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运用心理学助力老有所为

发布时间:2025-07-27 23:08

鼓励老年人持续学习,保持活力,实现老有所为,是老龄化社会的积极倡导。 #生活知识# #生活理念# #老龄化社会观念#

充分运用心理学助力老有所为

2023-04-29 作者:祁雪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态度和刻板印象对老年人的看法常常与消极负面的特点联系在一起,这种刻板印象抑制了老年人能力的正常发挥和潜能的开发。随着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老年需求不断增加,心理学研究应引导老年人养成健康心理认知,塑造新型孝道观,培育新型养老观。积极正向的老化态度会对老年人产生激励的作用,促使老年人更健康、长寿、睿智。相反,消极的老化态度对老年人影响更加负面,甚至超过老化本身。

  老年阶段应该是“超我”展示最丰盛的人生阶段。特别是2022年之后中国进入快速老龄化的关键历史时期,国家已经确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老年需求不断增加。发展心理学研究应该引导庞大的老年群体更好地参与社会和发展自我。实践证明,老年人感到最为失落的,是不再被社会和家庭需要,是成为“多余人”的感觉。增进全体社会成员对老年群体的正确认识、评价、态度、行为方式等,包括老年人群体通过发挥自身积极作用,改变社会整体对老年期的消极态度,形成积极老化的整体文化氛围,除了加强有关老年期知识普及外,还需要老年心理学深入研究老年人的智慧与经验、乐观人格、心理弹性等积极心理,探索更多让老年人展示自身积极一面的途径。

  老年参与心理需求是“银龄经济”源动力

  “银龄经济”不仅是老年消费经济,更是老年劳务经济、老年人发挥潜能的经济。老年人发挥的不是“余热”而是更加老到的能力,是前所未有的激情,因为老年人再就业大多是自己主动选择的工作,具有强烈的内驱力。很多人在退休以前,“饭碗”和兴趣及擅长并不一致,退休后正是大展身手的金色年华,可以发挥领导才能和组织才能,带领老伙伴或者年轻人进行创业和创新,把前半辈子的积累挥洒出来,活出自我。不管是有酬劳务还是志愿服务,老年人的干劲儿都更足,更加负责任和有担当。在劳务市场,对于结束劳动关系后再就业的老年人,基本是按照劳动能力聘用的,跟年龄关系不大,而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是越老越吃香。

  引导老年人养成健康心理认知

  老年人面临着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学研究应当更多着眼于对个体与环境的干预性研究,建立兼容并包、老龄友好的社会,帮助老年人和其所处的小环境、大环境共同树立全生命周期人生发展理念,让所有老年人不论自身处境如何,都可以在一个增强能力的环境中生活,让所有老年人都可以建立“自信、自尊、自决和成就感”,获得身心健康。

  有不少老年人把“都这么大年龄了”“都活到这个岁数了”挂在嘴上,作为自己行动消极的依据。其实,这样的老人对充满活力的同伴也是羡慕的,处在一定的氛围中他们也会有“出格”的行为,而“出格”过后他们会有幸福感和长久的美好回味,会联想到自己的年轻时代。那么,如何引导心理消极老人养成健康的心理认知,如何为活力老人营造更加积极的心理环境,就成为心理学研究成果应用的重要课题。应用心理学应多设计以上类型的实践项目,用项目案例的总结分析提升实践的效果,服务积极老龄化国家战略。

  用人本心理学塑造新型孝道观

  人本心理学认为,个体追求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是本能。人本心理学派将健康的人作为研究对象,指出人能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自身存在的意义,具有自我发展的心理潜能,有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人在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会获得一种“高峰体验”,一旦得到“高峰体验”,主体的自信心会进一步加强,向更高的自我成就进发。用人本心理学观照孝道,自然就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型孝道观。新型孝道观的革新在于,用“赋能和支持”代替“照顾和限制”。过去对子女孝敬父母的评价是,“让父母享清福”、啥也不干、吃穿不愁。新型孝道观对子女孝敬父母的评价是,“让父母感受到自我价值”“让父母感觉到被需要和被尊重的快乐”,让父母的精神需求被看见、被满足。

  老人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亲子关系,老年人家庭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是中国老年心理学近年的研究热点。家庭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核心人际关系,家庭养老也是中国传统养老方式,并将长期占据居家、社区、机构三种养老模式中90%左右的比例。在我国老年人当前的现实生活中,隔代照料孙子女可能会导致很多家庭矛盾,是目前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隔代照料孙子女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场景。

  综上,用人本心理学观照孝道,需要在两种生活场景中同时关照亲子双方。在老人无抚育孙辈负担的情况下,引导老人活出自我,引导子女精神支持;在抚育孙辈的生活场景中,引导老人勇敢表达感受、争取权利和尊重,引导子女客观理性珍惜老人的付出。

  用发展心理学培育新型养老观

  用发展心理学培育新型养老观,就是突破“养老即休闲”的刻板印象,以劳代养,用劳滋养,听从内心,适度劳作。正确的生活态度是,退休只是劳动场所和劳动方式的改变,而不是劳动的戛然而止。

  养老政策如何给予健康老年人更多参与社会活动、发挥价值的机会和支持,社会如何共同营造老年人参与的友好环境,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实现精准养老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所谓精准养老,即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未来精准养老的一大特点,将是对老有所为的快速有效回应,加强老年人心理的个体差异研究,将特别有助于制定更为精准的老龄政策制度。

  我国大部分老年人还是居住在人口结构复杂、文化多元、社会活动多样的社区中,以社区或街道为单位进行管理。在社区养老的大趋势下,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助力老有所为的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应研究如何规划布局和开展项目更有利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积极心理的形成。另外,还需要用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启发各级立法者、决策者、执行者,动员社会方方面面支持老年人进行各种有酬和无酬的社会参与,以劳动换健康,以参与生喜乐。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法治保障研究”(项目号:2022BFX01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网址:充分运用心理学助力老有所为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199532

相关内容

“智慧养老”助力“老有所依”
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在线老年教育蓬勃发展 千尺学堂助力中老年群体实现老有所乐
老有所学:让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充实
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帮助自己更好地应对压力
运动助力青少年缓解学习压力,释放身心活力
掌上安庆:“智慧养老”助力“老有所依”
运动有助青少年释放学习压力
建设银行优化金融服务,助力“老有所养”
巧用“生态系统理论” 助力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