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镜头对准群众、服务贴近生活 这个宣传科以真心真情换“真流量”
感情表达:用镜头讲述故事,传递情绪,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温度。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生活艺术摄影# #生活细节摄影#
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张扬)“奶奶,看这儿,笑一笑。”在徐州经开区徐庄镇黄集村的农家小院,镇里宣传科的三个年轻人上门为86岁的胡奶奶拍摄照片。咔嚓一声,快门按下。几分钟后,一张色彩鲜亮的照片从便携打印机里“吐”了出来。老人接过照片,手指摩挲着相纸,“谢谢孩子们,好些年没正式照过相了。”
这个温情瞬间,被记录在“徐庄味道”视频号上,迅速点燃了评论区。许多在外打工的子女纷纷留言:“能去我家给我爸妈也拍一张吗?”“爷爷一直念叨想有张好点的照片” 这些滚烫的期盼被一一记下,成为徐庄镇宣传科的“待办工单”。
始于初心,“想为家乡发展出把力”
“徐庄味道”是徐庄镇自主运营的视频平台,由宣传科的周展、张森、黄蕊三人负责,平台的建立源自一份朴素的助农初心。
“徐庄是农业大镇,农产品虽丰富却‘藏在深闺人未识’。”作为土生土长的徐庄人,周展想让家乡的好产品、好风景为村民带来好收益。“现在大家都喜欢看视频,我琢磨着是不是能以短视频、直播的方式讲述徐庄故事。”这一想法很快得到领导、同事的支持,富有网感的张森、黄蕊也第一时间报名加入团队,“徐庄味道”集结出发。

起初,有过拍摄政务类短视频基础的他们以为“转型”农文旅方向的直播和拍摄会很容易,“真正着手做时才发现,光第一步搭建直播间就有背景设置、器材准备、节奏把握、信号连接等各种问题,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做梦都是拍摄的事。”
身边没人能解答,他们就求助网友支招,如今看来很简单的步骤,曾经要耗费一天时间才能找到破解的办法。
夏天室外温度过热机器“停摆”、刚架好直播设备突遇暴雨、对直播规则不熟悉刚开播就被迫下线……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宣传科遇到过太多的“小意外”,可当看到拍摄剪辑了3天的文旅推介视频,发布后收获了6万多人次观看、1千多条转发,他们又多了些“小确幸”。
聚焦需求,“现在忙,忙得充实”
运营半年,这支由宣传干事组成的团队,成了当地的“乡村网红”,走到哪里都有人和他们打招呼。他们聚焦乡村美食特产拍摄情景短剧,让一道道乡村美味通过屏幕走进大众视野;他们推荐热闹非凡的乡村大集,展现“毛庄集”独有的烟火气息;他们探访“菌菇方舱”培育基地,带领观众了解现代农业的魅力;他们介绍当地正本农业的研学项目,为青少年的课外实践提供新的选择。


四月圣人窝樱花盛开,他们通过视频诚挚邀请大家“春来徐庄见一面”;五月麦收季节,他们以轻松诙谐的方式提醒村民秸秆禁烧,保护环境;六月暑假前夕,他们又将防溺水宣传编成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提醒孩子们远离河边;七月乡村振兴杯篮球赛上,张森化身解说员,通过视频号直播赛事,让不能到现场的村民也能感受到比赛的紧张与激情……“以前咱干工作,年底就数着台账厚度论成效,现在打开手机翻视频,哪月干了啥、咋干的,一目了然。这样的忙,忙得充实!”周展笑着晃了晃手机,屏幕里正播放着刚剪辑好的最新视频。
过去的文字记录是在档案柜里“存”的,现在的镜头语言是给老百姓“品”的。当梨花、麦浪、防溺水提醒成了视频里的“主角”,宣传就跳出了办公室的局限,跟着乡亲们的关注点,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
做出口碑,“生活的美好不能遗忘”
“徐庄味道”成了当地乡村振兴的一张名片。今年五一期间,宣传科三位“主播”轮番上播,带游客云逛圣人窝,规划乡村游玩动线,5天时间里,直播间欢声笑语不断,徐庄旅游收入首超1200万元,本地特产飞出田间地头,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前来体验。
流量和销量之外,他们又将目光投向了村里容易被数字化浪潮“遗忘”的角落——那些守着老屋、盼着儿女回家的老人们。“设备还是那套设备:相机、补光灯、打印机,原本都是为直播准备的。”周展说,“我们想,既然能拍好农产品,为什么不能为村里的老人也好好拍张照?”于是,“记录美好的你”拍摄行动就这样启动了。

载着熟悉的设备,宣传科的车辆开始频繁穿梭于各个村庄。在紫薯田边、在农家小院,简易的“摄影棚”支了起来。视频号的置顶内容,也从带货爆款换成了老人拿到照片时灿烂的笑脸。一次次没有脚本的乡村“邂逅”,激起了意想不到的涟漪。
“大娘,看你这张照得多精神!” 张森将刚打印装裱的照片递给老人。镜头里,老人穿着整洁的花布衫,眼角的皱纹里满是笑意。在帮老人定格幸福瞬间的同时,张森也用“拉家常”的方式收集社情民意。从“结婚彩礼高不高”到“广场舞场地够不够用”,从“医保报销咋操作”到“智能手机怎么用”,零散的闲聊里,藏着村民最真切的生活诉求。
步履不停,“我们是传声筒也是社情民意站”
这些创新的方式,打开了基层宣传工作的新局面,逐渐走进了老百姓的心里。很多居民在视频号中留言互动,视频号的粉丝也在逐步上涨。
如今,宣传科的办公室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常规布置,用来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另一部分则是直播间,“徐庄味道”的布景下,整齐摆放着当地的特色农产品。

“直播需要情绪引导,即使我们三个人轮流上播,有时候一场长直播下来,三个人的嗓子也全哑了。”为了打破“单打独斗”的局限,徐庄镇主动与职业院校联系,引入电子商务、新媒体专业师生构建校地合作 ,院校提供直播技术、视频制作等专业支撑,宣传科则结合本地实际,筛选特色土产、摸清村民需求,让专业力量精准落地。
有了技术支持,宣传科在产品包装设计、直播脚本撰写、后台数据复盘等方面更加得心应手。细心的黄蕊还把自己摸索出的“实战经验”总结成村民的 “致富干货”。“很多网上的直播课讲得太泛,村民学完还是不会操作。” 黄蕊说,他们结合此前的经验,总结出“3分钟产品介绍法”“乡村场景拍摄技巧” 等实用方法,为前来请教的村民开设“小班课”,还帮辖区企业搭建起直播间,“我们希望能帮助孵化更多‘新农人’,让越来越多的本土农产品IP在徐庄涌现,形成传播矩阵。”
随着影响力逐渐扩大,宣传科的“民意收集网” 也越织越密:直播间里,村民会留言 “希望多教点果树修剪技术”,短视频评论区,有人提议“把村里空闲荒地改成公共停车场”。还有村民主动找到宣传科,想把自家的农产品通过直播推广。
而针对村里的老人,宣传科还有更温暖的规划:在为老人拍照、聊天的基础上,下一步将收集老人们的“微心愿”—— 可能是想要一副老花镜,可能是希望有人帮忙调试电视机,也可能是想跟远方的子女连一次视频。周展说,他们会把这些心愿通过短视频、直播发布,召集志愿者、爱心企业一起来帮老人实现。让宣传既有“技术含量”,更有“情感温度”。
记者手记:
跟着徐庄镇宣传科的工作人员去拍摄现场,印象最深的不是他们的直播数据多亮眼,而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真诚”——为老人拍照时,黄蕊会细心地帮老人整理好衣角;张森会反复调整角度,定格老人最满意的瞬间;周展的笔记本上,除了工作记录,还记着“李奶奶想要老花镜”“王大爷的助听器不太好用”这样的“小事”。
从握着笔杆子写稿,到举着手机带货,再到挎着相机为老人定格笑容,徐庄镇宣传干事们手中的工具在变,身份在变,但那份扎根乡土、服务乡亲的心意始终如一。
基层宣传的“流量密码”,从不是炫酷的技术,而是“镜头对准谁”“心里装着谁”。当镜头里有老人的笑容、田间的烟火、村民的诉求,当宣传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我说你听”,而是“蹲下来和乡亲们唠家常”,当技术的便利转化成递到老人手中的照片、帮村民卖出的甜梨,这样的“流量”才会变成“留存在群众心里的分量”,才是能温暖乡村、连接人心的 “真流量”。
网址:江苏徐州:镜头对准群众、服务贴近生活 这个宣传科以真心真情换“真流量”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55715
相关内容
江苏:释放服务消费潜力 点亮群众美好生活徐州:以科技创新推动医疗服务升级
平江街道|中绿快捷服务真贴心 业主致谢送锦旗
内江全民心理疏导服务队: 以心换心,守护群众“心”健康
小镜头·真美好,这群孩子用镜头记录生活
江苏各地积极优化医疗服务 保障群众就医生活
“解纷平台”融入群众生活黑龙江“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集中宣传周活动精彩纷呈
真心真意服务群众的付佳律师
内江全民心理疏导服务队:以心换心,守护群众“心”健康
【以旧换新】“以旧换新”正当时 真金白银促消费——新华区广泛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