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厂到家庭,这些“钢铁伙伴”正走进你我的生活
你可以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阅读伙伴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阅读俱乐部#
中宏网北京8月10日电(记者 韩鹏飞)8月8日,尽管北京亦庄地区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在北京亦创国家会展中心门前的广场上早已人头攒动。随着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大幕拉开,展馆内此起彼伏的机械运转声与观众的惊叹声交织成一曲独特的“未来交响曲”。从搬运货物的工业机器人到能精准缝合伤口的手术机器人,从陪伴老人的服务机器人到灵活跳跃的仿生机器人,这场盛会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钢铁伙伴”,正一步步走进现实生活。
工业机器人:工厂里的“超级工人”再升级
走进展馆,新松机器人的展区前围满了前来参观的人员。一台红色机械臂正以毫米级精度组装手机主板,它的“手腕”灵活转动,在完成焊接、拧螺丝等一系列动作后,还能轻巧地将成品放入传送装置上。“这台新一代协作机器人的响应速度比上一代有了大幅度提升,而且能和工人无缝配合。”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雷指着机械臂末端的力传感器解释道。
在采访中,张雷给我们讲了个真实案例:“去年长三角一家汽车零部件厂引入我们的机器人生产线后,原本需要十多名工人的装配工位,现在只需要两三名人员监控设备。更重要的是,产品合格率有了可观的提升,每年能为企业节省下很大一部分成本。”他边说边调出实时数据面板,上面显示着全国多家工厂内的机器人运行状态,“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我们能远程预测设备故障,提前安排维护,避免生产线停摆。”
当被问及工业机器人是否会取代工人时,张雷表示:“恰恰相反,我们在沈阳的工厂里,机器人承担重复性劳动后,工人转型成了机器人运维工程师,薪资还有比较大的提升。”他指着展区角落的培训模拟器说,“这台设备能让工人在虚拟环境中练习编程,短短几个月内就能掌握机器人操作技能。”
在展区另一侧,“松羿”轮式人形机器人正在演示自主避障。它灵活绕过突然闯入的观众,精准停在物料架前取货。“现在的工业机器人已经不是简单的机械臂了,它们有‘眼睛’能看,有‘大脑’能思考。”张雷表示,“通过强化学习、模仿学习等技术,控制双臂、腰部、双足各电机协作实现仿生关节的拟人运动。类人双臂适配大多数人类工作环境,具有领先的重复定位精度,能够完成多种形态、大小物品的抓取、收纳、搬运等工作,在大量重复性、枯燥的作业中,它们将大显身手。”
外骨骼机器人:让瘫痪病人重新站立的“钢铁铠甲”
穿过工业机器人展区,一处展台的“钢铁铠甲”引起了围观热潮。一位男士在傲鲨智能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穿上外骨骼机器人,随着工程师按下启动键,他缓缓站起身来,迈开脚步向前行走,踏上前方的台阶。“感觉像有股力量在托着我,非常轻便,上台阶不用花费太大力气,一口气上10层楼应该不在话下,太神奇了!”该男士告诉记者使用外骨骼机器人的感受。
“这就是我们最新的医疗康复外骨骼,能帮助行动能力受到损伤或者行动不便人群重新站立行走。”傲鲨智能创始人、董事长徐振华蹲下身展示设备细节,“髋关节和膝关节处有12个传感器,能实时捕捉人体运动意图,响应延迟控制在0.1秒以内。”他介绍,这款机器人已经在全国30多家康复医院投入使用,累计帮助超过500名患者完成康复训练。
徐振华的创业故事颇具传奇色彩。曾是骨科医生的他,因目睹太多患者因下肢残疾失去生活信心,2016年毅然辞职创业。“最初的原型机比较笨重,患者穿戴后行动不够自由方便。”他说,“经过多次迭代,现在的产品重量有了显著的降低,续航时间也进一步延长。”
在体验区,我们见到了正在试用外骨骼机器人的参观者。他穿上设备后却能轻松提起20KG的包裹。“这款工业外骨骼能帮助工人减少70%的腰部受力。”徐振华介绍道,“现在京东、顺丰的仓库里,已经有工作人员在使用我们的产品,工伤率有了显著降低。”
谈及外骨骼机器人的未来,徐振华表示:“我们正在研制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助行产品,价格也控制在大家能接受的范围内。想象一下,行动不便群体穿上它能自己上下楼梯、买菜做饭,这才是科技该有的温度。”据了解,傲鲨智能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推进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在外骨骼中的应用,未来失能人员或许可通过意念控制外骨骼机器人的行动,重拾自身的“运动能力”。
医疗机器人:手术室里的“精准外科医生”
医疗机器人展区气氛略显严肃,却同样充满温度。一台手术机器人正在模拟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只见它的“手指”——三根细长的机械臂在仿体上灵活操作,切口整齐划一。这台手术机器人的定位精度能达到0.3毫米,比人类医生的手更稳定。
西安交通大学腾飞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医工交叉研究所所长徐光华长期致力于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及生机电信号处理等方向研究,他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把机械工程的精密控制技术,和临床医学的手术需求深度融合。比如在机器人辅助医生开展腹腔镜前列腺疾病的根治手术中,患者出血量只有传统手术的1/5,术后几天之内就能下床活动。”
谈及医工交叉研究的日常,徐光华说,“我们团队里既有机械工程师,也有外科医生和康复治疗师。上次为了优化机器人的手术视野,外科医生带着工程师在手术室蹲了整整两周,把几百台手术的操作视频逐帧分析,才确定现在的机械臂设计角度。” 他说到,“医工交叉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要让工程师懂临床痛点,让医生懂技术边界,这种思维碰撞才能出真成果。”
在与徐教授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医疗机器人研发背后的艰辛。“为了让机械臂更灵活,我们和航空航天团队合作,把航天器对接技术用到了关节设计上。机器操作臂持有的手术工具能360度旋转,还能过滤手部抖动,特别适合精细操作。”
当被问及医疗机器人是否会让外科医生失业时,徐教授笑着说:“机器人是医生的‘超级手术刀’,而不是替代品。就像CT机不会取代X射线一样,手术机器人也只会让医生的技术更精准。”
在展区,本网记者看到拟人化肢体表达的辅助陪护机器人、可以帮助脑瘫和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智能外骨骼、能够辅助盲人出行的导盲六足机器人。患者握着手柄,机器人会带动手指做抓握动作,屏幕上实时显示训练数据。
傅利叶最新发布的GR-3人形机器人,具备柔和亲近的视觉与触觉体验。头部有4个麦克风阵列精准捕捉声源,结构光+RGB摄像头可实现人脸识别,31个触觉传感器实时感知触摸,能够结合微表情系统增强情绪传达。
仿生机器人:会跑会跳的“科技艺术品”
仿生机器人展区堪称全场最热闹的地方。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正在表演后空翻,落地瞬间稳稳当当,引得观众阵阵欢呼。“这是我们最新的四足机器狗,能跑能跳,还能帮人拿快递。”宇树科技负责市场推广和品牌营销的工作人员介绍。
在该工作人员的演示下,机器人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上下台阶、跨越障碍、甚至还能跳广场舞。“它身上搭载了数十个高清摄像头和激光雷达,能实时构建周围环境地图。”工作人员还让机器人演示避障功能,当我们突然走到它面前时,机器人瞬间停下脚步,还发出了相应的提示音。
“仿生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比想象中更广泛。”该工作人员介绍,在四川地震救援中,四足机器人背着生命探测仪进入废墟;在电力巡检中,机器人沿着电缆行走,检测线路故障;在博物馆里,机器人化身讲解员,为游客介绍展品。
除了仿生动物,仿人形的机器人在展区内比比皆是,做煲仔饭、手冲咖啡、搬运快递、打拳击、演奏乐器、下象棋、与人类聊天……各具特色的人形机器人与观众近距离互动,显示出机器人与人类生活场景的交叉点越来越多。
从应用场景上看,目前的机器人产品已开始在工业制造、商业服务、文体娱乐、家庭服务、医疗康养、安全应急、教育科研等场景进行了初步应用。
展馆外细雨蒙蒙,大会闭馆时间临近,展馆内依然人流如织。从工业生产到医疗康复,从灾难救援到家庭陪伴,机器人正以各种形态融入我们的生活。走出展馆时,新松机器人张雷的话还在耳边回响:“机器人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有温度的伙伴。它们不会取代人类,只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这场机器人大会不仅展示了尖端科技,更让参观者看到了未来生活的模样。当机器人能精准完成手术,能帮助残疾人行走,能在危险环境中救援,能陪伴人们日常生活,科技便有了真正的意义。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每个家庭都将拥有机器人伙伴,而今天展会上的这些“钢铁先锋”,正是这一未来的开端。
编辑:韩鹏飞
审核:蔡旭东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网址:从工厂到家庭,这些“钢铁伙伴”正走进你我的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27687
相关内容
机器人革命:当智能伙伴走进我们的生活这些机器人,未来可能走进你我的生活中!
小熊品牌厨具,从厨房小能手到生活好伙伴
杭州拱墅回收工厂废铁冶炼厂=杭州大型废铁收购站
语音识别技术的最新进展:从助手到伙伴的进化
科技走向普及:端侧智能如何让AI从工具进化为“懂你”的伙伴?
2025年AI机器人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从智能助手到亲密伙伴
杭州机器狗“小西”你认识吗?这位“智能伙伴”已经走进银发生活
【光明卫生专题报道】我的“奇迹”伙伴:康复路上,我愿教你重新飞翔
让美和艺术走进家庭,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