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探索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模式
根据空气质量选择合适的模式,如睡眠模式更安静。 #生活技巧# #居家生活技巧# #电器使用技巧# #空气净化器使用指南#
总面积约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2.93万人的超大城市核心区,人口密集、楼宇林立,如何解决大气污染难题?
上海市静安区破题的答案是——探索小尺度空间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模式。
“我们将治理思路由大转小,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力量,对传统、粗放、被动的管理方式进行流程重构,实现对区域大气环境的精细感知,污染精准溯源,治理分类决策,以及闭环管理。”上海市静安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汤旭芳介绍道。
近日,在“首届中国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治理优秀实践案例”评选中,上海市静安区数据局和静安区生态环境局联合报送的《静安区大气精细化管理特色应用场景》案例脱颖而出,获评“特色案例”。
织起“公里级”空气质量动态化监测网
静安区作为超大城市的核心区,传统工业污染源近年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餐饮、汽修、建筑工地为主的生活源成为主要的污染来源,大气污染防控面临区域传输、面源污染以及本地污染的叠加影响。
“在一个相对不大的面积范围精准开展大气治理,就像‘螺蛳壳里做道场’。静安区现有4个大气常规自动监测站点,其中国控点位于静安区、长宁区、普陀区三区交界处,不能完全反映静安区大气环境现状。想更准确地抓住污染源,要监测先行,但是究竟怎么监测?”这是上海市静安区环境监测站副站长李挺在区域一体化智慧环境数字平台创建之初,反复思考的问题。
一张“公里级”密度的空气质量动态化监测网络在静安区织起。在已有的一个国控和3个市控点位基础上,静安区完成覆盖全区所有街镇的27个区控空气微站点位布设,构建起国控、市控、区控三级物联精细感知网络体系。
“静安区是一个由南及北的靴型狭长通道,南部是高端商业区,中部是产城融合区,再往北则是老城区和工业园区。在布设点位的时候,我们充分考虑了上下风向和每个区域不同的污染特点,基本达到了千米级的密度分布。”李挺介绍道。
摸清污染源底数,为开展大气精细化治理打好基础。2023年,静安区生态环境局启动固定污染源全域纳管工作。结合固定污染源的污染类型,企业被贴上了不同的污染因子标签,纳入固定污染源库。
在做好污染源存量统计的基础上,静安区不忘及时摸清新增企业的“家底”。对新开设的餐饮、小型医疗机构等企业,及时做好数据跟踪,汇总新增的法人数据,联动街镇线下核查数据,实现数据动态更新,搭建共汇集1万多条数据的固定污染源库。
构建全过程数字化管理闭环
一张精准感知的大气监测网络铺开之后,下一步,便是准确揪出污染物的源头。
但是,常规的中尺度大气污染溯源模型并不适用于静安区的现状。“一个中尺度模型就可以把整个静安区的面都覆盖了,但不能精准捕捉污染源,这就必须要求我们开发一套更小尺度的模型。”汤旭芳说。
静安区把目光聚焦于“小尺度”,以“FLEXPART—WRF”模型为基础,探索构建出一套精确到百米级的分析网格。这套网络辅以小时级的气象分辨率,通过模型嵌套运算,结合站点数据,模拟污染贡献度,实现小尺度空气污染的线上实时溯源。
依托区域一体化智慧环境数字平台,一条污染线索到底是怎么生成的?
静安区生态环境局法治综合科四级主任科员黄重文介绍了其中的流程:“当平台数据异常时,系统会发出自动预警。我们结合污染因子时空变化和模型溯源结果,能够快速锁定污染源空间区域。根据固定污染源库筛选污染因子,进一步缩小污染源分布范围,形成一份污染源清单。再结合系统车载移动监测、工地扬尘在线数据等进行比对,最终生成一条对应的现场管理线索。”
“平台用起来很顺手。”静安区生态环境局大气与水环境管理科科长张苹说,“固定污染源库,国控、市控站点,27个微站,工地在线监测扬尘等数据都集成在一个平台上。通过分级功能以及多维数据比对功能,我们很容易找到想看的数据,避免了‘撒胡椒面’式的监管。”
顺着生成的污染源线索,接下来将如何开展行动?
“下一步是分类决策环节。通过一体化平台,我们会对污染源清单、圈定排查范围、主要污染因子监测情况进行复核,以数字化的形式将管理任务和线索派发给部门、街镇或者第三方。及时开展执法或者现场巡查检查,并将相关的处置结果实时在线反馈给平台。”张苹介绍道。
一条“实时感知—快速溯源—及时处置”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闭环,就此形成。
建立内外协同联动机制
2023年4月17日,区域一体化智慧环境数字平台上线当日,便成功捕捉到一条线索,迎来首战告捷。
当日,在静安区陕西北路海防路微站点,出现PM10浓度超标7小时的情况,同时伴随细颗粒物、PM2.5高值,PM10在凌晨两点出现极大值。
“我们工作人员当时在审核时,考虑到凌晨出现这种现象是很异常的。站点周边有很多工地,有没有可能是周边工地夜间施工造成的影响?”李挺和同事依据经验,得出了初步判断。
果不其然,工作人员在同步核查站点邻近几个工地扬尘在线数据时,发现某工地在2023年4月17日凌晨两点时,总悬浮颗粒物出现极大值,猜想得到进一步印证。
随后,这条线索被提交给管理科室和执法大队。执法大队在开展线下排查时,发现相关工地在并未通过夜间施工审批的情况下,确实存在货物装卸的作业行为。
“平台上线第一天,我们就见证了一条线索从被发现到核实并查处违规行为的过程,这给整个团队增加了很大的信心和动力。从数据分析端就能找出污染源,这也是我们开展大气精细化管理工作最初的目的和意义。”李挺说。
区域一体化智慧环境数字平台上线后,帮助静安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捕捉到不少平日难以留意的细节。2023年农历六月初一,宝华寺附近20米处的微站发生监测数据突高情况,经检查,实际是由人们去寺庙上香引起的;2023年6月15日19时,常德路新闸路周边站点出现高值,根据设备高值抓拍,发现有土方运输车辆经过……
自2023年4月平台上线以来,共完成溯源300余次,发布问题线索205条,启动各类巡查检查200余次。
要把空气质量改善落到实处,离不开多方协同配合。在内部,静安区生态环境局建立“三监联动”机制。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发现污染线索后,将信息交由大气与水环境管理科,业务科室经研判后,再将监管线索反馈给执法大队;在外部,静安区生态环境局和属地街道、城管执法局等形成“3+X”的分工处置流程,将溯源清单和现场线索派发到部门和街道,打通部门、街镇与第三方协作链路。
精细化管理成效体现在一则则数据里。2024年,静安区PM10浓度为38.3μg/m3,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2.2%,位居全市前列、中心城区第一位。
“借由这一智慧化应用平台,我们实现了大气治理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把脉’,将生态环境治理纳入整个城市的综合治理。未来,希望能以数字化的手段持续、高效地赋能城区精细化治理,在超大城市核心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探索实践。”汤旭芳表示。
图为静安区生态环境局与静安区城管执法局工作人员开展建筑工地联合执法。静安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作者:程小雨
来源:《中国环境报》(2025年08月13日 第005版)
编辑:张玉洁
网址:静安区探索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模式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35435
相关内容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探索网格管理新模式空气质量探测器
快乐管理:管理模式新探索
市领导调研空气质量国控站点优化和精细化管控工作
精细化管理提质增效,这个社区这样干
空气质量预测模型优化
精细生活,绿色启航!彭浦镇探索公共场所精细化分类样板和创意回收模式
探索社区治理模式 提升居民生活“质感”
“数字智理”赋能社区治理!保利物业探索智慧片区新模式!
社区生活中心的经营模式是,社区生活中心创新经营模式,多元化服务与精细化管理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