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九宫格”,我们还能在展厅里获得什么?
为什么猫咪总喜欢踩你的键盘?它们在练习‘九宫格打字法’。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每日趣闻趣事#
沉淀历史底蕴的文物展,营造静谧氛围的艺术展,洋溢青春活力的动漫展,融入互动装置的科技展……如今,各类展览层出不穷,展览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从传统的静态展示演变为充满科技感的沉浸体验,使得文化传播变得更加生动与有趣。在这个异彩纷呈的展览世界中,观众不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他们通过与作品的互动,重新审视自我、探索情感,甚至建立起更深层次的人际连接。
然而,关于“什么是好展览”,似乎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无论是在博物馆、图书馆,还是在商场、咖啡馆,这些展览如同一扇扇打开的窗户,展现出艺术的魅力与生活的多元,这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展览图鉴:解锁N种观展模式
进入暑假,广西博物馆联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举办的“光影拾梦——中国动画经典回顾展”受到观众热捧。展览入口处的剪影,一看便能让人猜出那些经典角色:葫芦娃、黑猫警长、孙悟空、哪吒、阿凡提……展厅墙上挂着这些经典动画片的珍贵手稿、分镜、原画。“你看,这就是妈妈小时候最爱看的动画片。”展览唤醒了几代人的童年回忆,吸引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看展。当展厅里响起《舒克和贝塔》的主题曲,“全是童年回忆杀”“儿时的DNA真的动了”,观众仿佛走进时空隧道,穿越回儿时守在电视机前的场景。
展厅里,一对父子全神贯注地观看经典动画片段。记者 柳思羽 摄
广西图书馆内正在进行的“戴敦邦重温四大名著书画展”,用笔墨将四大名著的人物生动再现。《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画面,以粗犷的线条呈现出花和尚虬结的肌肉,给观众以“力拔山兮”的震撼;《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带着戏曲神韵登场,身后两根长翎栩栩如生,齐天大圣睥睨寰宇的气势尽现眼前;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身形纤细、低眉沉思,举手投足间透出烟雾朦胧的哀愁……展览举办至今,已成为一众书画爱好者、四大名著书粉反复观摩打卡的目的地。
广西自然博物馆在商场举办“恐龙世界科普展”。图源广西自然博物馆
广西自然博物馆将扶绥中国上龙、大石南宁龙、苏氏巧龙骨架,连同十余件珍稀野生动物标本搬进南宁一家商场,让商场摇身一变成为科普展厅。充气卡通恐龙、恐龙造型车是营造童趣氛围的好手,硕大的恐龙骨架更给现场添了几分大自然的野性。“爸爸,我要和恐龙合影!”孩子们按捺不住兴奋纷纷上前,开心得挪不开脚步。
充满奇思妙想的“波一小人国”艺术展吸引年轻人前来“打卡”,连路过的小猫也增添了几分可爱。记者 柳思羽 摄
比人还高的巨型浇花壶、长了脚想要偷跑的钢琴、手拿长矛的扑克牌士兵……近日,南宁绿洲美术馆举办的“波一小人国”艺术展俘获了众多年轻人的心。多巴胺色彩搭配趣味风格插画,让观众似乎置身于充满想象力的游乐场。展览结合装置、插画,构建起物品拟人化的场景,充满对日常生活的诗意解构,激发出人们丰富的想象力。“看似寻常的物品在画师笔下可以变得这么不寻常!”“像是小时候天马行空的幻想被画了出来……”看展之后,观众在社交平台上留下热烈的评论。
“凝固的时光: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庞贝文物特展”现场展品。记者 刘豫 摄
正在各大场馆举办的国际文化交流类展览也很受欢迎。“凝固的时光: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庞贝文物特展”,展出103件珍贵文物,包括雕像、壁画等,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展品是首次在中国展出;“无尽的创造力——毕加索艺术展”,展出139件毕加索不同创作阶段的作品。这类展览为观众提供了不出国门就能欣赏到世界级艺术珍品的机会,成为艺术爱好者打卡热点。
一个接一个的展览犹如夏花绽放,或是展现传统文化底蕴,或是借助科技手段带来全新体验,或是凭借热门IP吸引观众,以各自独特的芬芳悄然浸润着人们的生活。
南宁金域中央万科里社区打造了一场诗歌展,收录“95后”新锐诗人焦野绿的作品。记者 柳思羽 摄
观展百态:激发灵感也疗愈情绪
“无尽的创造力——毕加索艺术展”现场具有设计感的装饰。记者 刘豫 摄
走进展厅,面对色彩斑斓的艺术品、震撼人心的历史文物、脑洞大开的设计作品,有的人能够从中获得创作灵感,有的人能够了解一段历史往事,还有的人只为收获一场视觉盛宴,给紧绷的情绪松绑。
“艺术品本身的视觉冲击力和历史文物的真实观感,是隔着屏幕无法感受的。”张茜是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的学生,对她而言,看展更像是一种高效获取知识的方式,“策展人将复杂信息梳理成线性叙事,我只要按着观展动线就可以系统地学习这场展览想要传递的知识。”只要用心体会,一场关于知识的探索便在观展的过程中完成。
展厅里,观众在展品前拍照留念。记者 柳思羽 摄
林女士是一名“90后”设计师,因为从事设计行业,她更关注一场展览的空间布置、海报设计、灯光色调甚至音乐风格。“每次看展就像透过一扇窗户,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为了提高审美能力,激发手绘灵感,每次看展后她都会将手机里的展览照片整理成绘画素材,“它们能成为展品,想必是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翻看展览照片是二次回忆的过程,或许当时没看明白,但就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随着知识增多,再看这些照片,当初没明白的,慢慢就懂了。
在Bilibili World漫展现场,大家可以和喜欢的Coser合影,结识兴趣相投的伙伴。图源BilibiliWorld官方网站
当然,看展不等同于做阅读理解,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看展更能提供一场社交互动。7月11日至13日,Bilibili World漫展在上海举行,观众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3天共计40万人次观展,其中不乏“00后”“05后”。李子辰专程从南宁前往上海观展,就为了赶这场盛大的同好聚会。“虽然我平常是一个‘i人’,但是我在漫展上结识了很多同好,大家可以互相交流Coser的装扮技巧,每次参加漫展都有一种被珍视的感觉。”和他一样,许多年轻人能够从这类特定主题的展览中获取强烈的社群归属感、认同感。
除了特定的展览场馆,如今在商场、公园、街角也会不时冒出一些小巧的快闪主题展,成为情侣约会、朋友相聚的背景。南宁的李先生翻着手机里和女友在快闪主题展前的合影说:“如果主题展有意思,可以让我们聊天时多一个话题,留下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也算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小美好吧。”无论是朋友圈里的九宫格,还是心底悄悄记下的某句解说,都能在观众与展览之间建立起一种微妙的连接,让这场驻足值得回味。
展厅里,观众在展品前拍照留念。记者 柳思羽 摄
展览内外:策展人与观众相互映照
广西民族博物馆里,观众驻足细看展品。图源广西民族博物馆
看一场艺术展览,对专业观众来说,他们会分析作品的动机、内涵、出处和手法,并对风格流派、艺术个性、学术观念等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他们可能只是寻找一个静谧空间释放压力,也可能只是为了拍照“出片”。展览到底怎么看?如何更好地理解展览主题和艺术作品?除了朋友圈“九宫格”,观众还能从一个展览中收获什么?
“答案不仅仅是墙上的展签。”青年策展人娄馨予在区内外策划过不少艺术展览,去年,她以展览《自我即媒介》入选上海青年艺术家博览会青年策展人计划。她告诉记者,当观众想要去看懂作品的时候,其实就会不自觉地想要去寻找一个“符合逻辑”的解释,然后通过展签、展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与创作者是否相似。“但艺术展更多的时候是在调动你的感官,让你去‘感受’某种东西,让你有更多的想象和体验,这样的感受没有标准答案”。
观众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欣赏亨利·马蒂斯《自画像》真迹。记者 柳思羽 摄
“自己的想法与创作者有差别,并非是‘看不懂’,普通观众需要正视这样的差异。”娄馨予认为,与其说一场展览是作品的展示空间,她更希望它成为创作者和公众之间对话的窗口。那些关于作品的想法差异,是值得去思考和讨论的。随着大众审美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将看展列入日常行程中。可是每个人接受美学教育的程度各不相同,那么,我们在看展的时候到底在看些什么呢?
“看展看的是自己。”娄馨予说,艺术作品就是一面镜子,反映了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倾注的情绪、思考和经历,而走进展馆的人们也都有不同的经历和思考,在艺术展中,创作者和观众相互“映照自己”。娄馨予认为,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从作品上“看到自己”,但人们走进美术馆之前的情绪和状态都影响着自己会从作品中“看出些什么来”。
观众在“凝固的时光: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庞贝文物特展”现场打卡拍照。受访者提供
“每个人对看展都有着自己的审美和想法,他们将自己融入展览中,留下很多具有个人风格的照片,有些照片的角度和呈现的视觉效果,甚至是我们在策展时都没想到的。”对于一些年轻人看展只为打卡,更追求拍照“出片”的现象,策展人许先生认为,现在是一个非常重视线上视觉效果的传播时代,相比传统看展模式,打卡、“出片”式的看展也不见得是件坏事。这时候,展品并不仅仅是原本陈列的状态,而是被年轻观众用一些巧妙的方式呈现,更便于观众多角度观察和感受。“传统审美观念中,观众和作品之间的是‘静观’,存在空间和心理上的隔阂。但在今天艺术更多的是‘融合’,强调互动性和沉浸式的体验”。
一对亲子认真讨论哪吒人物线稿。记者 柳思羽 摄
广西博物馆馆长陶少艺在谈及策划“光影拾梦——中国动画经典回顾展”时表示,他们希望通过展览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展现中国动画的艺术魅力与时代价值。如果观众看完展之后,拍照上传社交平台,和其他的网友互动评论,回忆童年,也算是通过展览重新构建起人际关系的“朋友圈”。
从展签解读到感官体验,从拍照打卡到深度思考,人们在展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拼图。
90后自由插画师Boilingman保龄曼是“波一小人国”艺术展的创作者,她希望观众能在展览中获得自由的表达欲和快乐情绪。图源Boilingman保龄曼社交平台
拥抱未来: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
随着观众的需求细分,传统静态展板的吸引力难免显得单薄,人们期待从“看什么”转向“体验什么”。这种期待的深层转变,让策展人的思路愈发清晰:展览需要创新。
在“梨园芳华·粤韵悠扬”主题讲座现场,粤剧演员带领大家感受戏曲魅力。记者 刘豫 摄
7月20日,一场名为“梨园芳华·粤韵悠扬”的主题讲座在广西图书馆开讲。水袖翻飞,丝竹悠扬,一声声韵味十足的戏腔穿越时空而来。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粤剧演员余韧来到现场,为观众深入浅出地讲解戏曲知识,还即兴清唱了一段《荔枝颂》。这是展览“戴敦邦重温四大名著书画展”的配套活动,展览主办方珩崭传媒副总经理黄恒光告诉记者,自展览举办以来,他们先后举办了主题读书会、名师大讲堂、国风市集、艺术研学班以及VR互动体验等。这时候,展览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展示行为,而是发展成为一场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这样一来,展览传递出的信息,不再局限于展柜中的展品知识,而是向外延伸,变得更全面,更立体。
一场在咖啡馆里举办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展。图源HERECAFE社交平台
在南宁市青秀区的一家咖啡馆内,一系列颇具探索性的展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策展团队将广西民族文化元素与咖啡巧妙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文化策展范式。在咖啡香气中,他们举办了广西侗族文化展、广西壮族背带展,邀请戏曲演员举办广西地方戏曲文化展,联合本土青年举办影像公益展……这家咖啡馆早已超越单纯的饮品空间,成为一个文化交流窗口。团队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广西的老故事、老手艺在氤氲的咖啡香气中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广西民族博物馆展厅里的全息文物展柜。图源广西民族博物馆
随着科技的发展,博物馆也在积极拥抱新变化。“每次看新展,我都会被一些科技互动装置惊艳到。”观展者梁晴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壮族文化展厅里看到了一台全息文物展柜,这台展柜通过新媒体技术将馆藏珍品——“乘骑水鸟饰变形羽人纹铜鼓”高清放大展现,观众可以通过向系统提问,了解文物信息。创新技术的应用,使展览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沉浸,显著提升观众参与感。
“寻迹之山海经・南宁站” 数字光影展。图源广西旅游发展集团
2024年4月,“寻迹之山海经·南宁站”数字光影展运用360°全环绕式数字显示、裸眼3D巨幕和香薰装置,将上古奇书中的场景转化为多感官沉浸式体验,让观众可以“穿越”奇幻场景,“触摸”远古异兽。今年4月,广西自然博物馆与大型商场合作的“恐龙世界科普展”,打破了传统博物馆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为“博物馆+”的跨界模式提供了创新样本,形成可复制的“文化+商业”生态模式,有助于更多的博物馆和商业体携手构建“文化引流—商业驱动—全域共赢”的生态闭环。
“波一小人国”艺术展设置绘画区,为观众提供画纸、彩笔,木架上贴满观众留下的缤纷画作。记者 柳思羽 摄
这些创新,让展览的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互动,尤其吸引年轻群体和家庭客群,使展览成为“可玩、可学、可传播”的文化载体。
无论是策展方,还是观众,他们眼中的展览创新,充满无限可能。创新,不仅是吸引观众的“魔法棒”,更是深化社会连接的桥梁。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的展览或许更注重情感共鸣、参与共创与可持续性,而创新正是实现这一愿景的核心引擎。
2025年7月25日广西日报花山·文化观察版面。
网址:除了“九宫格”,我们还能在展厅里获得什么?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97009
相关内容
九宫格照片墙摆法登山,除了拍照我们还能得到什么
九宫格家庭装修风水布局指南
10分钟整理一天生活——九宫格日记
九宫八卦风水图厨房,厨房方位什么最好风水
揭秘居家风水九宫格:如何布局以招财进宝?
23年家居风水(2025九宫格南方能不能放植物)
“九宫格”厨房收纳法
我在故宫修文物
研究揭示抗衰老新趋势:九宫格食物能有效清除体内僵尸细胞,炎症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