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里的北京——钟鼓回响,北京记忆藏在时间褶皱里
探寻北京胡同里的老北京生活气息 #生活知识# #旅行生活# #历史文化之旅#
关注
1982年,作家刘心武用文字做钟槌,为北京城的一天敲响了一套文学的“时辰鼓”。从卯时到申时,钟鼓楼下的芸芸众生、悲欢离合被定格成永恒的市井画卷。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让我们翻开《钟鼓楼》,对照这份文学的“时辰鼓”,去聆听现实世界中,北京心跳的变奏与回响。文学里的北京
钟楼和鼓楼的剪影,从浅绿色的丝绸般的天光中,清晰的显现出来。
鼓楼在前,红墙黄瓦。
钟楼在后,灰墙绿瓦。
钟鼓楼高高地屹立着,不断迎接着下一刻、下一天、下一月、下一年、下一代。

这段内容出自作家刘心武的《钟鼓楼》一书。钟鼓楼坐落在北京中轴线北端,是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在没有现代计时工具的岁月里,它们通过“晨钟暮鼓”,规范着人们的生活作息。击鼓定更、撞钟报时的方法一直延续到1924年才彻底废止。北京市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副所长余慧说:
余慧:从元、明、清开始,它就是咱们古都的报时中心,随着清朝的衰落以及钟表的普及,钟鼓楼的报时功能逐渐就停止了,一直到1925年,在鼓楼一层成立了京兆通俗教育馆,至此它的历史功能发生了转变,由报时转向了民众教育。

卯时鼓响

市民:遛遛弯,骑着自行车转转,在这踢踢球踢踢毽。
市民:因为我是从小在这边长起来的,来这没事就玩玩舞龙,上什刹海游游泳。
回溯上世纪80年代初,钟鼓楼广场是胡同居民的“公共客厅”。老人们提着鸟笼在广场边遛弯,孩子们追逐着滚铁环。而《钟鼓楼》一书中的中的薛大娘早早起床后就开始为儿子的婚礼忙乎着。四合院里开始喧嚣,邻居们开始走动。提起这个情景,在钟鼓楼附近生活了近七十年的范大爷,也不禁回忆着过去。
范大爷:我们那时候结婚,家里垒大灶请厨师。多少斤肉、多少斤菜、还有酒水,再从单位食堂借一些盆啊碗啊,很古朴的一种结婚方式。那时候接新娘子,骑二等车就给带来了。现在我太太还跟我抱怨呢,也没照过结婚照,过去我们就一小本结婚证,现在结婚照多好看啊。

市民:变化特别大,原先钟鼓楼这块儿人也少,也没有广场,现在经过几年的改造,有了休闲广场,晚上休闲时间可以玩儿,尤其礼拜天,各个国家的旅游团就上这儿来玩,来照相,逛钟鼓楼。那边都是年轻人拍照的,现在又开始流行穿古装了。

午时市喧

仔细瞧,临近午时,钟鼓楼广场已经悄然换了主人公。刚刚跳舞、踢毽的大爷大妈,收起家伙事儿,回家准备美味的午餐。直播的年轻人一部手机、一把小凳“占领”了广场的各个角落。而与钟鼓楼合影的游客,则络绎不绝。经过的三轮车夫向一位位游客讲述着北京城大街小巷的历史。
三轮车夫:鼓楼是红色的,钟楼是灰黑色的,左拐这个胡同叫铃铛胡同,对面那个胡同......
四十多年前,刘心武的《钟鼓楼》一书中广场上曾上演“农贸产品集市”和“老人俱乐部”的冲突,而如今游客和市民却在这片土地融洽共生。每天来钟鼓楼广场遛弯的刘先生 ,总喜欢和游客们讲述钟鼓楼的点滴。
刘先生:这个窗户全是石头的,不是木头的。一个鼓楼一个钟楼都是重修的,没修之前这地方也没有人来,现在通过危房改造等一系列举措,变成网红打卡地了,现在它的影响力还是挺好的。咱老北京啊,都比较朴实。

钟楼湾社区钟楼湾胡同管片主任薄恩华告诉记者,如何让居民住得舒心还能让游客玩得开心,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通过邀请百姓群策群力参与社区治理,让每一位居住在附近的居民 ,都能主动拥抱变化,自发爱护钟鼓楼。
薄恩华:广场的文体活动,比如有舞彩绸的、踢毽子的,还有早晨七八点钟的时候练太极的,晚上跳广场舞的,都是我们居民自发组织的。游客来到我们胡同里拍照的时候,居民也会说‘我来帮你拍一拍’。在钟鼓楼这边,我们的游客量非常大,会有外国的使团、夏令营,天南海北的朋友来到钟鼓楼,我们就邀请居民把我们院里边还有钟鼓楼附近的故事讲给来访的游客,让四面八方的游客更好的体会到咱们中国文化,看到咱们北京的精神面貌。

这个金秋,社区还将举办象棋比赛、踢毽子比赛等活动,不仅居民可以参与其中,若是恰巧您也到钟鼓楼游玩儿,赶上活动也能大杀四方、将上一军。
薄恩华:秋天钟鼓楼下我们会有象棋比赛,欢迎大家都来参加。大概办了有十四届,马上咱们就是第十五届了。接下来我们也会有踢毽子的比赛,这些活动就是为了欢迎咱们天南海北的朋友,同时让我们的居民朋友能更好地融入到我们钟鼓楼脚下的生活环境。

未时沉淀

若是想要深刻感受钟鼓楼的岁月沉淀,那就非要登楼一看究竟。拾级而上,登上鼓楼二层,仿佛站上了时间的制高点。大厅内设置有壮观的更鼓群,鼓身朱红,鼓面蒙着泛黄的牛皮。下午两点,击鼓人双臂舒展如鹤展翅,两根缠着红绸的鼓槌在半空划出弧线。鼓槌扬起,穿越数百年的声浪久久回荡。

这座始建于元代的古老建筑,曾经的报时中心,如今成为俯瞰北京中轴线的绝佳观景台。向南望去,一条笔直的城市脉络清晰可见:近处的平房院落在阳光下泛着沉稳的光泽,青砖灰瓦间点缀着咖啡馆和文创小店。极目远眺,新旧交织的都市景观尽收眼底,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沧桑与繁华。北京市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副所长余慧说:
余慧:站到这儿,您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钟鼓楼实质上就像一把钥匙,解锁北京中轴线的景观。游客能够更好的了解中轴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宏观建筑规划格局。可以这么说,咱们钟鼓楼位于一个居民区,它其实承载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有很多人都是在这里出生成长起来的。

钟鼓楼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着八方游客。从时间中心到城市客厅的角色转换,让带着“慢北京”质感的钟鼓楼,照见一座城的时间褶皱。
余慧:现在它就像一个多元的文化空间,您可以沉浸式的去了解中华优秀文化,我们的计时文化,我们的报时文化,我们的四时文化。除此之外,我们还会举办一些小型的音乐会、文化沙龙以及特色的活动,所以我觉得它现在就是一个特别多元的传播空间。

到申酉之交,也就是下午五点整,一阵风吹落了几片黄页,秋天在钟鼓楼变得具象化,刘心武的《钟鼓楼》一书也翻到了页尾。
余慧:这个季节尤其是进入深秋之后,经过秋风的渲染,我们登上鼓楼,可以向四周眺望,能欣赏到色彩斑斓的不一样的北平,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古今交融充满生命力的中轴线。

鼓声在心,市井常新
《钟鼓楼》是刘心武为我们留下的一份关于北京时间的永恒样本,记录着时辰刻度下的鲜活、温柔、和奔流不息的生活本身。四十多年过去,那定格的鼓声早已消散,但钟鼓楼下的生活之流,却从未停歇。生活在附近的居民范来友范大叔说:
范来友:钟鼓楼看着我从少年、中年,现在到老年,可是我们的钟鼓楼还是那么年轻啊!为什么我对他有感情啊?因为过去阎肃老师写了一首歌,‘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楼仿佛挨着我的家’,我说我也有同感,我觉得我小的时候常来这里玩耍,高高的钟鼓楼就是我的家呀!
每当有人翻开《钟鼓楼》,1982年市井的喧闹会再次响起,提醒这座高速发展的城市,它的根脉和灵魂所在,这便是文学的力量。如此的北京,别样鲜活。
(转载请注明本文来源及记者、编辑等信息)
内容来源:北京交通广播记者、编辑向南,主编朱来生
编辑:北城
值班主编:彭菲
监制:车水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文学里的北京——钟鼓回响,北京记忆藏在时间褶皱里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64901
相关内容
北京日报评论: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光彩我在北京「收破烂儿」
城市旧物仓:藏在时光褶皱里的生活博物馆
旧物市场:时光褶皱里的城市呼吸
京报读书‘旧书新知’合集:文化传承中的记忆之门
老北京的生活
文集,漫画北京旧书回收 北京图书回收
揉开褶皱
北京有哪些旧货市场?:北京哪里有旧货市场?
北京哪里有二手书店 宝藏二手书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