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当代性":用什么创作决定了你作品的高度 | 呓艺术
关注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紧跟艺术潮流 #生活乐趣# #艺术鉴赏#
本文作者:大熊
当你在美术馆看到灌满水泥的旧衣柜,会联想到移民的血泪史吗?在当代艺术家的魔幻重构下,寻常家具竟成为解剖社会的手术刀。这种将私密物件转化为公共纪念碑的创作逻辑,正在颠覆我们对艺术媒介的认知边界
"堆积如山的旧衣物在展厅中发出无声控诉——每件被遗弃的时装都记载着某个生命的温度。艺术家用消费主义废墟搭建的记忆迷宫,让观众直面后工业时代最残酷的真相:我们正在用购物车埋葬自己的历史……..."
"716小时纹丝不动的凝视,成就了当代艺术史上最震撼的身体宣言。当数字社交蚕食真实对话,艺术家用血肉之躯筑起对抗虚拟异化的堡垒。这场没有言语的行为艺术,拷问着每个现代人的灵魂孤岛……
.冰晶构筑的完美几何体在阳光下悄然消融,艺术家刻意追求的'短命作品'背后,藏着对环保最尖锐的隐喻。当全球陷入塑料污染危机,这种'反纪念碑'创作正在重写艺术的永恒定义……
十万个压扁的酒瓶盖在展厅流动,非洲传统纹样中竟暗藏殖民贸易的基因密码。加纳艺术家的材料考古学,让被遗忘的消费残余开口讲述被遮蔽的历史。这种媒介转译,正在重塑第三世界的文化话语权……
用什么创作你的作品,就决定了你作品的高度,这就是媒介的力量。
一、日常物品符号转译:从物质到意义的跨越在当代艺术的广阔领域中,日常物品的符号转译是一种极具独特性和深度的创作路径。多丽丝·萨尔塞多的《无题》便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这件作品将被水泥灌注的旧家具转化为移民创伤的纪念碑,通过物质的对冲,构建出当代移民的生存困境,使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深入思考社会问题。
Doris Salcedo untitled
家具作为私密生活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个人与家庭的记忆与情感。然而,当艺术家用水泥将其灌注,家具的物理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水泥的凝固特性象征着体制的僵化与压迫,它将原本柔软、温暖的家具包裹起来,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与概念上的冲突。这种冲突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意义层面的。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家具,通过这种处理,被赋予了公共领域的意义,成为移民在异国他乡所遭受的创伤与压迫的象征。
这种创作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对社会问题的解剖。艺术家通过改变物品的物理状态,使其从日常生活的背景中凸显出来,成为社会问题的显微镜。观众在面对这些被水泥灌注的家具时,不得不思考移民在当代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引发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二、现成材料的力量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的《无人》以成吨旧衣物搭建起一座记忆的迷宫,将消费主义的废墟转化为集体记忆的档案馆。在这座迷宫中,被遗弃的服装在展场灯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微光,形成了一种个体消逝与历史重量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刻地揭示了后工业时代的记忆危机。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无人》
衣物作为身体缺席的在场,承载着丰富的个体记忆。每一件旧衣物都曾是某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它们见证了无数的欢笑与泪水,记录了生命的轨迹。然而,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这些衣物被大量遗弃,成为了废墟的一部分。波尔坦斯基将这些被遗弃的衣物收集起来,重新赋予它们意义。
在展览现场,成吨的旧衣物堆积如山,形成了一种震撼的视觉效果。观众在其中穿行,仿佛置身于历史的废墟之中。这些衣物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记忆的载体。它们提醒着观众,在消费主义的快速更迭中,有多少个体的记忆被遗忘,有多少历史的痕迹被抹去。这种创作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对记忆的考古,通过对现成材料的重新利用,挖掘出被埋没的集体记忆,让观众重新审视后工业时代的记忆危机。
三、空间材料侵袭:日常居所的异化呈现瑞秋·怀特里德的《房屋》通过将整栋建筑内部空间用混凝土浇铸,将日常居所的"空虚"实体化,为观众呈现出当代居住空间的异化本质。这种空间的倒置,不仅解构了建筑的物质性,更将中产阶级的生活痕迹转化为具象的化石,引发人们对居住空间的深刻思考。
瑞秋·怀特里德《房屋》
在现代社会,居住空间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庇护所,更是人们生活与情感的寄托之地。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居住空间逐渐被商品化、标准化,失去了其原本的温暖与个性。怀特里德的作品正是对这种现象的回应。
她选择了一栋普通的住宅,将其内部空间用混凝土浇铸,将原本充满生活气息的空间转化为冰冷的混凝土实体。这种转化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概念上的。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居住空间,通过这种处理,成为了一种公共领域的艺术表达。观众在面对这件作品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居住空间的异化,思考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与居住空间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消耗性媒介:私人伤痛的公共转化费利克斯·冈萨雷斯 - 托雷斯的《无题(情郎)》用观众随意拿取的糖果堆隐喻艾滋病患者的身体消耗。糖果重量始终维持在175磅(艺术家伴侣病危时的体重),这种动态平衡将私人伤痛转化为公共仪式,重构了艺术介入社会的方式。
费利克斯·冈萨雷斯 - 托雷斯《无题(情郎)》
在这件作品中,糖果作为一种消耗性媒介,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糖果的甜蜜与消逝性,与艾滋病患者的生命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观众在展览现场可以随意拿取糖果,这一行为不仅仅是对作品的参与,更是对艾滋病患者生命消逝的一种隐喻。
随着糖果的逐渐减少,作品的形态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动态的平衡,使得观众在每次参观时都能感受到作品的不同状态。这种设计将私人领域的伤痛转化为公共空间中的仪式,让观众在参与中深刻体会到艾滋病患者所遭受的痛苦,以及生命在疾病面前的脆弱与无奈。
六、当身体作为媒介:剥离语言与动作的原始对话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艺术家在场》(2010)中,以一种极为独特的方式将艺术家的身体转化为持续716小时的活体雕塑,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关于自我认知与人际关系的深刻探索。
在这件作品中,阿布拉莫维奇剥离了语言与动作这些通常的交流工具,仅通过凝视与观众进行互动。这种极端的媒介选择使得身体突破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时空局限,成为了一种纯粹的交流媒介。在现代社会,人们习惯了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自己和理解他人,然而,这种依赖于外在形式的交流方式往往容易被各种因素所干扰。而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则回归到了最原始的交流方式——凝视。
当观众与艺术家对视时,他们被迫直面自己的心理投射。这种静默的对峙让观众无法逃避内心的真实感受,无论是不安、愧疚还是感动,都被放大并呈现在他们面前。这种原始的身体对话机制,实际上是对数字时代人际关系异化本质的一种深刻揭示。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交流越来越依赖于虚拟空间,面对面的交流变得稀缺。这种变化使得人们在交流中逐渐失去了对自我和他人的真正理解,而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则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让观众重新体验到真实交流的力量,从而反思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现状。
七、生态材料的临时性叙事:自然材料的消亡之美安迪·高兹沃斯(Andy Goldsworthy)的冰晶环系列(1987 - )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挑战了传统艺术品的永恒性观念,通过使用融雪、落叶等自然材料,在露天环境中构建短暂存在的几何形态,为观众呈现了一种关于生态系统脆弱平衡的深刻隐喻。
Andy Goldsworthy 呓艺术
高兹沃斯的作品以自然为画布,以自然材料为颜料,创造出一系列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艺术品。他的冰晶环系列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些作品在创作完成的那一刻便开始了它们的消亡过程,随着温度的变化、阳光的照射,冰晶逐渐融化,最终消失无踪。这种"反纪念碑"的创作方式,与传统追求永恒的艺术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短暂性的美学选择实际上是对生态系统脆弱平衡的一种隐喻。在当今社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生态系统的平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兹沃斯通过这些短暂存在的作品,提醒观众自然界的美丽是脆弱且瞬息万变的,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保护。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对环境保护的深刻呼唤,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意识到自身对自然的责任。
Andy Goldsworthy
八、废弃物的历史层积加纳艺术家El Anatsui的作品《地球皮肤》(2007)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殖民贸易的消费残余转化为流动的视觉文本,通过压扁的铝片既保留商品包装的原始印记,又在重组后形成非洲传统纺织的肌理,展现了物质携带的历史记忆与当代消费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El Anatsui Strips Of Earth’s Skin
在这件作品中,Anatsui使用了大量的酒瓶盖作为创作材料。这些酒瓶盖作为殖民贸易的消费残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们不仅是过去殖民时期贸易活动的见证,也是当代消费文化的产物。艺术家通过将这些废弃物进行压扁处理,既保留了它们作为商品包装的原始特征,又赋予了它们新的艺术生命。
在重组过程中,这些铝片被精心编织成具有非洲传统纺织肌理的大型挂毯。这种处理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媒介的考古学实践,通过对废弃物的重新审视和利用,挖掘出其中被埋没的历史记忆。观众在欣赏这件作品时,不仅能够感受到其视觉上的震撼,还能从中读取到关于殖民历史、消费文化以及非洲传统工艺的多重信息。这种历史与当代的交织,使得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引发人们对过去与现在关系的深入思考。
九、结论:当代艺术家的媒介重构逻辑通过对上述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代艺术家们在媒介重构方面的独特逻辑。他们首先打破了传统的材料等级制,赋予日常物品以反思维度,让那些被忽视的、平凡的物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打破等级的创作方式,使得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高端材料,而是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挖掘出平凡物品背后隐藏的深刻意义。
其次,艺术家们巧妙地利用物质转化,构建出丰富的隐喻系统。他们将物质的物理属性转化为观念的载体,使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思想上的启迪。通过这种转化,艺术家们能够将复杂的社会问题、历史记忆、文化现象等融入到作品之中,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深入思考这些重要的议题。
最终,当代艺术家们致力于建立作品与观者之间的新型关系。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让观众参与到作品的意义构建之中。这种参与式的创作方式,使得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作品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观众的参与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使得艺术作品能够更好地介入社会现实,发挥其批判与反思的功能。
这种创作逻辑的核心在于通过媒介重组建立观察现实的棱镜。艺术家们通过对媒介的精心选择与巧妙处理,让作品成为一面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与思考。它使得当代艺术能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介入社会,引发公众对重要议题的关注与讨论,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物质属性与观念表达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隐喻系统。在这些作品中,媒介的物质特性不再是单纯的载体,而是成为意义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的脆弱性、身体的凝视、自然材料的消亡、废弃物的历史印记以及糖果的甜蜜与消逝,这些物质属性都与艺术家所要传达的观念紧密相连,形成了多层次的隐喻,使观众能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当代艺术家们通过赋予媒介"非工具性"价值,让材料自身具备言说的能力,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意义的生产过程中。这种创作思维的本质在于将媒介转化为观察当代社会的棱镜,通过作品深入剖析社会现实问题,为观众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从而在艺术领域中展现出强大的批判力量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推动着艺术不断向前发展,持续引发人们对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问题的深刻反思与积极探索。
(本文作者:大熊(李昱坤),艺术评论人,《呓艺术》主编)
更多当代艺术深度资讯请关注《呓艺术》
网址:当代艺术的"当代性":用什么创作决定了你作品的高度 | 呓艺术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82509
相关内容
如何欣赏当代艺术作品?11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创意手工艺术品
不是“有钱任性”就可以!艺术品收藏的四个建议
艺术品修复的"艺术=技术"路
论中国当代艺术家对西方经典画作的再创作
“时间”主题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具体形式
后浪派 观点丨当代艺术创作中“物”的魅力
艺术的思考:是艺术改变生活,还是生活主宰艺术?
呓品装饰装修,打造个性化家居空间的艺术家
当代语境下的玻璃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