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劳模工匠,如何用绝活做大做强家乡特产?

发布时间:2025-10-23 15:50

广东人做菜讲究刀工,如叉烧切片要均匀薄厚。 #生活技巧# #美食烹饪技巧# #粤菜制作#

“今天做出来的茶,口感为什么会是这样?”“工艺上还能怎么提升?”“茶园管理流程该如何优化?”每当广东省劳动模范、英德市耕耘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技术总监王原鹏打开微信,总是能收到当地茶叶企业向他求助的信息。

“昨天晚上,我代表广东,代表35万化橘红从业者,把我们的‘致富果’带到了国家级平台上。”近日,广东化州化橘红亮相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品牌之夜”。回想起和种植户、加工销售企业主一起奋斗的时光,全国劳模、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廖志略难掩激动之情。

产业兴旺是县域强、百姓富的关键所在。特色产业正成为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在广东,“劳模工匠进万企”专项行动正推动一批劳模工匠为当地培育壮大特色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助力“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

躬身耕耘 破局开路

如今驰名全国的化橘红,在十年前,和许多乡村特产一样,面临着“新树不愿种,老树管不了,好果卖不出”的困境。这让正值大学毕业的廖志略决定返乡,成为一名“90后新农人”。

此后,廖志略花费整整两年时间,系统地学习了化橘红种苗嫁接培育、果树种植管理、传统炮制技艺,并对产业链各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2017年,他筹集30万元成立了一家专注于化橘红种苗嫁接培育和鲜果收购的合作社,并带领团队相继攻克了化橘红嫁接改良、自动化设备研发等多项关键技术。廖志略四处拜师学艺,与经验丰富的老果农一起日夜钻研,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终于培育出了成活率更高、挂果率更好的优质种苗。

“那几年正值化橘红行情低迷,鲜果卖不上价。也是在那时我意识到了延长产业链的重要性。”廖志略介绍,在推动“药食同源”认证的过程中,廖志略也积极推动行业创新研发,开发出化橘红饮片、代用茶、润喉糖等20余种精深加工产品,并与药企深度合作,研发保健药品,有效扩展了其应用领域。

500公里外清远的茶园里,另一名“90后新农人”王原鹏也在为家乡的特色产业默默耕耘。

仔细检查茶树,把控每一道工序,抓紧空闲时间学习茶知识……这样的日程对于王原鹏来说变得稀松平常。

王原鹏在茶田指导企业。

在茶产业领域,王原鹏创新研发 “适度揉捻 + 精准发酵” 工艺,将传统条形红茶优质率提升至95%以上,稳定英德红茶特征;创立四大产品矩阵,拓展特色品类,既提升产品附加值与鲜叶利用率,又通过“生态茶园”改造,实现每亩年节约管护成本超千元,有效带动就业增收。

云浮被誉为“中国石都”,是中国三大石材基地之一。石材产业是云浮的传统特色支柱产业。

全国先进工作者、云浮技师学院教师梁建坤则是为数不多的亲历云浮石材工艺发展过程的石艺专家之一。

远观是一架即将腾空的纸飞机,细看才发现是由黑色大理石精心雕琢而成。梁建坤创作的《纸飞机》成为首个进入国家级版本馆的云浮石艺作品。

在云浮石材产业,梁建坤率先运用巧色玉石雕刻技法,由于这一技法既能更大程度地利用石材原料因材施艺,又丰富了石材工艺品雕刻的品类,因此引得本地工艺行业争相效仿,迅速成为云浮石艺创作的主流。

“技术创新是传统工艺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梁建坤认为,作为石艺从业者,必须做到继承、传承和创新。扎实的专业功底是创新的基础,而创作灵感则往往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通过“因材施艺”的原则,充分利用石材的自然形态,可以实现“人天同构”的艺术表达。

授人以渔 育才兴产

25家,这是王原鹏指导的企业数量。经过密集地走访后,他发现不少企业面临人员配置与生产量之间匹配不足,直接影响生产节奏与管理效率,进而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原鹏与企业保持长期互动,深入企业的茶园、茶厂,协助他们在工艺方面实现优化,提升“得茶率”——即优质茶叶的产出比例,从而有效控制成本、改善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不仅提供技术指导,劳模工匠们还通过积极为当地培养传统工艺优秀人才,振兴当地特色产业。

截至目前,王原鹏助力120人次以上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获国家级、省市级赛事荣誉,培养了15名青年技术技能骨干,指导职工达2000人次以上。

“当技术工人感受到社会认可与职业成长空间时,其工作态度与创新意识会发生显著转变。我希望通过参与技能竞赛、获得专业荣誉等途径,让不少工人在身份认同与经济收入上实现双提升,增强他们对茶产业的认同感。”王原鹏说。

“没有高技能人才,石艺行业是发展不下去的。”梁建坤说。为了更规范、更大规模地培养人才,2016年,梁建坤放弃了自己的企业,受邀与云浮技师学院联合建立石材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

以工作室为平台,梁建坤通过推行“师带徒”模式,手把手指导石材工艺专业学生,每年举办700多课时的授课活动。工作室现已累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近百人,为云浮石材工艺行业注入了一批新鲜血液。

梁建坤在进行石雕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梁建坤也主张青年技能人才应“拥抱技术、熟用技术”。“要将AI等现代技术内化为创作工具,以现代工具为创作元素,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作品。同时,以企业生产项目为导向,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梁建坤说。

推广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劳模工匠不仅帮助企业和农民技术攻关,更积极帮助他们把产品推向市场。

近年来,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逐步走上正轨。在廖志略的努力下,合作社推动复管、新种化橘红6500余亩。与当地1000多户果农建立购销合作关系,每年帮助农户销售超过150万斤化橘红鲜果,直接解决了果农卖果难的问题,为家乡化橘红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产融合 志在远方

在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门厅天花板上,放着廖志略的“出海”蓝图:从化州出发,指向北京、洛杉矶、巴黎、罗马、东京、多伦多、悉尼……“下一个10年,希望通过非遗保护推动化橘红文化走向海外。”廖志略满怀壮志。

近年来,廖志略紧抓短视频传播的新趋势,创新“非遗工坊+短视频”模式,创作非遗技艺短视频,在网络上大力推广化橘红中药文化,播放量超5亿次。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到化橘红中药文化的博大精深,2024年,廖志略还把目光投向了“三农”微短剧,开创“农业IP+短剧经济”新模式。参与拍摄的微短剧《化州化橘红 天下第一红》以“穿越剧情+非遗技艺”的创新形式,让年轻一代感受到化橘红的文化魅力。

王原鹏也认为,“特色产业+IP”的模式将为特色产业带来更高的附加值。他正在积极探索“茶文化+IP”体系。“若仅将茶视为农产品,其发展路径难免受限。我们尝试赋予茶更深层的文化属性,从而形成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因此,王原鹏创新工作室将文化传播纳入核心任务之一。“一方面,持续推动技术分享与产业技术工人培养,打造实战能力强、具备创新精神的技术人才队伍;另一方面,积极拓展茶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方式,通过进企业、进校园等多元渠道,努力让中国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王原鹏分享。

这种观念正在薪火相传。梁建坤的工作室已培养百余名学生,他们中有的成为技术骨干,有的回乡创业。每当年轻人捧着作品说“梁老师,我做到了”,梁建坤都深感这份责任值得用一生践行。

“要实现云浮石艺立足全国、走向世界,我认为,还需要加强文化传播,打造常态化展示平台、深化国际展会联动、活化非遗传承;深化国际合作,在传承技艺中拥抱数字化趋势。”梁建坤说。

南方+记者 许宁宁

网址:广东的劳模工匠,如何用绝活做大做强家乡特产?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83903

相关内容

巴渝乡村工匠的“独门绝技”
编织印染,经纬之间展风采(工匠绝活·乡村工匠②)
巧手制作,守护乡村味道(工匠绝活·乡村工匠③)
手工修复 修旧如旧(工匠绝活)
家庭维修大市场,不做“工匠”与你无关!
广东工业巧匠环境工程室内开荒清洁报价及图片
做环保主义的“大师”,工匠大师基础建材倡导绿色居家生活
如何提升职工品质生活?浦东新区这样做
宁乡民间艺人谢喜良手中的绝活
乡村振兴路上的“能工巧匠”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