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防病于未然

发布时间:2025-09-13 18:56

中医的‘治未病’观念提倡预防疾病 #生活技巧# #健康养生技巧# #中医养生理念#

关注

“养生年轻化”成为近年来社交媒体的热议话题。现在不少年轻人一边熬夜加班打游戏,一边研究人参枸杞养生茶。

矛盾的背后反映了一个问题:养生防病由谁掌控?

图片

一、健康责任在个人

研究表明,健康与寿命取决于个人生活方式,而遗传因素和医疗条件的影响位列其后。

例如:在过去50年中,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增长15厘米,主要归功于蛋白质摄入的增加和饮食结构的优化。

而中国青少年身高隐忧,平均身高低于日本同龄人,其关键原因可能是营养不均衡和运动量不达标。

因此,健康未必“天注定”,更是一种个人的选择结果。

图片

二、科学养生四大法宝

1.饮食均衡

饮食均衡是健康的基石。关键原则:遵循“三高五低七分饱”(高新鲜度、高纤维、高蛋白质;低盐、低糖、低脂、低胆固醇、低酒精;七分饱)。

“粗茶淡饭、少食多餐”,每日应摄入新鲜蔬菜和杂粮,少接触加工食品,天然食物才是最佳养生选择。

2. 适量运动

活力之源,贵在坚持。

科学建议:有氧与力量训练相结合,每周12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加2次力量训练(举哑铃、俯卧撑等)。

久坐一族更应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每天步行8千~2万步,心血管疾病风险将大大降低。

3. 心理健康

情绪是隐形的健康杀手。中医强调“百病生于气”,长期焦虑、抑郁会削弱机体免疫力,增加慢性病风险。

如心理疏导和情绪管理可一定程度缓解慢性胃炎的胃痛、腹胀症状。

心理调节技巧:(1)每晚睡前冥想10分钟,可降低皮质醇水平,缓解压力。(2)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园艺,可转移负面情绪。

4. 健康作息

顺应自然,日落而息,拒绝熬夜。

中医倡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代人却常与生物钟“对抗”。长期熬夜导致褪黑素分泌紊乱,增加心血管病、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

补救建议:(1)固定起床时间,周末赖床不超过1小时。(2)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产品,温水泡脚可助眠。

图片

三、中医治未病,防病于未然

1.“治未病”的千年智慧

《黄帝内经》提出“上工治未病”,认为能预防疾病的发生是更高明的医术。例如:依据节气养生,惊蛰时宜疏肝理气,春分时需平衡阴阳,顺应气候变化调整饮食。

2. 中医养生误区

“补药无害,越多越好”,常有人盲目服用阿胶、红参等滋补品,反而引发口腔溃疡、便秘等问题。

中医认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养生保健也要先辨别个人体质:气虚者可用黄芪,阴虚者用麦冬,湿热体质需先清后补。

图片

四、如何制定个性化养生方案

中医强调“三因制宜”(因人、因地、因时),例如:结合地域差异,南方地区潮湿温热,可多食赤小豆、薏米祛湿;北方干燥,宜用银耳、百合润肺。并依据个人体质细化方案,如痰湿体质者饮食需控糖控油,阳虚体质可适度吃羊肉、生姜温补阳气。

行为心理学证实,微小习惯的改变更易坚持,比如从每天多喝水做起:每公斤体重需每日摄入30ml水(如:70kg的成年人每日建议饮水量为2.1L),缺水会导致代谢下降5%-10%,可设置手机提醒或使用有刻度的水杯来辅助习惯养成。

图片

五、结语

养生防病是一场终身修行。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需树立正确的养生观,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养生防病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微信,医学指导:大内科 吴伟教授,文:心血管科 王晓龙、许炯博、施家希】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中医治未病,防病于未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296244

相关内容

四种中医调理方法 治未病、防大病
为什么预防胜于治疗?解读中医“治未病”智慧
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理念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防皱美容.pptx
“膏方”与“中医治未病”
青神:中医治未病受热捧
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与慢病预防ppt课件.ppt
发挥好中医治未病优势(无影灯)
健康管理=治未病,治未病=健康长寿
饮食与治未病,中医的养生之道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