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冲突不可缺

发布时间:2025-09-03 18:15

同理心缺乏可能增加人际冲突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心理疾病#

比较全面地观摩了某地方的集中戏剧展演,回味琢磨这些新创剧目的呈现,发现“戏剧冲突”这一构成戏剧的本质性规律,戏剧艺术的最基本的特征要素,在这些展演剧目中比较多的是或缺失、或浮浅、或虚伪地状况。如果我们认同任何一种叙事艺术都离不开矛盾冲突,认同冲突是叙事艺术情节的基础和动力,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那么对于具体剧目的“冲突性”、“戏剧冲突”的质量审视,则无疑要成为创作、制作、受众都不可逾越的考量要点。表现人的叙事戏剧艺术脱离冲突,营造虚伪、浅薄、愚蠢的冲突状态,这样的戏剧自然不可能是高级的,有价值的戏剧。

关于戏剧冲突的理论,西方有很多论述。虽然关于“戏剧冲突”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固定不变的内涵界定,也难免有其局限性,但每一次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的阐述,都是人们对戏剧冲突理论的不断发展、深化和完善,都有其值得重视与思考的合理成分。从亚里士多德《诗学》一再强调在戏剧中动作的重要性,以及“最重要的是情节”,情节是“行动(动作)的摹仿”,到英国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者浦卷对亚氏“动作学说”包含的“冲突之意”的阐释;从狄德罗《论戏剧体诗》论及戏剧情境与戏剧冲突学说,到黑格尔性格冲突的“人所特有的行动”;从布伦退尔的“意志冲突”论,到阿契尔反对布伦退尔“意志冲突”学说,提出“危机的艺术”,到亨利•阿瑟•琼斯对二者的调和;从约翰•霍华德•劳逊在《戏剧与电影的编剧理论与技巧》提出的“社会性冲突”学说,到中外对现代剧的戏剧性与冲突的再认识等等,都是值得重视与研讨,有待进一步完善与丰富的。在我国当代戏剧冲突理论的接受、指导与运用中,基本以布伦退尔“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和劳逊的社会性冲突论为主,但也陷入到从反映论角度接受的“偏狭”状态中,后面再讨论。

对于冲突的认识,阿•尼柯尔有一句话与布伦退尔相近,“所有的戏剧基本上都产生于冲突。”(《西欧戏剧理论》P108.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阿•尼柯尔所说的“冲突”应该是讲人的存在的冲突,戏剧表现的人的冲突状态。我们知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都会有冲突。人之为人,总有其目的性。这包含合自然目的的形而下的欲与愿,又包含合文化目的的形而上的意与求。这种形而上的“灵”的、精神的、文化方面的目的与欲求,形而下的“肉”的、物质的、自然诉求的目的与欲求,不总是在平静中顺理成章地获得和被满足的,恒常地会被自然、社会、他者来打破、阻止、摧毁的。纵或以上三者的反作用力貌似不明显的时候,人内在的“灵”与“肉”的不和谐、不调和的冲突和纠葛依然会存在。人的形上形下的目的与欲求,于外于内往往交织冲撞、拼争、搏斗,造成的冲突复杂多变,伴随着具体人生的整个过程。同时充满复杂矛盾的人生又是有限的,所遇到的阻力也不是单一的,人的渴望、追求、努力面临阻止、抑制、挫折在文化矛盾和冲突中,更容易导致情感的隔离、潜在的敌意、不安全和恐惧以及个体的无力感等等。由此而造成的富有戏剧性的挫折、失败及其充满矛盾和张力的人的生活,这是戏剧艺术的开掘源泉。

那么,作为戏剧的呈现,冲突的质量是必然有一个考量的标准或要求的,不是简单的“见仁见智”的随意。高级的,有价值的戏剧也必然是有高级的、有价值的戏剧冲突的。虽然戏剧冲突的价值或意义自然打上历史、时代、族群的烙印,有其变法发展的过程和多样性,但是虚伪与浮浅总是玷污“人之为人”的智识发展的。戏剧冲突如果只是创作者的任意所为,勉强附加,脱离了具体人的人生与生命的具体性、复杂性、固有性、真实性,对造成具体人的这一切的认知没有达到一定深度与高度,那么表现的戏剧冲突就很容易简单化、肤浅化、同型化。虚伪、虚假的冲突与创作者的积淀、能力、认知以及艺术品格等相关联。造“垃圾”和“皇帝的新装”却“指鹿为马”,与创作者和其所处生态的艺术品格,以及其他的妥协、苟且、献媚、谋利的合谋有关系,这里不多谈。

观看戏剧是一种艺术的对人生的观照,是与生命深层次的对话,是观演将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人生的感悟进行交流、碰撞的过程。观剧不只是看世象,更是关注、关怀人心与灵魂。尤涅斯库认为,“戏剧杰作具有一种极为卓越的典范性的品质:它让我们看到我自己的形象,它是一面镜子,它就是悟性,它也是历史──导向历史的彼岸,达到最深刻的真理。”(《戏剧经验谈》.《外国戏剧》,1983年,第1期)戏剧杰作总是依托表现世相人情的戏剧冲突过程,来展示其戏剧冲突的内涵与投射,来达到感染、感悟的启迪与灵魂关怀,甚至“灵魂拯救”的。

中国戏剧强调戏剧冲突在戏剧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近代以来西方戏剧理论进入后的认识。从南宋戏文《张协状元》这一中国迄今所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戏曲剧本以降,在中国戏剧史上闪耀着光芒的杰出戏剧作品,无一不是在“冲突性”,“戏剧冲突”要求上达到生活与艺术的高度的。在中国历代的“曲论”“剧论”的戏剧理论典籍中,同样是可以细考与分析阐释出前人对戏剧冲突的认知与要求的。近代以来,“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观念在中国戏剧界更是长期秉承的戏剧创作要求。所以我们现在看我们当下地方新创戏剧展演的剧目,“戏剧冲突”的要求是不能放弃与无视的。对“戏剧冲突”的低标准看待,以及虚假冲突,浮浅冲突现象泛滥的状况对戏剧艺术的危害,不能不引起各相关从业者、主政者的重视。在我们一些地方的戏剧创作中,戏剧冲突的基本要求缺失,达不到尖锐激烈,高度集中,进展紧张,曲折多变的基本要求;人物的目的就是一项工作、一个主意或一个口号;人物的目的驱动没有人物的具体性内在开掘,人物性格扁平类型化,目的与性格没法冲突起来;人物目的一帆风顺,逢山开得路,遇水就架桥,与性格心灵内在,深层社会原因,环境的真实困境等,没有真触及社会性冲突,没有赋予意志冲突以社会内容,没有强调剧作家在处理戏剧冲突时应反映社会关系的本质方面和社会必然性。这样有意回避或不深入挖掘本质与必然性的社会性内容戏剧,质量不可能达到应有的高度的。

布伦退尔提出意志冲突论,在我们很多具体作品中,本来很需要表现人物自觉意志的作用,但是回避与忽略是这些作品的通病。人物之间取决于冲突中人物自觉意志的尖锐程度达不到应有的强度与烈度,则这些作品人物自觉意志形成的过程、意志与行动的关系的复杂性、深刻性也就无从谈起。戏剧人物受特定情境的影响,往往要经历复杂的内心活动过程才凝结成意志,在意志形成之后也不一定就直接采取行动,从意志到行动的过程往往由于心理活动的复杂性而形成微妙多变的状况。但是我们很多“高大全”的人物在冲突的实际过程中,往往是单一的决定性力量在起作用。因为戏剧处理的并不是抽象的社会关系,而应该是具体的人际关系,是“个性心理关系”。在我们很多作品中,剧作家往往把社会性冲突直接构成戏剧冲突,而不是通过具体的、有个性特征的性格冲突或意志冲突去艺术地体现社会冲突。

布伦退尔的“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是从戏剧本体论角度提出强调人的意志冲突的,但是我们往往是从反映论角度来接受,认为戏剧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斗争,戏剧的任务是反映这些矛盾斗争,把社会矛盾斗争的反映取代了“人”的意志冲突的艺术的表现,把戏剧冲突等同于社会矛盾,对艺术创作实践的影响深远而普遍,并形成模式化。我们倡导艺术家深入生活,但是我们忽略了每一个艺术家无不是在生活中生活,他们对生活的认知、感知的艺术个体性价值的宝贵,不是短时间“采风”式的深入生活所能取代的。剧作家“深入生活”往往是去具体的地点,在具体的生活中去发现和选取那些“社会现实意义”和直观、直接的现实矛盾与冲突,并进而在技术、技巧运用下直接地构成剧本的冲突与矛盾,将人物分置于正面与反面,让人物代表着特定阶层、集团、群体的共同意志,最后让正面战胜反面,以达到社会化的理想、观念、精神的张扬。纵或戏剧冲突的表现是紧张、尖锐的,但是忽视了人物自身的“个性心理”冲突的内在戏剧性,冲突往往就流于外在和表面。这样概念化的人物和公式化的戏剧冲突模式就大行其道。虚假浮浅的冲突也就泛滥于舞台了。

有人指出在生活中人们在处理同其他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时,并不都采取的是断然对抗的行动,而往往是采取平和的方式,如退让、妥协、容忍等,因而就使矛盾不爆发。认为冲突只是矛盾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并不是唯一的形态。他们认为可以用“抵触”来界定这种形态,否定“抵触”不是一种冲突。我们知道“抵触”总是一种积郁,从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自我目的性诉求上来说,“积郁”总有外泄与扭曲的变异表达,这本身就是人存在与外界的“冲突”,能够深入深刻去表现这种复杂多样性的冲突的戏剧,在我们的生态中依然是“奇花异草”。让我们从学习世界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契诃夫和易卜生入手,去更多地了解和表现“戏剧冲突”,去呼唤“真冲突不可缺”,并用易卜生曾说过的一句话来感知艺术家的自我冲突与外化的宝贵——“艺术家用生命铸造生命,用灵魂锻造灵魂,当他完成一件作品后,便把一部分生命留在原作里,成为可以感知的活体。”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 蒋晗玉

网址:真冲突不可缺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74738

相关内容

6 种冲突解决策略
关于恋爱冲突,你不得不知道的一些数字
夫妻体重等级不一致冲突更多 胖妹纸+瘦老公=冲突更多?
内心冲突与社会认可,探索自我实现的复杂心理历程《我们内心的冲突》
我们内心的冲突
化解亲子冲突构建和谐家庭
处理工作场所冲突的12个策略
夫妻冲突的心理调适
内在冲突:如何平衡自我成长和自我接纳?
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冲突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