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项贷款贴息方案出台 经办银行有序推行实施
购车贷款注意事项:比较不同银行和经销商的优惠,选择最优方案。 #生活技巧# #个人理财技巧# #消费信贷指南#
+关注
8月12日,财政部联合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相关部门发布了《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以期通过财政和金融的联动,支持促消费、扩内需。上述方案具有低成本、广覆盖、操作便利等特性,坚持市场化、法治化运作以及多部门协作原则,从消费的需求端和供给端双端发力,将财政金融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
在两项方案发布后,被纳入经办机构名单的多家金融机构发布相关公告,表示将依法依规、合理有序推进贷款贴息工作。分析人士认为,相关政策对提振消费信心、扩大内需、激发融资需求产生积极影响。同时缓解金融机构经营压力,释放让利空间,提高业务开展积极性,最终惠及服务业经营主体和个人消费者。
两项贷款贴息政策发布 聚焦重点消费及服务领域
8月12日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对满足政策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财政贴息,这是中央财政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
根据方案内容,满足贴息条件的贷款范围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使用的相关贷款经办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
同日,包括财政部在内的九部门还公开印发了《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贴息对象是向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发放的银行贷款,聚焦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主要消费服务领域。

图片来源/企业预警通
在8月13日国新办就“双贴息”政策有关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金融司司长于红表示,总体来看,这两项贴息政策涉及的侧重点都是广覆盖、低门槛,也没有设置复杂的申请程序,尽量让大家做到“省钱又省心”,只需要满足一些基本的、必要的条件,就可享受政策的支持,确保精准发挥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
在发布会上,于红还详细介绍了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的具体规则:对于单笔5万元以下的消费,按照实际金额计算贴息,多笔叠加以后,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以享受贴息1000元;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以5万元为上限来计算贴息,也可以多笔叠加,加上小额消费的贴息以后,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享受贴息是3000元。
同时,借款人申请相关贷款贴息的流程简约、操作便捷。对于个人消费贷款而言,只需授予贷款经办机构相关权限,允许其识别贷款发放账户或者指定账户的交易信息。对于已经签订的贷款,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签订补充协议等方式来取得借款人的相关授权。
服务业经营主体借款同样不需要进行贴息的申请,只需要按照正常的信贷流程在银行办理贷款。银行收到财政贴息资金后,一次性向经营主体返还对应的贴息资金;对于经营主体未来需支付的利息,贷款经办银行在后续按期收取时,直接扣除对应的贴息资金。
针对两项贴息政策出台后的影响,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认为:“贴息政策是一项创新举措,传递出明确的政策信号,有助于提振信心和预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贴息政策首次推出,在经过一段时间实施之后,或将根据实施效果对贴息比例、覆盖范围、经办机构等进行优化。”
23家金融机构为经办机构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工作有序推进
作为精准惠民生、助消费、扩内需的手段,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以“真金白银”惠及消费者。而“经办机构是政策实施的重要一线,也是与借款人距离最近的一个环节”。
根据方案内容,当前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经办机构共计23家,包括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微众银行、蚂蚁消金、招联消费、兴业消金、中银消金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
董希淼认为,这23家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规模较大、经营管理规范,主要由它们执行落实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有助于贴息政策在短期内快速惠及居民。他同时指出,将4家头部消费金融公司纳入首批贴息金融机构名单,是实施方案的一大亮点,将更好地发挥消费金融公司扁平灵活、触达深入等专业优势。
冠苕咨询创始人、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也认为,将贷款经办银行划定在这 21 家全国性银行和5家消费贷款公司,是因为这些头部金融机构的品牌知名度高、网点覆盖广、资金实力雄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也更加成熟,对相关政策的执行落地效果更好。
“从过往政策推行经验看,如果政策实施效果良好,后续经办行范围有扩大可能,更多业务开展规范、符合资质要求的城农商行可能会加入进来”周毅钦认为。
目前,经办名单内的多家金融机构已对相关政策迅速做出响应,表示正在依法依规,按照政策要求开展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工作,进一步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部分银行已明确,将于9月1日起对满足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用户实施贴息。
当前国有六大行已集体发布公告,积极响应并严格执行相关方案,对贷款贴息工作加以部署。工商银行表示,正在依法依规、积极有序推进财政贴息工作;交通银行表示,依法合规推进个人消费贷款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工作;邮储银行公告称,正积极组织开展个人消费贷款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落地实施工作,扎实推动政策传导落地。
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则在公告中披露,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政策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
在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广发银行、浙商银行的公告显示,9月1日起对符合政策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兴业银行表示,正在抓紧制定个人消费贷款、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的实施细则;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也在依法有序推进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的组织实施工作。
此外,招联金融方面表示,招联作为首批入选《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的贷款经办机构,将积极响应国家“国补”政策号召,全力推进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落地。
“我们将依托数智化优势,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理手续,确保政策红利快速直达消费者。同时,强化风险管控,保障资金合规使用,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切实发挥金融对消费的提振作用,为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惠民生与促消费深度融合持续贡献力量。”招联金融称。
财政贴息降低信贷成本 双端发力畅通消费市场
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介绍,制定两项贴息政策目的在于:“通过进一步强化财政和金融协同,撬动更多信贷资金精准投向消费领域,降低居民和经营主体的信贷成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通过提振消费畅通经济循环。”
根据方案内容,两项贷款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由中央财政和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10%。
董希淼分析称,通过财政贴息,一方面将直接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提高居民运用金融杠杆扩大消费、改善生活的意愿和能力;一方面降低消费领域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支持和鼓励经营主体保持生产经营持续性,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
他同时表示,贴息政策还将激发相关经营主体和居民有效融资需求,扩大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消费贷款和相关贷款投放,并将利率稳定在合理水平。
周毅钦指出,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贴息资金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按比例承担,能减少银行在低利率贷款业务中的利息收入损失,缓解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压力。同时,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也同样减轻了银行低息让利的经营负担,提高商业银行开展此类业务的积极性。
对消费者来说,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降低贷款成本后,可刺激消费者进行大额消费,像家用汽车、文化旅游等,释放消费潜力,改善生活品质。服务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降低,亦可促使其提供更优质、价格更优惠的服务,普通消费者也能从中获益。
需要注意的是,借款人在申请贷款过程中需要满足相关政策条件,遵守方案要求,不得违规改变资金用途,这同时也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和风控水平提出要求。
董希淼建议,对居民而言,申请个人消费贷款要到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办理,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到贴息政策红利;要基于个人和家庭的消费需求和实际需要申请消费贷款,量力而行、合理适度,切不可因为额度高、利率低、有补贴就随意申请,并将个人债务负担控制在合理水平之内。
经营主体要确保将贷款资金用于开展合规经营活动,居民申请消费贷款应用于合理消费,不得违规用于投资理财等用途。
金融机构应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将贷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增强商业可持续性。同时,利用金融科技工具完善风控模型和算法,根据消费者职业、收入、负债、信用状况等准确判断还款能力,提升风险防控有效性;进一步加强对贷款用途和资金流向的管控,确保相关贷款不被挪用,贴息资金不被套取;对消费者需求进行针对性分析,提高消费者需求匹配的精准度,提升信贷审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多头借贷”和过度授信,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两项贷款贴息方案出台 经办银行有序推行实施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35113
相关内容
九部门印发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两大贷款贴息新政策发布 家居家装行业迎来重大利好
多项消费领域贷款可享贴息
广发银行亮相广州车展,创新推出“弹性尾款”汽车贷款
三部门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方案 4家持牌消金机构被列入贷款经办机构
助力汽车消费“以旧换新”,广发银行推出“广发车e贷”
绿色金融周报丨银保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农行发行600亿绿债,创发行规模纪录
两部门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交通银行推出新市民金融服务方案
绿色金融周报(第176期)丨银保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农行发行600亿绿债,创发行规模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