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千年青绿:当代山水画的生态美学

发布时间:2025-08-12 00:50

园林美学:中国古代讲究山水诗情画意,现代园林注重生态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生活知识# #生活美学# #美学理论#

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当代青绿山水画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两山理论、文化自信以及乡村振兴的提出与实施契合了青绿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当代青绿山水画的创作在表现这些战略思想中,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不断得到拓展,实现了青绿山水画与当代题材的融合。

青绿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发展轨迹呈现显著的历时性嬗变特征。该艺术形式建构的成熟肇始于隋唐时期,展子虔空勾无皴的创作手法奠定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基础。至北宋达到技法体系与审美理念的成熟期,发展了以“青绿为质、金碧为文”的经典范式。南宋以来,文人水墨美学的兴起导致其逐渐边缘化,至元明时期,尽管赵孟頫、钱选等提出“复古主义”,在青绿山水画的表现上进行创作,仇英以工致的技法在该领域进行技法改良,近现代张大千以泼彩实验进行现代性探索。

“两山理论”“文化自信”以及“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不仅契合了青绿山水画的表现形式,拓展了表现形式与艺术语言,使其更具时代气息,实现了青绿山水画与当代题材的融入,也推动其在当代艺术语境下不断创新与发展,为当代青绿山水画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具体措施上,国家通过国家艺术基金的扶持主题性创作、以及在重大美术展览的引导下推动青绿山水画创作,促使当代青绿山水画无论是创作主体地数量,还是作品地艺术性或探索性都有所提升,展现出复兴态势。究其根源是青绿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契合了这些国家战略的宣传,有利战略的实施。

“两山理论”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优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得以长效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两山理论”的提出与践行,在当代美术领域尤其是青绿山水画创作中引发了深刻的思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当代青绿山水画创作的推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两山理论”的提出引发了艺术家对生态美学的关注,促使创作者突破传统山水画“可游可居”的文人理想的局限,转向对生态整体性、系统性的哲学思辨,使作品呈现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价值取向,从而在审美观念上,影响了青绿山水画的创作。另一方面,随着生态治理的深入进行,大自然的植被覆盖增加,客观上能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更多的创作依据,毕竟美术作品的创作并非无根之源,它是艺术家“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的结果。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是美术家创作的依据与载体。再者,在文化传承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激活传统资源的当代转译,创作者通过解构传统山水画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命题,将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命题进行融合实践,在笔墨语言上实现生态意象表现的符号表达与转换。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的当代语境下,青绿山水画表现“两山理论”理念的主题性创作已经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近年来由于“两山理论”与青绿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契合,“两山理论”战略的实施通过各种官方渠道与平台激励青绿山水画家,以主题性题材创作表现这一主题,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促使青绿山水画表现绿水青山的创作空前繁荣。以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为例,如李月林入选2022年度个人创作资助项目《绿水青山》,该作品运用细腻的笔法表现宏大的山水图像,以传统青绿山水画空勾无皴的创作技法,表现天府之国的绿水青山景观,既延续了青绿山水“金碧辉映”的视觉传统,又通过画面叙事表现起“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当代乡愁意象。张锦华入选2024年度个人创作资助项目的作品《闽山青翠》以闽西初溪土楼建筑群为创作对象,表达了闽西客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理念。除此之外,广州美术学院申报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入选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还有许多项目同样以青绿山水画的表现形式描绘、赞美绿水青山,如2020年度、2024年度个人创作资助项目中王永亮的《大别山红色文化系列》、谢士强的《闹红一舸》等。在这些青绿山水画作品中,所传达的是大自然的生机与和谐之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种艺术化的表达与启示。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创作实践已超越简单的自然再现层面,这种以青绿山水为载体的艺术实践,不仅完成了传统绘画语言的时代转译,更在国家文化战略层面形塑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觉认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则是国家与民族发展进程中最为基本、深沉且持久的力量源泉。青绿山水画作为中国山水画中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重要表现形式,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在当代社会,青绿山水画创作的繁荣发展,不仅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传统文化魅力的窗口,更在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青绿山水画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意义非凡。2021年,由周莉亚、韩真共同执导的大型舞剧《只此青绿》横空出世,一经上演便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在舞剧中,作者提取了北宋经典传世名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的青绿颜色作为舞剧的基调,在清新、灵动的舞姿中将古代青绿山水画的色彩之美展现给大众,让人们领略了青绿山水的独特魅力,极大地增强了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当代青绿山水画创作同样成果斐然,众多作品生动展现了中国的造化之美与人文之美,不断激发着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例如,2016年江苏画家栾剑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个人创作资助项目作品《淮安水文化》,在这幅作品中,栾剑巧妙运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以大运河上的中国船舶及其桅杆、船帆等构件为创作元素,进行重构。通过传统工笔画独有的剥落技法与细腻渲染,生动展现了家乡淮安独特的地域文化。整幅作品给人以深沉优雅、浑厚悠远的印象,充分彰显了运河文化的厚重底蕴与自信魅力。再如吴建福、陈领合作的入选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强国之路》《远方》则以诗意化笔墨精心表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以宏大的叙事将高铁置于群山之间,表现当代高铁发展的中国速度与国家意志。又如,杨玉泉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作品《八闽》,作者以精妙笔调展现数十幅福建写生组画,在这些作品中大都以福建本土风物为主,如福州三坊七巷、泉州西街开元寺、莆田木兰陂、漳州东山关帝庙、龙岩汀州古城、南平下梅古镇、宁德屏南四坪古村落等,展现福建地域自然与人文之美,表达作者对八闽文化的眷恋与自信。这些作品实质上都是在积极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 “文化自信”,为当代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内涵。当代青绿山水画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视角与视觉语言表现,使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焕发新的魅力。相较于传统水墨山水以“墨分五色”为核心的美学体系,青绿山水艺术形态以石青、石绿为主导的矿物色系,其高饱和度的色彩张力以及精细的线性表达不仅适应对工业化景观的描绘,更通过色彩与线条的延展建立起连接传统文脉与当代语境的桥梁。这种艺术语言创新使城市建筑群、立体交通网络等现代叙事空间得以突破传统山水“可居可游”的审美范式,在青绿设色的象征体系中获得诗性表达。

在文化自信建构层面,中国当代青绿山水画艺术实践具有三重意义:第一,通过“当代青绿”色彩系统的民族性特征,激活中华传统美学的深层记忆。石青、石绿、赭石等矿物颜料的材质属性与敦煌壁画、唐宋青绿山水的文脉相契合,使观者在色彩感知中进一步对中华文明基因图谱的再认同;第二,以现代工程景观的视觉语言呈现重构集体记忆图式。青绿山水画创作方法在高铁、航天器等科技符号的表现,不仅构成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美学见证,更通过传统艺术语言对当代经验的成功转化,确证了本土文化体系的表现力与生命力;其三,在创作方法论层面促进主体性自觉。艺术家通过解构传统青绿的程式化表现,将个人视角与时代精神注入色彩叙事,这种创造性转化实践本身即构成文化自信的动态表征。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产业升级、生态治理与文化重构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工程,深刻重塑了中国乡村的社会图景与空间形态。“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的历史性进程中,艺术家群体主动介入现实场域,以青绿山水画为媒介构建起新型乡村美学叙事体系。这种“艺术乡建”模式不仅拓展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学术维度,更通过图像建构起城乡对话的桥梁,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文化阐释与价值认同的视觉样本,实现了艺术实践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质上是对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价值体系的全方位重构,这种历史性变革为青绿山水画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文本与精神图谱。在艺术本体论层面,乡村题材青绿山水画创作需要转向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空间变革的深度观照。艺术家应以视觉人类学的田野视角,将新型农业基础设施、生态修复工程、文化记忆场域等现代性元素转化为具有文化隐喻价值的视觉符号。而现代乡村空间与现代性元素也为当代青绿山水画创作提出新的课题,同时也为其艺术表现形式的拓展注入新的动力。林容生写生作品《庐江云里安凹民宿》,运用青绿山水画的艺术手法表现安徽庐江地区乡村振兴的具体成果。当地民众将乡村中废弃的厂房、民居改造成民宿,通过环境整治和居住空间的精心设计,打造成为周边城市居民消闲、旅游、度假胜地。林容生此画将富有现代性元素的建筑作为表现主题,既在内容上表达乡村振兴的主题,又在形式上呈现出有别于传统青绿山水画的当代性语言。付红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花路入溪口》运用淡雅的青绿色表现美丽的现代乡村景象。图中笔直的沿着公路在传统的乡村村落修建,汽车在乡村间穿梭,现代的、富有设计感的现代路灯安置在传统的桥梁上别具趣味,展现了整洁、宜居的现代乡居环境。

当代青绿山水画表现乡村振兴主题的创作,一方面需要通过多维度田野调查从微观视角捕捉农业产业园、生态湿地、乡民生存空间等现代乡村生产生活要素;另一方面运用青绿山水媒介的材质特性,以青绿本色表现土地整治的层积历史,用留白处理隐喻城乡要素流动的张力,借助散点透视重组产居融合的新型聚落空间。这种创作实践本质上是对山水画“外师造 中得心源”传统的当代转译,将社会观察升华为艺术形式语言的重新建构。

作者:陈领,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学院,副教授。

来源: 光明网

网址:激活千年青绿:当代山水画的生态美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26180

相关内容

让青春在绿水青山中闪耀光辉:青年如何构建生态文明
绘画青山绿水,展现艺术自我
家居挂画有什么作用,挂青绿山水画改善家居风水
【康琼】中国文人山水画折射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绿水青山:揭秘自然与生活的和谐美
为家居装饰选择风水山水画,请认准当代风水画家蒋伟!
敦煌壁画——值得现代人去体会的生活美学
【摄影作品展】定格,你心中的绿水青山美丽画卷
墙壁装饰画 当代名家手绘山水画 美观吉祥值得收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记当代山水画家刘士林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