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锦
生活随笔集锦:情感与经历的集结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个人生活感悟# #生活随笔集锦#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1146场
经院-全健院
“健康与劳动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
张皓辰(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
讲座主题:
Digital Safety Nets: How Social Networks Shape Online Medical Crowdfunding Performance
主持人:
秦雪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施新政长聘教授、石菊长聘副教授、姚奕长聘副教授、王耀璟长聘副教授、袁野长聘副教授、梁远宁助理教授、庄晨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刘国恩教授、黄成教授、孙宇副研究员、崔知涵助理教授、潘聿航助理教授、林淑君助理研究员、林昊翔助理研究员、蒋少翔助理研究员
讲座内容:
通过分析中国某领先医疗众筹平台的详细数据,张皓辰的研究深入探讨了社交网络结构如何影响在线医疗众筹的成效。研究发现,那些能够实现更广泛网络渗透的筹款项目(即其页面浏览量不再集中于发起人的直接人脉圈)能筹集到显著更多的资金。
在因果识别策略上,研究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利用众筹信息在社交媒体上扩散的详细记录,构建了新颖的网络结构指标;二是巧妙运用中国“义务教育法”推行带来的准实验变异,证实了网络结构是筹款人教育水平影响众筹成功的关键机制。
研究揭示的核心机制在于,众筹信息能否突破“同质性”限制,触及更广泛的网络圈层。尽管随着社交距离拉远,潜在捐助者的利他动机减弱,但更深层网络中的用户往往拥有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更强的支付能力,这有效弥补了动机上的不足,从而提升了筹款效果。
最终,研究指出社交网络的结构是导致众筹结果不平等的重要系统性因素。这一发现为理解数字经济中社会资本的分配后果提供了深刻启示,并建议众筹平台应设计相应机制,帮助项目打破初始社交圈的限制,以促进更公平的筹款环境。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1147场
风险、保险与不确定性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
Philippe Trainar(SCOR集团科学基金会主任)
讲座主题:
地缘政治风险、经济碎片化与国际保险业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郑伟教授、贾若长聘副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冯润桓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魏丽教授、许荣教授、陈泽副教授等
讲座内容:
在全球局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地缘政治风险与经济碎片化正深刻影响保险与再保险业的未来。Philippe在讲座中系统性地分析了保险业在当前环境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自2001年“9·11”事件以来,国际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恐怖主义、地缘冲突、疫情与大国博弈加剧,国家利益至上和零和思维取代国际合作,经济碎片化不断加深。这一进程带来显著代价:去全球化限制了资本与人才的跨境流动,导致资本贬值与不平等加剧。关税、制裁与资本流动限制在遏制对手的同时,也引发全球性的通胀与衰退压力。与此同时,政治风险上升使得经济波动更加频繁和剧烈,且难以通过国际合作有效缓冲。
在此背景下,保险业传统风险管理模型无法很好衡量目前更加复杂的风险。依赖历史数据和静态假设的分析方法难以应对地缘政治不确定性,蒙特卡洛模拟低估极端情景发生概率,基于绝对福利最大化的模型也无法捕捉国家间战略互动的复杂效应。面对新形势,亟需引入更具前瞻性和动态适应的分析工具,Philippe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采用动态均衡与博弈论模型以理解国家间战略互动;二是加强压力测试与情景分析,系统评估组织对极端冲击的韧性;三是密切关注政治信号与政策动向等。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1148场
宏观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
黄广明
讲座主题:
一个宏观经济学的新框架及对大萧条的复制与应对
主持人:
韩晗(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陈仪副教授、李博长聘副教授、李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赵波长聘副教授、余昌华长聘副教授、李明浩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黄广明博士通过对RBC模型进行系统性修正,提出了新颖的理论发现。这些成果为宏观经济学领域引入了一个简洁而高效的新分析框架——铸币税经济(SCME)。该框架的核心特征包括信息对称、价格灵活、货币有效、信贷内生以及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成功打通了传统宏观与股债汇市场和银行存贷市场的联系。作为应用,SCME制造了一个类似于1920-1930年代大萧条的巨型泡沫经济,并通过货币政策缓解了这一巨型泡沫经济,其中包括显著降低泡沫破灭阶段所伴随的严重失业问题。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1149场
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
马超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
讲座主题:
气候金融与生物多样性金融的协同
主持人:
季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讲座内容:
马超德博士首先剖析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多重危机。他指出,在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博弈激烈的全球大变局下,气候危机与生物多样性丧失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剧。2024年已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而全球物种正加速走向灭绝,人类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进程严重偏离轨道,尤其是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目标。马超德博士强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是相互关联的综合性挑战,二者通过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因此,对二者的治理也必须是协同的,任何将两者割裂开来的政策与资金投入都是低效的。
在此基础上,讲座系统介绍了两大金融领域的进展与挑战。在生物多样性金融方面,马超德博士详细分享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起的“生物多样性金融倡议”(BIOFIN),其核心是通过“增加、优化、避免、重新分配”四大策略来弥合巨大的资金缺口,并介绍了包括绿色债券、生态补偿、债务置换在内的丰富金融解决方案目录。在气候金融方面,他揭示了全球资金存在的“重减缓、轻适应”的不平衡现象,以及发达国家承诺资金与实际到位资金之间的巨大差距,同时肯定了中国在建立气候投融资体系、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
为了证明协同的可行性,马超德博士进一步分享了来自哈萨克斯坦、墨西哥、赞比亚等国的丰富实践案例。这些案例表明,通过政策改革、金融工具创新和资金重新定向,完全能够设计出同时实现碳减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双重红利”的融资方案。他特别指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协同两大领域的关键桥梁,未来应大力创新金融产品,引导更多资金投向能够同时应对气候与生态危机的领域。
最后,马超德博士展望未来,呼吁实现从“减少对自然的危害”到“增加对自然的投资”的根本性转变。他强调,为了实现真正的“转型正义”,政策与金融设计必须更具包容性和系统性,确保绿色转型的成本和收益得到公平分配,最终迈向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工作坊简介
2018年10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达成框架合作协议,约定采用轮流主持的方式共同举办工作坊,正式建立了科研领域的交流创新合作机制。2019年,根据协议,先后启动了七个工作坊:政治经济学工作坊;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宏观经济学工作坊;微观理论经济学工作坊;计量、金融和大数据分析工作坊;劳动-健康经济学工作坊和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2021年伊始,北大经济学院继续扩大工作坊规模、扩展合作范围,与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等共同举办了“经济史”工作坊;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现代农学院共同举办了“生态、环境与气候经济学”工作坊;打破高校间壁垒,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共同举办了“风险、保险与不确定性”三校联合工作坊。2022年下半学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与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合力打造了“经院-全健院健康与劳动经济学工作坊”。2023年9月新增“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工作坊”,10月新增“数字经济工作坊”,目前学院共有12个工作坊开展活动。
截止2023年底,工作坊共举办了811场活动,其中2019年举办了127场活动,2020年举办了82场活动,2021年举办了204场活动,2022年举办了173场活动,2023年举办了225场活动。这些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一流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院之间的学术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提升了广大师生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水平。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禾轩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网址:集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74359
相关内容
生活小常识集锦各种电脑小技术集锦
废旧物品改造创意集锦
各类衣物清洗大集锦!
应急避险常识集锦 .pdf
节约环保口号集锦50句
日常常见急救方法锦集
亲子游戏活动方案集锦
早教小故事精选集锦
生活感悟集锦(2/4)【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