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可持续”是核心词

发布时间:2025-10-21 12:19

支持可持续旅游,关注目的地保护 #生活乐趣# #创新乐趣# #创新旅游#

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可持续”是核心词

2025年10月20日 08:07   来源:环球时报   张鹏

近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WTCF)发布了《世界旅游目的地竞争潜力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竞争潜力指数报告》),从文化吸引力、基础设施、可持续性等十大维度对全球城市进行评估。其中,中国城市表现突出,北京与上海双双跻身全球旅游竞争潜力城市前十名,分别位列第五和第九。

随着“免签”政策持续扩大、来华外国游客数量快速增长,可持续发展已经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附加项”转变为“必需项”,成为决定城市长期旅游竞争力的关键。这也为中国各地在“十五五”时期推进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了明晰的参考框架与行动指引。

随着“十五五”建设时期即将开启,中国文旅领域的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将承接“十四五”基础,围绕“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全面建设展开。这一战略方向既在国家层面得到明确,也已在地方形成广泛共识。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广西、贵州、四川、青海、宁夏等中西部省区,都纷纷提出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

从学理角度看,旅游目的地是由吸引物、设施、服务等要素构成的综合系统,具有天然的开放性与国际化属性。旅游业作为基于人的流动的产业,不仅推动全球文化交流,也能带动财富从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地区转移,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路径。

《竞争潜力指数报告》与同期发布的《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报告(2024-2025)》共同反映出当前全球旅游业的前沿趋势。在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支柱外,倡导在旅游增长与居民生活质量之间取得平衡的“宜居即宜游”,数字化与智慧旅游正重塑旅游体验,会展与商务旅游(MICE)能有效提升全年游客流量与城市韧性等,都围绕“可持续”的核心词,为各地推进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具体而言,面向“十五五”的可持续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应聚焦以下三个核心维度:

第一,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改善。 当前,国内许多城市已在交通、住宿等硬件设施上达到国际水准。进入城市更新与“新基建”阶段,建设重点应从满足基本需求的物理设施,转向服务于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的科技与生态设施。这要求城市在维护现有设施品质的基础上,积极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发展低碳交通系统,并推动智慧化、包容性升级,实现基础设施的绿色转型。

第二,贯彻“以访客为中心”的可持续服务理念。 这一理念涵盖“可访问性”“可体验性”与“可参与性”。建设者需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增强内容吸引力与文化真实性,让国际游客不仅能“看到”风景遗迹,更能获得深度的文化体验;二是全面提升可访问性,包括在大交通、“最后一公里”以及多语种服务上进一步畅通,特别是借助AI翻译等技术破除语言障碍;三是优化落地后服务,精准响应国际游客对深度体验、小团化、沉浸式的需求,并关注“文旅+体育”“文旅+美食”等融合消费新趋势,实现服务的可持续迭代。

第三,可持续的品牌形象与文化氛围建设。如今的旅行者更加注重深度体验与遗产的真实性,因此目的地必须强化可识别性,塑造亲民且鲜明的品牌形象,并将文化遗产置于城市政策的核心。中国城市和景区应善用融媒体与国际传播资源,通过高质量内容生产与精准推广,在国际舆论场持续发声。同时,必须确保旅游发展的收益能公平地惠及当地居民与社区,在“烟火气”“原滋味”和便利、规整间取得平衡,让“宜居”与“宜游”相辅相成,实现品牌与社区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总之,面向“十五五”的可持续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既属于国家层面的综合战略,也依赖每一个城市和景区的在地化实践与系统化推进。其核心不仅在于通过改善服务、提升设施、优化产品来吸引国际访客,更在于通过旅游业的长产业链,将旅游业深度嵌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在面向未来的中国城市经济提振中,找到更多元、更坚实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多元共赢。(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经评论|  中经天天评|  网言众议|  经点热评|  理论前沿|  声音|  经济学人|  经济眼|  观察家|  专题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网址: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可持续”是核心词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78008

相关内容

2025国际人居环境可持续创新设计大赛(国际人居绿奖)
度假旅游的核心在于“生活”而不是“景观”
特种兵旅游、反向旅游、城市漫游(Citywalk)……2023年的旅游热词有哪些?
打开泉城国际贸易“开放之门”!济南国际贸易中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可持续设计创作指南:国际大奖视角下的可持续环境艺术设计
2024年慢行之美——拥抱12个可持续目的地
三亚旅游设施升级:打造国际级海岛休闲体验胜地
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docx 文档全文预览
唐山国际旅游岛:投资置业新高地,海景美宅等你来
建设老年友好型 旅游目的地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