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燃——东西方取火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5-10-24 23:43

《汉书》由东汉班固编撰,是一部记载西汉历史的官方史书。 #生活常识# #历史文化常识#

三联韬奋书店(ID:slbook1996)

当城市进入午夜 书店就是灯火

火镰与打火器

(《取火》序言)

文丨杨泓

田家青君向我展示他搜藏的古今中外打火器图册,诸多藏品为我前所未见,实为大开眼界。

“钻燧取火”是中国古人用工具制造火的一种主要方式,这是采用“钻”的方式。中国古人还有一种主要取火方式,也就是“打”,即选用击打时易于发出火花的石材——燧石(也叫火石),用击打的方法生出火花,点燃易燃物,取得火种。最初可能是用石制工具,懂得制造金属后就改用金属工具。当社会发展到以农耕为主时,“打”成为主要的取火方式。

我们现在看到的田君收藏的第一组古代打火器——中国古代火镰,正是这种取火方式的代表。我们说火镰与农耕文明相关,是因为它的形制明显仿效了农具中的手镰(或称爪镰)。那是套握在右手上掐割谷穗的专用农具,20 世纪 50 年代我在农村参加支援秋收时还曾使用过。它的形制与收割麦子的长条形装柄的镰刀不同,是横长方形,横长 9~10 厘米、纵宽 7~8 厘米,下缘是微向外弧的刃,近上缘处左右各有一穿孔,用来系使用时套于手背上的绳套。这种手镰的历史悠久,它的原始形态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两侧有凹口的横条状石刀。或许因击打燧石时要用右手持工具击打左手拿的燧石,而套持在右手的铁手镰正适于用来击打的缘故,手镰正可转用为打火工具,故此以后打火工具一直保持着手镰的基本形状,也就被人们称为“火镰”。这也正反映出这种打火工具与古老农耕文明的联系。

火镰在中国使用了漫长的岁月,在我幼年时(20 世纪 30 年代),旧北京(那时已改叫“北平”)的居民虽然已经普遍使用“洋取灯”(老北京俗称火柴为“洋取灯”或“洋火”,加了“洋”字明确表明它是舶来品)取火,但沿胡同叫卖的农村小贩,还常使用火镰打火。我们年幼,感到新奇,就愿意去看他们在胡同内路边蹲坐休息时打火吸旱烟。只见他们右手持火镰,左手持燧石(燧石装在一个小布袋中,与烟荷包一起挂在旱烟袋杆上),弓腰耸肩击打,不一会儿打出火花来,立即引燃“火纸媒”(这时的火纸媒是阴燃的,只有香炷似的火头),然后直起身来,往烟袋锅内装烟叶,这才吹燃火纸媒,点着烟叶,靠着墙根悠然自得地吸起烟来。不过,那种实用的火镰形貌并不美观,就像个普通的小铁片,顶多在手柄上部饰有几个轱辘钱纹,朴实耐用而已。

田君出示的收藏品制工精美,应系清代上层人物的用品,与玉扳指一样。扳指本是套戴于右手食指上钩弦张弓的工具,晚清时失去实用价值,成为戴在指上的装饰品,造型越做越大,左右手各指随意戴。火镰也与之相似,造型变大,装饰精美,雕饰珠玉,使人无法握持,特别是那件镶嵌红珊瑚的大火镰,更只是显示身份和财力的物品,已丧失实用功能,但确为珍贵的收藏品。

田君的第二组收藏品,是近代的西方打火器。它们与前一组不同,代表的已是进入工业化时代的产品。虽然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以燧石打火的原理还是相同的。只不过与古老的农耕文明联系的火镰,是人们的手工作业;而进入工业化的欧洲,则是采用机械化方式击打燧石,可举例的标本是军事上使用的燧发枪(flintlock)。最早的燧发枪为转轮式,1521—1526 年间由德国制造,枪机内击锤卡口处夹有燧石,由小钢轮旋转磨打燧石发火,引发弹药,从而取代了早期的火绳枪。在日常的打火工具方面,也由手工钻、打,改为利用化学和机械等手段,生产磷火柴和新型打火器。田君展示了精美的火柴盒和煤油打火机,我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无法评论,只觉看后大开眼界。

田君的藏品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显示了一个收藏家的品位以及对收藏的爱好和坚持,难能可贵。

评论田君藏品的最佳人选,本应是我的忘年交挚友王世襄。当年我初识田君,也是在王世襄家。记得有一次我在王世襄家聊天,正值田君去找他办事。田君走后,王世襄告诉我:“他(指田君)能用木料复制明式家具的榫卯结构,是真正研究,我们俩(指他和他夫人袁荃猷)可不会,只能削土豆或是萝卜,模仿榫卯。”说着袁荃猷就真拿了个土豆削成榫卯展示给我看,还让我也试着削,但我生来笨手笨脚,总削不成,大家大笑。王世襄还告诉我田君涉猎广泛,其中包括收藏火镰、玩“自来火”(老北京称打火机为自来火),还说他也藏有“洋取灯盒”,并找出来给我欣赏。现在王世襄夫妇早已仙逝,谨此祈两位冥福。也因此,我只好如北京俗语所说“打鸭子上架”,勉强凑成这篇小文,以祝贺田君《取火》出版,并供读者哂读。

本文内容节选自《取火:打火器的历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取火 : 打火器的历史

田家青 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23-4

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如今我们对如何取火和用火早已习以为常,但很少人知道:直到20世纪初,人类才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只需一只手就可以打出一个相对安全、可以控制的火苗。可以说,看似简单的打火器,凝聚了科学技术和材料工艺发展成果的精华。

这是一本关于取火的历史和文化的前所未有之作,更是一个集中展示古今中外打火器的“纸上博物馆”——全书呈现了近三百件打火器,作者从设计、工艺、结构、材质、技术和审美等角度对每件打火器进行了精到的介绍,展示了近六百年来打火器从初级原始发展到顶峰的过程,使我们在饱览器物之美的同时通览人类取火历史。

大家都在看

书单 | 三联2023年4月书刊推荐

—END—

欢迎点“在看”,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当城市进入午夜 书店就是灯火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图书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在看

网址:有点燃——东西方取火的历史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387599

相关内容

肇东火车站:百年历史的枢纽,未来交通的展望
食货 :中西方餐具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藏的牛粪火俗
素食文化:从贵族到大众 食素在东西方的历史传承
湖州城市更新|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
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西门子燃气灶点火就灭,电池没电了吗?
关中巨防东府明珠——寻访历史长河中的“渭南县”
中华饮食发展历史 历史各时期的饮食文化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