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观探析
《资本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经典之作,深入剖析社会经济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经典著作#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观探析
An Analysis of Marx’s View of Nature in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在对马克思的自然观进行探析的过程中,挖掘出其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思想背景与理论渊源
2.1. 思想渊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自然的观点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从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马克思正是在对其他自然理论的批判和继承之上,形成了自己的自然思想。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早期人们有关自然的思想很大程度上的受到了宗教神学的影响。古希腊时期的自然观虽然打破了神创造世界的观点,但是却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生产活动对自然带来的影响。
德谟克里特认为可以将世界上最小的单位称为原子,并提出原子是事物的基础。并且他还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一样,原子也是处在运动之中,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德谟克里特的思想肯定了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拒绝用一切神意去揭示自然,对马克思的自然观形成具有一定的启蒙作用。但他在肯定自然规律的同时,却也反对一切形式的目的论和决定论,他不承认事物的偶然性,他认为世间万物的发生都是必然的,不会因为其他因素的出现而改变。但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德谟克里特没有从实践出发,对自己的观点展开实证性论述。
伊壁鸠鲁和德谟克里特一样,都是唯物主义并反对宗教的干涉。但是不同之处在于,伊壁鸠鲁在德谟克里特的基础上肯定了事物发生的偶然性,反对一切形式的目的论。伊壁鸠鲁肯定事物发生的偶然性,也就表明他为后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持有积极态度。在必然性中加入偶然性因素,在客观世界中呼唤自由意识的觉醒,使得自由成为可能性,这种关于自然界的革命性的见解影响了后来的自然哲学的发展,在客观自然中为自由寻找了一条出路[2]。伊鸠秘鲁对马克思自然观最大的影响即体现在对于宗教神学的态度。他反对宗教神学对自然规律的干预,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在伊壁鸠鲁思想的影响下,马克思认识到宗教神学所披着的虚伪外衣,要求将一切虚化的神学观点赶出自然,马克思的自然观也开始发端。“对马克思来说,伊壁鸠鲁象征着带来了光明或启示,这种启示就是对自然宗教观的拒斥,就是一种唯物主义,也是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一种形式。”[3]
第二,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继承。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自然观,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视角,对自然作出了自己的见解。黑格尔的在自然观上的唯心早有端倪,在对自然这一概念做出定义时他谈到,自然只是一种作为绝对理念的外在而存在的。通俗来说就是,在黑格尔看来世界万物的本原都可以归纳为绝对理念,自然界也不例外,是绝对理念派生出来的产物。这是因为他认为绝对理念具有先在性,世间万事万物包括自然都是在绝对理念的控制之下。自然就其实质上而言是一种观念性的存在,黑格尔的自然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虽然黑格尔认为自然是绝对精神,但并不意味着自然是虚幻的,同样自然也是真实的。但这种真实又不是指真实的存在,而是指真实的体现为某一种观念性的存在。其次,自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的,自然是作为一种有机整体而存在的,处在一种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当中。黑格尔还提出了自然的发展要进入精神阶段还要经过机械性、物理性和有机性。最后,黑格尔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了论述,自然不是脱离人和人相对立的,自然和人是通过理念而统一起来的。通过对黑格尔自然观的阐述可以发现,黑格尔将自然看作绝对理念的精神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他的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在对黑格尔的唯心思想进行了详细考察之后,得出黑格尔的思想存在不合理之处。费尔巴哈以自然界和人为视角,他认为自然界是人能够感受到客观实在,这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自然观存在很大的不同。费尔巴哈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关于自然界的本质理解上,费尔巴哈所认为的自然界是一种直观感性存在,他虽然赞同人可以通过感觉器官和自然发生联系,但他却又仅仅停留于表面的感性之上,他认为人在和自然发生联系的时候不会对自然产生影响。第二,在人的本质上费尔巴哈认为人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是一种孤立的抽象的存在。第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依附于自然界而存在的,自然有着优于人的地位,人只有听从于自然才能够生存下来。
2.2. 现实背景
第一,工业革命的发展。18世纪的英美法等国家开始了举世瞩目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到来促使生产力快速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弊病。机器取代了本该属于工人的岗位,使得工人的生存愈加艰难,工人需要通过竞争的形式夺取本就少之又少的岗位,社会也开始划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并且在资本家眼里,没有不可利用的劳动力,在妇女和儿童逐渐转变为劳动力之后,工人不仅在工作上就连在生活上也遇到困难。在资本的发展下,不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恶化或者破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异化,自然成为了对立面的存在。
第二,工人阶级遭到剥削。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以及资本家对于欲望的无限追求,促使资本家对工人开始无底线的剥削,社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属于工人自己的劳动休息时间越来越少,生存成为了工人阶级最先考虑的问题。工人阶级的生存环境也每况愈下,工人的工作环境常常是昏暗或布满灰尘的地方,每天吸入这些气体对于工人的身体健康已经造成了隐形的损害,日积月累下来,当工人的身体再也无法承受这些伤害而爆发时,工人又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时间只能默默等待死亡。总之,在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下,工人逐渐被异化失去了创造力和生命力,劳动本身被异化。工人沦为了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工具。
第三,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生产资料,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和经济的进步,人们不再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甚至妄想控制自然。对自然开展无休止的剥削,没有厘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工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自然资源的飞速破坏。但实际上对自然资源做出破坏的最主要因素不是科技而是操控科技的力量。科学技术发展的初衷是使人类生活更加便利,但是由于资本家的逐利本性和人类贪婪的欲望,使得社会进步的是以其自然资源的破坏为代价。一直到当今,自然已经开始以它自身的方式反过来报复人类,人类需要重新审视和自然的关系。
3.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3.1. 主要观点
通过对过往学者自然观的考察可以发现,对于如何看待、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有的学者仅仅将自然看作绝对精神的存在,还有学者着重强调自然而忽视了人的主体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其自然思想做出了系统论述。他讨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待自然的态度等。马克思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以及人类对自然无底线伤害。马克思还呼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类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第一,人是自然的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谈到:“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4], p. 209)在马克思看来,人和动物一样,都是具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相比之下,人更具有普遍性。人们的生产活动是以自然界为物质来源的,人的生存是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前提的,如果没有了自然界,人们就无法获得生产活动所需要的资料,生产活动就难以展开,人类也难以生存。对于自然界马克思曾这样评论道:“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5], p. 56)另外,人的精神世界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们在自然界中进行生产交换满足了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之后,在空余闲暇时间开展了精神活动,人的意识得到发展、精神世界也得到满足。换句话说,自然界在提供生产活动资料的时候也为精神世界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条件。因此,通过上述的阐述可以得出,马克思认为人并不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而是和其他动物、植物一样都是具有自然属性的存在。人与自然实质上是共存的,人类有责任有义务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第二,人化自然。马克思认为自然并不是和人类一起产生或者因为人类的需要而产生的,早在人类之前,自然就已经存在了。自然界拥有其自身独特的运动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不会因为人的需要而发生任何变化。因此,人类要想充分利用自然界,就必须按照人的需要尺度来利用自然界,或者通过改变和创造条件来改变自然发生运动的规律。这种改造自然使得自然的属性符合人的需求的过程就叫做人化自然。自在的自然对人类来说没有很大的意义,只有经过人来改造,符合人类需求的自然才具有意义。自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当中不仅仅包括人类还包括动植物,除了人类之外,动物也会对自然做出改造,但是却不同于人化自然,原因在于;第一,动物的一切活动都是出于维持生命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在本能的驱使下完成的,并不具有改造自然的意识。而人除了维持生命的需求之外还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意识。第二,动物的生产活动往往需要以另外一种动物的牺牲为代价,但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却可以顾及其他物种的生命,这也是动物生产所做不到的。马克思人化自然简单来说就是人类通过劳动的活动,改变了原始的自然状态,创造出符合自己利益的环境和条件。
第三,以实践为中介。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进一步的认识。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桥梁和中介,首先,人凭借自身具有主观能动性对自然展开改造并加以利用。与动物不同的是,人是具有意识的高级动物,对自然的利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其次,由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自然也变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两部分而存在。人类通过技术和科学的发展,逐渐掌握了对自然的控制能力,实现了对自然的“人化”,自然由此打上了人化的烙印。最后,人类通过对自然的改造活动证明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在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人规定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所规 定,在将客体主体化的同时自身也被客体化[2]。当人改造自然的时候,自然也改变了人,而实践就是中介。人类通过技术、来改变自然环境,比如农业灌溉、城市建设等,但同时人类也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比如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人与自然之间以实践为中介的互动关系必须谨慎地平衡各方的利益,以维护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3.2. 问题的表现及根源
第一,自然问题的表现: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就是异化。马克思一共详细阐述了四种异化,分别是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与自身劳动活动相异化、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他还认为劳动原本是工人生存的工具,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逐渐变成了资本用来剥削剩余价值的工具。而且在他看来造成异化的根源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第一,工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的劳动产品不再归劳动者所有,反而被资本家所拥有。发生异化后,不仅劳动产品与人是相异化的,就连自然也与人发生了异化。自然是人实践活动的对象,马克思将自然称为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精神的无机界。由于人的实践活动对象的异化,作为人活动对象的自然界也发生了异化。工人失去了自然界提供的生产资料,被迫与自然界发生分离,同时由于资本的剥削工人又不得不生产更多的产品并改造自然,在这种情况的驱使下被异化的自然界与工人成为了对立面的存在。第二,工人与自身劳动相异化。工人不仅劳动产品被资本家占有,就连劳动也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劳动最初是人类用以维持生活的方式,应该是自由的,但是在资本的控制下劳动不再属于人自身,劳动仅仅是一种维持肉体生活的手段,劳动失去了自由的特点。马克思谈到:“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5], p. 54)这个时候人和动物在对待自然上的区别也就消失了,人对待自然就会和动物一样,人与自然之间只剩下利用的关系。第三,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要得到实现必须要具有劳动对象,但是在资本的控制之下,劳动异化之后自然界也不再是人们的劳动对象,人的类本质无法实现。马克思提到:“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5], p. 58)第四,人与人之间互相异化。工人在对自然界所提供的生产资料加工之后,所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的同时也不属于自然界,工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只能不断对自然界进行加工,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也不断加重。
在劳动异化的过程中,资本家和工人都由于各种原因而对自然不加限制的进行索取,自然也因此遭到破坏。
第二,自然问题的根源:私有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私有制的角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进行了审视。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方式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这同时也导致了资源对环境的过度的开发和破坏。私有制的存在更是使得自然资源成为了资本家追逐利润的工具,而不是把对自然的保护放在优先地位。这种为了私人利益而对环境资源的过度破坏,正是生态问题的根源所在。
首先,私有制下资本家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占有。在私有制下,生产的目的不再局限于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而是为了获取无限的利润和剩余价值。这种以利润为价值导向的生产方式忽略了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资本忽视长期生态环境而对自然资源进行破坏的行为,说明了资本家已经抛弃了人类对自然的原始崇拜,转而控制和利用自然。私有制还导致了生产的单一追求,以利润为导向的生产方式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狭隘的生产目标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加剧了生态危机的发展。资本家们会以最大化利润为目标,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开采、破坏环境、污染空气和水源等行为,而忽视了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马克思认为,这种对自然的控制方式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它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得不平衡,最终导致了生态危机的爆发。
其次,私有制下对人的控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背景下,资本家和工人由于各自身份的不同,因此也具有不同的目标。在资本家最大化的剩余价值的时候,工人也需要通过劳动来满足自身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工人屈服于资本家为资本家生产无限的剩余价值,帮助资本家将自然界中的资源转化为资本家所私人占有的。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致使他们只关注如何压榨工人获取更多的利润,社会也分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关系决定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工人为了维持自身和家庭的生存不得不遭受压迫,并强制性劳动。随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发生异化,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自然界不再是人类无机身体,也不是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存在,而是成为占有的对象[6]。当资本家的眼里只有利润的时候,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开始突显。
最后,私有制下资本成为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在私有制产生之前,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是依赖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已经由实践转化为资本。在私有制的操控之下,许多人已经被淹没在对金钱的欲望之中。在人们眼里,金钱变成了万能的存在,自然界要成为交往对象首先就要先成为货币,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货币所取代。在这交往过程中,人们为了维持基本生存而占有生产资料的同时,人与自然也开始相分离人逐渐失去了自然属性。
3.3. 自然问题的解决路径
第一,人与自然和解。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除了为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破坏之外,还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后指出,只有通过彻底改革那些存在缺陷、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凭借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来消除危机,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拯救自然界,让其得到彻底的复苏。“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4], p. 185)人与自然和解。在人类与自然联系的最初,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以及对自然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人们都是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人们对自然依然抱有敬畏之心。一直到私有制出现之后,资本家在生产剩余价值恶化利润的驱动下,不再遵循自然界所固有的规律,甚至妄图控制自然,使得自然本身所固有的平衡也被打破了。自然界是一个有机体系当自然的运行规律遭到破坏的时候,自然界往往会以自然灾害等方式报复人类。在人与自然之间出现矛盾之后,人类也开始反思自己,马克思指出:“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4], p. 165)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自然界而是在于人类自身,人类应该为自然遭到破坏负起责任。正是因为劳动异化才导致了矛盾的出现,只有当人们摆脱异化之后,才能够理性对待自然。在私有制社会中,想要消除异化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劳动异化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够被消除,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生产资料的合理分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第二,人与人和解。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在社会中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与他人或者其他因素相互联系而存在的,而人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下,资本家不断想办法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在资本家的世界里,只有金钱的存在而看不到工人的困苦,甚至想方设法对工人进行压迫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这些处于水深火热环境之中的工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听从于资本的压迫。只有当社会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劳动异化得到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不再是为了生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才能够得到消除。另外,在不同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人的交往还受到地域血缘限制的时候,人们对自然持有敬畏之心,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自然加以利用。但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时候,人们开始妄图控制自然,忽略了自然的规律,对自然造成了伤害。因此要想改变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对当下的生产制度加以改革,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 意义
4.1. 理论意义
第一,推动实践唯物主义的形成。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就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唯物主义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每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都会不可避免的与自然产生联系。正因为人本来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5], p. 105)人与动物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所有的实践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完成的,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人对自然界的再生产过程不仅是在意识指导下完成的,更是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的。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通过实践使社会关系得到了确认,人也通过实践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并使自己的类本质得到确认。
第二,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基础。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分析了资本主义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剥削,以及这种剥削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他还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方式将会对自然资源产生过度消耗和危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倡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以上的种种观点都为后来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4.2. 实践意义
第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私有制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要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对现有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西方学者对于生态危机的讨论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论断,有些学者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但还有其他学者认为资本主义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根本的原因在于科技的发展。在争论愈演愈烈的时候,《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直接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大部分学者也都普遍认同这一观点。马克思的论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解决现实当中的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
第二,有助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问题愈加突显,人们对生态问题也越来越关注。意识指导实践,要想解决生态问题,根源在于对人们的观念进行改造,让人们从心里意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人类在一开始对自然一直是保持尊重和敬畏的,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意识也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这类思想本质上是一种自私性的思想,只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忽略了周围环境的变化。在这种观念传播之后,自然遭到大规模破坏,对人类发起了报复,人类才意识到尊重自然的必要性,尊重自然的观念开始深入到人们心中。
在考虑人与自然关系时,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人类必须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尊重自然规律。通过树立保护自然理念,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共同发展。
网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观探析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23976
相关内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幸福思想研究劳动与自由的辩证法:马克思历史观的哲学革命
【赵敦华】人与自然界的思想价值: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百科》的改造吸收
生活哲学范式中的相关概念探析
生活世界与美的哲学——叶秀山现象学美学初探.pdf
马克思的“生活者”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当代价值
生活与自由——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
【杨楹】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当代价值
讲座回顾|万毓泽:探寻人的本质——马克思《巴黎手稿》、“能力取径”与批判性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