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发现:人生根本不需要意义

发布时间:2024-11-22 00:56

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现象意味着更多老年人需要长期护理服务,护理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人口老龄化#

“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

这个经久不衰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太多太多答案。

不论是哲学书中的经典总结,还是知乎上的高赞回答,都绕不过两种答案:要么有意义,要么没有意义。

问法本身,已经限制了关于人生活法的诸多可能。

前不久,在读人大科技哲学教授王小伟的书《日常的深处》时,他的观点倒让我眼前一亮。

他认为:“人生有什么意义以及什么是幸福的人生,或许压根就是一个错误的问法,就像问男生孕期有什么感受一样。”

在他看来,人生根本不需要意义。

那么,人想要充盈地活着,需要什么呢?

在《日常的深处》这本书中,作者以物品为主角,描述了“70后”“80后”“90后”共同走过的一段集体历史,从另一个侧面也探讨了,我们想要的幸福感和意义感究竟源于何处。

读完这本书,人到中年的我,被深深治愈了。

1 人生不需要意义,需要的是刻画。

“人生不必有什么意义。不能因为我们想问什么,人生就必须有什么。追问人生意义通常是一件非常自大的事,无非是要证明自己是配享生活的。”

深以为然。

追问人生意义,其实是“我执”的结果。

放下这个执念,去认真体会生活,一点点用双手去创造生活,人生才不会空虚乏味。

一个人如果活得踏实且充实,那么,他也就没有追问意义的必要了。

正如王小伟所说:“如果你不是特别自恋,就会承认人生不需要意义,人生可能需要刻画。”

人到中年,不必非给自己的人生追加意义,或是非要从中悟出个什么道理。

与其总结人生,不如试着刻画人生。

与其思考人生的意义,不如亲自编织有意义的人生。

2 幸福,是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中酝酿起来的。

“我们所感受到的幸福,通常是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中酝酿起来的。”

什么是无关紧要的细节呢?

就是那些看上去好像没什么用,做起来挺费工夫,效率极低,但对我们来说,却是充盈生命感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

比如,为了节省时间,你大可以使用电饭锅做饭,或是用手机点个外卖。你定能在半小时内吃上饭。

看上去效率很高,但对于一个人来说,却失去了充实生命的机会。

如果你能亲自逛逛菜市场,去看看各种水果蔬菜的样子,想到它们也曾奋力生长在这个地球上,这会给你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感受。

亲自买菜,做饭,洗碗,打扫,需要调动我们的所有感官,令我们产生层次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这些对于提升效率毫无用处的生活细节,却无时无刻不在充实着我们的生命。

正如技术哲学家阿尔伯特·伯格曼所说,生活需要细节,只有通过操劳和身体性的投入,才能不断产生意义,从而带来精神上的充实和满足。

凡事都效率至上,只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精神空虚。

效率至上,本质上是一种AI思维,一种机器的节奏。

用偏离人性的节奏去生活,只会令人感到痛苦和失望。

这或许,就是现代人时常感到“虚无感”“无意义感”的原因吧。

3 断舍离,并不会让你过上幸福的生活。

山下英子曾在《断舍离》一书中提出,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被外物所累。因此只要去除多余的物品,减少多余的负担,就能恢复内心的平静,收获幸福的人生。

不过,王小伟却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物质的断舍离,带来的不是内心的宁静,而是对整个生活的拒绝。

偌大的房子里,空空如也,只有几件单品,这样的房子适合修行,不适合生活。

真正的生活,是充满活力的,它就是需要瓶瓶罐罐,需要各种杂物来装点,这样的房子才有人味儿,这样的家才令人感到温馨。

之所以过度消费,造成无用的物品越积越多,其实是因为我们对物品不够重视,仅仅把它当成了一件商品。

当你真正重视它时,反而不会随意购买,更不舍得随意丢弃。

想要摆脱物品的困扰,并不是扔掉几件东西就能实现的,而是要恢复我们和物品之间的关系。

正如王小伟所说:“我们并不是简单地用一个东西去实现一个功能,我们是在与物‘交往’。”

物品对我们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商品,它其实是我们精神世界的梯子。

我们需要物来安抚内心,当我们长期使用一件物品时,就会对它产生感情,产生依恋。

人都是恋物的,物品满载着我们的过去,治愈着我们的当下,也储藏着我们的未来。

它承载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建构着我们的知觉和心灵。

“物”对于我们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4 路越走越辛苦,源于我们狭窄的生活态度。

王小伟在书中提到,成年人行走,如果不是从A点到B点走直线,就是来回绕圈,就像得了强迫症,非要有个目的地。

孩子们走路就不会如此。

他们从来不会像成人一样,从起点走到终点,也很少强迫性地绕圈。

他们走路随性极了,可能走十步退五步,也可能走五步退十步。

他们不会像成年人一样,试图控制自己走路的节奏,三步并作两步,是常有的事。

他们也从不提前做好规划,不断重复单调的路线。他们的眼睛左顾右盼,走起路来跌跌撞撞,撞上东西也是常有的事,但他们从不害怕。

最重要的是,比起关注终点或目的地,他们更关注路上遇到的一切。

一朵不起眼的野花,半截树枝,小碎石,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好奇。他们的心是完全开敞的。

反倒是我们成年人把走路变得复杂了,忘记了行走本身并不是工具,而仅仅只是行走,仅仅只是一种生活。

人生也是如此。

我们之所以感到人生之路越走越辛苦,恐怕也是源于我们狭窄的生活态度吧。

人生,不必事事做好规划,也不是只有直线和绕圈两种行走方式。

像孩子一样,活得随性一些,简单一些,生活处处是惊喜。

5 写在最后

《日常的深处》这本书,以“物”出发,写的其实是生活。

科技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切,却唯独提供不了“生活”。

人类所追求的意义感和充实感,并不基于科技的进步,也不源于物质的丰盛,而是来自于日常的深处。

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才是我们幸福、喜悦的源泉。

网址:人到中年才发现:人生根本不需要意义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83027

相关内容

自我实现与人生意义
人到中年,才会领悟这6条职场哲学!
陶行知: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这届年轻人,在工作中艰难寻找意义
活到30岁,我才发现自己最大的人生困境是“不会玩”
人到中年经历多后才发现,很多家务都是自找的,生活中的冷知识
人到中年,拥有这三个仪式感,人生不孤单
我们总说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意义”到底是什么?
生活中的意义
张汝伦: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生的基本需要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