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生活总是一团糟?养成这些习惯,让你的生活瞬间简洁高效起来!

发布时间:2024-11-22 00:42

你知道为什么冰箱里总是只剩最后一瓶饮料吗?因为它总是在你打开门的瞬间‘咕咚’一声自己跑出来了。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平凡生活趣谈#

图片

这是粥左罗的第 1832 期分享

作者 l 李多余   编辑 l 叶落香 

来源 l 咸鱼人生自救指南(ID:Liduoyu01)

分享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知乎上有个问题:有哪些习惯养成后,你的生活瞬间简洁高效了?

我翻看了700多个回答,然后发现了一个现象:700多个回答都在说“方法”,但是没有一个人提到“原理”。我不知道是他们不想让你懂,还是他们自己也不懂。但是不懂逻辑,照做也是瞎做。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会逐渐走向低效、累赘?如何让生活降低堕落的可能性,维持最起码的效率?如何从根源上学会简化生活,而不仅仅是收藏一大堆小tips?不如今天我们就来把“简洁高效”这事儿的逻辑一口气捋清楚。01让生活更简洁高效的原理
我前段时间把家里的自动饮水机收起来了,换成了放在厨房的烧水壶。这个小小的改变,让我从此每天都有了早饭吃。为什么?以前我经常不吃早餐,因为早上一开始想“今天吃啥”,就会想到要做饭,要洗锅,又要花时间,又要收拾厨房,觉得很麻烦就会随便吃个面包糊弄一下。但是有一天,家里的饮水机没水了,而我有早上起来先喝一杯水的习惯,所以那天我只能去厨房烧水喝。然后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在等水开的时候我想,“反正要等,不如顺便煮个馄饨吧。”在等着下馄饨的时候我想,“反正馄饨煮熟还得一会儿,不如顺便煎个蛋?”蛋和馄饨都差不多了,我在厨房没事做就想,“干脆顺便把水果切了吧。”切完水果,馄饨出锅,但是很烫,端出去晾凉的功夫,就不如顺便把锅洗了算了。于是,因为要烧开一壶水,我顺便做了一份煎蛋馄饨水果早餐,还洗了锅。完全没有之前想象的麻烦,也没花多少时间。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整个过程中我都没动脑。在之前“懒得做早餐”的模式中,我的脑子一直在动,一直在想要干嘛,得干嘛,然后被劝退;而在“自动做早餐”的模式中,它一直想的都是:来都来了,反正没事,不如顺便,然后就成了。不是对健康的追求让我吃早餐,而是不想呆着无聊傻等让我顺便做了早餐。而这其实就是一个【让生活简洁高效】的绝佳案例。图片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会越来越累赘、低效?根本而言,这是由人类的大脑运转逻辑所注定的。

大脑是非常懒惰的器官。因为它决定着一个生命体能源的支配,所以出于“节能”的考量,它大多数时候都不想动。也就是说,它不会主动停下来思考,不想被新思想改变,不想逼自己冷静客观,因为这些都要耗能。相比之下,它更喜欢盲从,喜欢一条路走到底,喜欢一切不动脑的行为。比如跟从习惯,或者不加考证就听信外界信息,或者轻易被情绪影响。就像你在路上不喜欢变道,不喜欢切换路线,不喜欢停车再启动,它也一样,最期待的是能开启自动驾驶模式。只在有奖励、有机会啪啪(延续基因传递)的时候才会主动兴奋起来。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不刻意干预的话,大脑只会跟着懒惰、无主见的方向走。就像一个购物狂最终会养成囤积癖一样,我们的生活也势必会走向垃圾堆模式:无序,杂乱,累赘,低效。图片而与此同时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情况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要面对解决的问题在快速增长,需要动脑(判断、思考、沟通、解决);随着信息爆炸,每天面对的信息在以几何倍数增长,需要动脑(筛选、拒绝、吸收、思考);随着智能工具的不断更新,大脑要不断教育自己摆脱旧思维,跟上新规则,需要动脑(学习、改变、适应、熟练)。而这一切都会消耗我们宝贵的注意力、脑力、好情绪、耐心,从而进一步加剧大脑走向懒惰和无序。这就是生活逐渐堕落、逐渐低效的核心——大脑很懒,信息很多,生活很乱。图片所以,怎样才能让生活更加简洁高效?总结起来就是18个字:自动化,模型化,标准化。少信息,少决策,少思考。简单来说,把你的生活视作一个工厂操作间,套用工厂的现代化管理思维来控制生活,就能达到简洁高效。比如开头所说的,“自动早餐模式”。除此之外还有自动学习模式,自动工作模式,自动运动模式等等,都是从根源上提高生活效率,简化生活方式。接下来我将以我自己亲测有效的习惯加以说明,大概有30条左右建议,每个后面都会标清楚目的。希望你不只是收藏或者照搬,而是领会思路,从而建立起自己简洁高效的生活规律。

02
减少无效思考类

杂乱的房间、明明可以避免的寻找、无法带来任何增量和改变的思考,这些东西挤占了我们生活,让大脑疲于奔命。01. 非社交情况下,不在吃喝及穿搭妆容上浪费时间。饮食上,平时只吃干净+简单烹调的食物,只在食材搭配上刻意留意不要太过单一,但是没必要每天花太多时间研究菜谱(除非你是美食博主或者以此为爱好)。着装上,普通出门就穿舒适便捷的运动装,方便累了的时候随时进入运动状态,不在这些事情上浪费太多时间。实在想要花两三个小时去吃好吃的东西,那就约朋友一起,让这顿饭有社交价值。02. 学习收纳、清理的艺术。人的耐心和专注力都是有限的。当你每天大多数精力被消耗在寻找东西和找地方插孔乱堆放上时,你就没有余量去做其他事了。而简单学习收纳和清理的逻辑,可以帮你全面减少关于找东西的无效思考。比如在家中常备两个文件夹——一个放所有贵重证件证书,一个放家里所有东西的保修卡和收据小票。比如把物业的电话贴在家中醒目处,比如留言板或者冰箱上,这样停电停网投诉等紧急联系的时候可以一秒找到。比如定期清理家里三年以上不用的东西,定期整理家里好久没碰过的角落(比如厨房很深的柜子或者塞满了东西的床头柜)。03. 用过的东西放回原位。养成习惯后能够维持90%的收纳效果。同样是大幅度提高找东西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脑力消耗。否则生活注定走向无序混乱。04. 面对生活的一些选择题,在闲暇时思考出简单直接的评判标准,从而降低每次做选择时的能耗。决策其实是很浪费脑力的,而且生活中大多数决策思考都没有太大价值,所以能省就省。比如购物时,不要花精力去分辨导购的话中真假,也不要在原地反复思考,而是基于已经内化了的价值观直接衡量:除了价格因素,我是真的喜欢么?衣柜里有同款么?这件衣服和其他衣服能配起来么?材质配得上价格么?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决策难度,为大脑节能。还有:面对高热量美食时的选择标准:是饿还是馋?——馋就别吃,饿了再吃。面对邀约时的抉择标准:没安排的情况下,只要有一点点可能的增量就去(比如完全是熟人的打牌局就没必要去)看到促销或者新玩具想花钱时的标准:家里有类似的么?买了我会频繁使用么?不用可以拿去送人么?选择工作时的标准:钱、环境、关系、资历、轻松,这份工作能给我什么?这个工作我最多能做几年?几年后我能上一个台阶么?在岗位上做的事情是有行业积累性的么?这些都是之前想好的,所以遇到问题的时候直接套用就行,大大减少决策能耗。05. 养成对关键内容随手拍照存证的习惯。比如大额消费票据、销售的承诺、合同,身份证,户口本等等。停车时候顺手拍一下停车位;买完东西顺手拍一下大额消费的发票和小票;办健身卡时拍一下销售计算的价格和资料承诺;签约时如果合同无法拿到手,一定要拍照存证。我的手机里一直存着:身份证正反面照片,户口本照片,驾照照片,手持身份证正反面照片,家人身份证照片。全部星标。一样,减少事后寻找/思考/交流耗能。生活中这类事情真的找起来的话可能几个小时都不止。(不用担心如果手机丢了怎么办,丢了的话第一时间远程抹掉全部信息就好。)06. 任何时候都要有【记录信息】的意识。不要过分相信你的大脑。很多东西错过之后再回忆或者问人,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要比你第一次听的时候多得多。而如果当时及时记下来的话,回头去找真的特别省事儿,并且会让你看上去特别靠谱。我的习惯是,但凡开会(不论大会、小会,当面还是电话),都会用电脑边听边同步记录其中重要的事情,比如下周的工作安排1234,之后的一些重要调整等等。这样的好处是,开会跟得上思路,会议结束后也不会忘事儿,别人(包括老板和同事)都会来找你求助,会让你显得特别靠谱,很拉好感。我平时和人谈话时也会习惯性记录对方话里的重点。包括人名书名,时间地点,书名,事件,关键词,自己的思考,金句等等,晚上回去再整理记录。此举可以极大程度提高交流的意义,让交谈不是白白滑过脑子,否则很多时候回头再想怎么也想不起来,问了对方也忘了,就很遗憾。07. 把那些你真心觉得有价值的建议、习惯、条例等等统一起来,放在你每天随时可见的地方,时时翻阅以防忘记。不要收藏。看到了,觉得有用,当场抄下来贴在电脑上,写在日记本里,贴在书桌前,或者自己写一份心得出来。只是收藏的东西不会读的,更加不会用。图片

03建立自动节能类

在自动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在用身体的惯性欺骗大脑。避免它思考,也避免它发现自己居然在思考。
01. 尽量给生活建立稳定的“节奏流”,形成自动化。也就是建立你每天固定的一些行动锚点(这个锚点的概念在之前的文章里有,公众号回复一下就能看到)。比如睡前一定要刷牙,这就是一个小锚点。再比如我自己的习惯,早上醒来先写它一千字,然后再干别的,哪怕睡回笼觉都行。还有起床之后先去小区散步运动,顺便阅读做笔记,回家之后先把笔记整理了再做今天的todolist进入工作状态。中午吃完饭打死都要睡半小时,晚上睡前一定要整理房间保证第二天起来不杂乱等等。这些行为的意义在于:它们让我的身体习惯了大脑的节奏,从而让生活可以下意识地维持在一个最低程度的高效运转模式中。也就是说,哪怕我这一天状态极差什么都不想干,但我至少会刷牙,写1000字,阅读30min,做笔记,睡够觉,并且可以迎来一个不错的早晨。这是保证我的生活不烂到谷底的最低保证,也是让头脑简单、让生活简洁高效的最起码框架。02. 多花一点点时间把每件小事做到完整。这其实是一种思维上的调整,核心就是“长视眼光”。比如做饭时顺手把锅洗了把台面收拾了,而不是把所有东西都攒在一起最后弄。比如用完透明胶顺便在断口处折叠一下,下次不用找很久。比如阅读完之后顺手把笔记做了,而不是拖到一年后,或者之后专门再找一天弄。03. 每天早上听新闻开始一天,晚上写日记复盘结束一天。这是我给一天的两个节点,一头一尾,让每天有一个明确的开始感和结束感,并且有所落点。你可以按照你喜欢的方式来给一天画上开始和结束,重点是这个动作。当然了,复盘是很好的结束方式,就像便利店晚上会清账一样,对大脑和生活做一个清零。04. 保持固定的运动习惯。不仅仅是为了身材或者体重。每天完成固定量的运动可以帮助你快速进入专注状态(原理:运动就是一个专注状态,状态是会复制并且延续的)运动后你会感到自己整个人从头脑到身体都是轻盈的,是有存在感的。我现在在坚持每天早上散步+一组15分钟的针对肌肉唤醒,下午看工作状况机动安排健身房,睡前做拉伸和按摩。已经减重5斤,身材肉眼可见在变好。05. 对于经常要用的东西,找到它的最简洁高效模式。比如每天都要搭地铁,那就在第一周尝试不同的地铁路径。包括走哪个地铁口,站在哪里等车人会比较少,哪里离出口最近,最迟几点出门等等。尝试清楚之后就可以进入自动节能模式。再比如每天都要用的软件或者要开的会,就在一开始建立好模板,每天按流程走就行。图片

04

减少信息干扰类

我们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一旦被信息带走想要回来就特别难。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一开始就不要被带走。01. 关注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源,从中获取信息。而不是盲目接受所有的信息流和算法推送比如公众号,只看自己关注的;知乎,尽量从动态里找自己关注的博主内容;微博,只在需要看某类新闻或者某人信息时才打开。而不是被知乎、抖音、微博热门等信息流抓住注意力。算法绑架之下的信息流不会更高效,只会让你更累赘且沉迷,且盲目。想要夺回效率就要从屏蔽算法往你脑子里灌垃圾开始。02. 所有沉迷类的app,用完一次就删。比如游戏,抖音,娱乐类。想玩很正常,要用的时候再下载就好。不要让它经常出现在你的眼前,这才是防沉迷的根源。03. 认真阅读说明书。“说明书”包括:常用app的便捷键,智能电器的使用说明,书籍的序言,工具书的辅导书,食品的配料表,等等。阅读这些是最简单的提高效率方式,快速阅读一下,可以极大程度上帮助你在日后减少犯错。但是大多数人都不会这么做。所以他们总是低效烦躁的。05. 精简软件,警惕“效率类软件”。到处都能看到推荐效率类软件的软文,看看就好。新软件可以尝试,但是只给自己一两天的尝试期,并且在过程中刻意观察。如果一旦发现因为它而导致的耗能多过节能,就快点删除吧。比如一个软件号称让你专注、省时、高效,但是却需要你频频拿起手机打开页面进行操作,那这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软件。背单词软件也一样,如果它试图让你用一种新模式去记忆单词,那么你在记忆单词之余还要再记忆一种新模式,得不偿失(没错我说的就是百词斩的图片单词功能)。大多数时候office系列软件+纸笔就足够满足普通人的效率需求了。过多的软件其实是在饲养你脑内的巨婴,只会让它更懒、更焦躁、更短视。06. 在桌面上放一个随手记的贴士。工作时间内,有任何突如其来的情绪、想法、问题、任务想要抓走你的注意力时,都快速记在旁边。然后快速忘记,专注在你手头的事情,不要受干扰。你的注意力真的非常容易被带走的。哪怕是想要对人吐槽或者谩骂都可以用打字的方式短暂发泄倾诉欲,或者干脆开一个完全匿名的小号空间去发,发送的瞬间情绪可以被带走很多。不要压抑,也不要装作情绪不存在,这只会适得其反。存在就存在,用最简单高效的方式发泄出去就好了。07. 减少手机信息突如其来的打扰。除非工作必须要时刻看手机跟进信息,否则尽量不要在电脑端同步开着微信,手机也尽量打开睡眠模式防止干扰。定时查看,集中回复。(比如开始工作前、午休前、下午工作前、工作结束前、准备上床前)不重要的尽量告诉对方目前有事,约一个确定的时间交谈,而不是立刻被对方的请求/信息带走注意力。图片

05减少情绪干扰类

情绪一旦被调动,每天花在兴奋、生气、郁闷、焦虑上的时间和精力,就会远远多于专注于事情本身上。而这些都是可以被避免的。
01. 警惕“情绪类软件”。比如微博——带来愤怒;游戏——带来喜怒;新闻——带来焦虑。这些都是很容易操纵使用者情绪的软件。如果一个东西过多的操纵了你的情绪,那你需要立刻提高警惕,并且开始考虑放弃它。或者至少降低使用频率,并且一定不要在每天一开始就使用它。因为你每天的情绪容量也是有额度的,尽量不要在不必要的东西上消耗它。02. 给自己找到一个可以沉浸式逃离的爱好,在情绪、疲惫、挫败等涌上来的时候短暂逃离。如果因为情绪而进入低效状态,那就不要逼自己高效。因为那样只会适得其反,进入更深的情绪低谷。而是要短暂逃避一下,切换状态,让情绪过去,之后再回来面对难题。比如我搞文科经常伤春悲秋,那就切换到做手工的模式,去做一些机械动力的拼接模型,让自己沉浸在打磨中。或者去做甜品,研究吃喝,运动,研究收纳等等,都很不错。03. 增加表达的勇气,减少内耗的情绪。不表达就会一直被情绪打扰,拖垮生活。所谓内耗,其实就是不说,然后自己琢磨。所以我给自己建立起了一条简单的规则:要么不琢磨,真的控制不住会琢磨的事情就不如直接开口说。有情绪,告诉别人,而不是自己瞎想;有问题,问别人,而不是自己瞎想;有担心,告诉别人,而不是自己瞎想。04. 认清一件事:两个人里面总有一个是要做决策的。要么你自己来;要么别人来,你闭嘴。工作,旅行,约会,消费,同遵此理。要么就直说你想吃啥,想要啥,想干啥;要么别人说,你就直接跟着走。最讨厌的就是自己不出头,别人做决策又不满意,然后在意见和情绪的拉扯中浪费彼此的时间和耐心。没必要,真没必要。05. 学习一些自然科学,人体科学。我们很多时候的困扰、过度思考,根源就在于无知。比如在知乎经常看到的问题:“学习太累了想要休息一天,合理么?间歇性堕落怎么办?没办法自律怎么办?”这些问题在生活中很常见,而且很困扰。其背后的源头其实就是不知道到底怎样的节奏和休息才是正常的。而通过学习脑科学,了解到人类的专注时长最多30-40分钟,了解到大脑的疲惫机制,就不会让自己因此受困。了解自己的身体在什么时候是过载了,什么时候是正常的。加强对身体的掌握的同时,也就减少了恐慌,少了情绪干扰。图片

06提高效率类

提高效率的核心其实是【减少无效】:减少无效沟通,减少无效时间,减少无效努力。01. 任何时候都要做好清晰的交接,不要模模糊糊的等人猜。猜心思是最浪费时间的事情,双向浪费。作为递交者,说明白现在是什么情况,问题是什么,自己要什么,原因是什么,最终效果怎样,有什么必须要或者必须规避的,时间节点是什么时候。作为接收者,如果对方说的不清楚,就自己主动问以上问题不要在不清不楚的时候做了事情,之后又被要求反复修改。包括但不限于情侣约会、工作交接、生活交流。一切交接都要做到“别猜”。02. 尽量给自己制造“无人时间”。比如清晨和深夜。或者在白天关闭一切打扰源(手机、信息、同事、戴耳机)。白天如果真的工作很多不得不被打扰的话,那就尽量把需要专注的事情在早晚完成,白天摸鱼(前提是别被老板发现,或者找和工作相关的事情摸鱼)无人时间真的很重要,我现在的节奏基本就是早晚高效,白天不动脑,做阅读和运动这样。03. 珍惜宝贵的有状态时间,在时间内尽量把手头的事情做个雏形。一个人一天的有效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如果没有练习过的话可能只有三四个小时。所以尽量不要在这个时间内做“修改”的工作,而是尽量做“创作”的工作。因为创作需要的时间浓度比修改需要的时间浓度高得多。哪怕只是碎片的累积也可以,之后再一点点修改。而不是希望自己一次性就做到完美。我的好几个万赞回答一开始都是在吃早饭或者上厕所的时候看到问题,就随手写了一些想法,然后再在草稿箱里加以补充,之后根据评论区的反馈再做调整。事实证明效果很好。04. 找人帮忙时自己把话先捋一遍,给人回复前先重复一遍对方的问题。信息错位是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一件事,并且是双向浪费。经常有人找我留言求助,开头是“我有一个问题”,但是说了半天都看不到问题,而是在抱怨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发泄情绪,吐槽同事,或者就是问一些大而空的问题。以前我还会反复钻研半天,现在就集中回复一句话:有什么具体我能帮你的么?你可以问得具体一点么?我是很愿意解答网友提问的,因为这对我来说也是整理思路和寻找选题的过程。但是无效提问让人看了好几遍都抓不到重点,不仅浪费时间,还会消耗耐心和情绪。而等对方把自己的思路理清楚时,可能很多问题自己也就解决了。同样的,接到问题之后(不论是下属还是领导)都要复述一遍,保证信息没有错位。这是高效解决【表达错位问题】的最简单办法,双向节能。05. 对于工具书、科研书,不要用文学书的阅读方式去阅读。读书是个高效获取信息的路径,但是不要所有的书都逐字逐句去读,效率太低。工具书真正的用法是:我有问题——我去找书——我翻目录——我找到了——其他的爱看不看。科研书真正的用法是:我感兴趣——我看序言、别人的读书笔记、读后感——我带着已知信息快速翻阅,跳过具体的实验细节及废话思考。文学书的阅读方法是:闲下来逐字逐句阅读,感受文字本身的美感。不同的书是不同的功能,致用以学就好,不要拘泥于“一定要把书详细读完”的自我枷锁。06. 抗拒是耗能的,顺应是节能的。所以,睡不着的时候就去看书工作玩爱好,累了困了就睡觉或者放松地走一走,心情太差就去花钱寻求简单快乐。而不是硬睡,喝咖啡死扛,骗自己说心情无所谓。这些共同的原理是:别批评自己正常的生理反应,别强行要求大脑修改自己。顺应实际必要的生理需求,别自己折磨自己。这不会让你更高效,只会让你更搞笑。07. 高效的一大重点在于安排休息。高效不是一直保持高速运转,而是能够持续、有效地输出有价值的成长。其中持续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想要实现持续,第一,要有正向反馈,也就是做了有用看得到;第二,要有休息。也就是别让自己有时间段的停顿感,为之后安排好内心的安全感,保证不崩盘。真正的高效不是求紧,而是求稳。
08. 学会正确使用四象限法。所谓的“四象限法”就是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程度列为四个象限,分别是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不紧急。其中最重要的不是“紧急”,而是重要。紧急且重要的当然是优先级最高,但是完成后不要去做“紧急不重要”的事情,而是去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并且,尽量从紧急重要的事件中吸取经验,找到为什么自己会让重要的事情变得如此紧急,从而加以调整。因为只有完成了日常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才能减少紧急事情的发生呀。图片07写在最后总结一下:生活之所以会累赘低效,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喜欢简单粗暴不加思考。而我们的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信息在争夺眼球,这就导致我们每天都会被外界过分消耗(原本就不多的)脑力、注意力、耐力、情绪,从而无法专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通过【建立自动化,减少不必要的思考,减少情绪干扰,减少信息干扰,提高单点效率】这五个方面,就可以有效简化生活,提高效率。
我给出的7+5+7+5+8=32条建议,都是从我自己的生活出发的。希望读完这篇文章的你可以有自己的思考,想明白一些行为背后的动机,也能自己给自己的生活减负。最后奉上本期书单:
01.《洞见》——从科学的角度解读感觉及大脑是如何欺骗我们的,以及如何摆脱。(作者强烈推荐了冥想,但是因为我自己目前没持续体验过,所以没写在上面)02.《模型思维》——哈佛课程讲义。讲了如何利用模型进行思考,以及24种常用模型,非常好的一本书,B站有同步课程视频。我的笔记正在整理中,可以期待一下。03.《系统之美》——可以帮助你从系统的角度深度思考如何优化生活,而不仅仅是收藏一些碎片习惯。04.《非线性成长》——一本关于职业成长的思考总结书,可以帮助你极大程度理清职场的逻辑和成长路径。我的笔记心得已经在公众号整理分享了,搜索“职业”即可看到。05.《大脑帝国》——关于脑科学的一切在这里都能有所涉及,比如记忆、情绪、人格、智力等等,很有用。06.《大脑的故事》——还是脑科学书,比上一本轻松好读一点,读起来很快,二选一建议选上一本。07.《思考快与慢》——经典思维书,可读可不读,不读的话直接搜别人的笔记和解读来看就行了,里面很多科学实验的例子也不必一一读过去。希望我的内容能对你有微末帮助。今天也是爱人间的一天。比心。图片作者简介:李多余,一个坦诚的文字工作者,专注18到28岁个人成长。知乎成长领域优质答主,获赞及收藏100w+,柔软又硬核的行动派。用行动解决焦虑,用思考对抗迷茫。“我想陪你变好,希望你能陪我成长。”个人公众号:咸鱼人生自救指南(id:Liduoyu01)知乎 @李多余。图片来源自《我,到点下班!》、《小森林》。

网址:为什么你的生活总是一团糟?养成这些习惯,让你的生活瞬间简洁高效起来!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82787

相关内容

9条好习惯,让你的生活更高效!
这9条习惯让你生活更高效
这些日常习惯,可以让你的生活更加简洁高效!
7个高效习惯,让你的生活焕然一新!
哪些习惯让生活更简洁高效
哪些习惯让生活更简洁高效?(曾加)
5个习惯让你的生活更高效
让你活得舒服的20个好习惯,收藏起来
哪些习惯能让生活变得简洁高效?
屋子总是脏乱差?坚持随手收拾,让整洁的环境成为你的日常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