的回教清净寺,在黄昏中惊叹于开元寺的建筑精美,穿过大街小巷,没有预定居然吃到了一顿大餐,可... (展开)

Quanzhou: a crucial port along the eastern maritime Silk Roads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Located o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the city of Quanzhou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inese ports along the historic Maritime Silk Roads. Known as Zayton (or Zaitun) by traders arriving from the Arab world, the port has welcomed sailors and travell... (展开)

。
结尾已经自我反思了对于“开放”的史诗化表现,但问题不在于开放的程度或者说对于冲突的无视。开放(无论作为文化的包容并蓄/资本全球化/政治帝国化)这种价值观的通行不会早于英国的帝国化和美国的民族构建,在中国古代,所谓的“开放”只是没有主权与边疆的消极共存,或许宋... (展开)

生生而有条理
作者实际上是借地方史写国家与社会的转型史,在泉州城市的生命史过程中,可以看到两次断裂。 第一次,发生在元明之间,中国由传统国家向绝对主义国家转变。理学官方地位的确立,追求上下一致的教化。本土主义的意识形态界定了疆域,扼杀了多元。绝对主义统治的早熟,使得国家对... (展开)
> 更多书评 14篇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维舟 (四海无人对夕阳)
全书所引古籍、文献颇多,有不少想必当时尚未标点出版,作者在“致谢”(p.42)虽然说到曾带着第9章所采用的文献请陈平原、夏晓虹教授夫妇过目,“后来夏教授不惜费心费时订正了我在文本点校上的错误”,但书中不时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句读、标点有问题,我未能一一核实,只就自己眼目所及,略举几处: p.170:乾隆版《泉州府志》卷五云:“周礼司徒所属乡大夫、里宰司、市厘人诸官类,以辩民数之盈虚,而审其财蓄之聚耗。”辩=辨... (7回应)
2020-07-24 15:25:15 9人喜欢
浮不动许多白 (与时俯仰)
抗战开始不久,以绥靖地方、促进抗日为名,国民党在泉军政部门扩编,建立“泉州军警督察处”“四区情报组”等机构,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这种控制,时常是充满血腥的。如1938年5月厦门失守,大批难民退到泉州,泉州驻军将领钱东亮竟一夜之间把他们集中起来,分东门外枪山、西门外潘山、司令部内府后山三处加以杀害,后又把全部尸体运到秀涂港去填海。 ———————————— 令人发指
2019-11-14 12:33:30 1人喜欢
唐
语言太过学术晦涩,很多怪词明明可以好好说话。 方志史料不错,建城经过,像鲤鱼的城墙形状故称鲤城,遍植刺桐谓之刺桐城。铺境划分及铺境之神、游社和械斗。宋元阿拉伯穆斯林蒲氏发展和明代的镇压。 理论部分探讨城与市的对立制衡,区分绝对国家和地方实际,思路自洽而有意义,避免自上而下贴标签的认识地方历史。 《刺桐城》--11条书摘 作者:王铭铭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 1 --- 目录:边陲的拓殖 ...
2023-06-21 18:22:44
普鲁斯特起床了 (要自由)
理学与文化一元化 在元朝,蒙古人和色目人联手统治中国,南方汉人(南人)被列为最低等级。当时的泉州所处的地方,正是“南人”的传统聚居地, 理论上讲,其自主性也会因之受到限制,但情况并非如此。元朝在地 方治政层面上,对泉州的开放性加以鼓励和利用,朝廷也将当地发达 的海上交通业融入到南北漕运系统中,这就给这座城市带来荣的新 机遇。然而,泉州的主体居民,毕竟是3世纪之后由北南迁而来的汉 人,对他们而言,无论是...
2021-07-28 23:54:04
网址:刺桐城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94029
相关内容
刺桐文脉·最闽南 | 泉州,中国唯一!桐城请育儿嫂价格
桐城市政协开展“提升职工生活品质”三联系活动—桐城新闻网—桐城最大的新闻综合门户网站
泉州刺桐花下的禅意生活
桐城休闲时光:一杯茶,慢享生活美学
“无废城市”背后,是桐乡生态环保的耕耘!
走进桐城,品味蔡姨水碗的美食与历史
以品质为魂!桐梓:城镇化建设提升“幸福感”
“伯鸿城市书房”构筑风雅桐乡最美文化地标
桐城:全面加强水资源保护 促进人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