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 AR6报告关于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解读

发布时间:2024-11-22 06:42

关注气候变化,采取适应性措施,提升生活质量。 #生活乐趣# #生活质量# #绿色生活方式# #可持续生活方式#

引言

根据各地区长期观测变化,估计当全球平均温升达2~3℃时,有20%~30%的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1]。气候变化不仅会增加生态系统风险,而且会对人居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威胁人类的生命与健康[2]。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会削弱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可以通过提高适应能力来有效降低脆弱性,促进可持续发展[2]。适应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关键风险的主要行动,具体是指个人、地方、区域和国家各级采取行动,以减少当今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并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其他变化带来的影响做准备[2-3]。2014年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发布,当时全球已经制定了许多适应计划和策略来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但与适应程度相关的证据有限,文献中涉及的适应措施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评估较少[4]。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二工作组(WGII)报告阐述了AR5以来在气候变化适应方面取得的进展。决策者摘要(SPM)更是集中展示了当前适应现状及其积极作用(benefit)、未来适应措施(adaptation option)及其可行性(feasibility)、适应的局限性(adaptation limit)、不良适应(maladaptation)及如何避免等内容,对23个适应措施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估,举例说明了适应的柔性上限(soft limit)和刚性上限(hard limit),并提供了多个不良适应的证据。文中对SPM.C部分关于适应措施的内容进行了展开解读,并融入了AR6 WGII报告的第16、17和18章等的相关内容,以期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此次报告关于气候变化适应方面的核心内容。

1 当前适应现状及其积极作用

当前气候变化的适应主要是通过调整现有系统来降低气候变化风险和脆弱性。多种适应措施已存在,并服务于管理预估的气候变化影响。这些适应措施可以降低人类和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风险,带来协同效益[4]。AR6评估了8类代表性关键风险,针对每类风险分别选择了3种常见的适应措施来进行评估[5](表1)。结果显示,沿海社会生态系统风险的3种适应措施均是针对数量相对较少的特定暴露或脆弱人群(<10亿),生活水平与公平风险的3种适应措施均是针对数量相对较多的较大规模暴露或脆弱人群(10亿~50亿),关键基础设施、网络与服务风险的3种适应措施和人群健康风险的3种适应措施针对的是超大规模的暴露或脆弱人群(>50亿)。

表1  24种代表性适应措施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积极作用

Table 1  24 representative adaptation options and their benefits to humans and ecosystems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适应措施可以起到许多积极作用。例如,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措施中,绿树可以起到遮荫作用,当水分通过蒸发蒸腾作用流失到大气中时,植被可以产生冷却效应;可持续森林管理可以降低森林遭受病虫害和野火的风险;重新自然化河流可以为新的生态系统提供防洪和便利设施方面的效益。适应措施还可以带来多种协同效益,例如提高农业生产力、改革创新、健康和福祉、粮食安全、生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降低风险和损害[4]。此外,将适应措施及其促成条件与减缓相结合也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

适应措施的落实取决于治理和决策过程的能力和有效性。自AR5以来,个人、地方、区域和国家各级的适应行动基本上都在增加,所有地区和部门都在适应规划和实施方面取得了进展,产生了多重效益。在资金方面,个人用于适应行动的财政支出有了大幅提高[4]。随着公众和决策者对气候变化影响及风险意识的不断提高,至少有170个国家在其气候政策中纳入了适应措施,许多城市正在将气候变化纳入到城市规划中。相比于AR5,AR6出现了更多的有关跨部门、地理位置和空间尺度适应的评估证据。但是,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存在适应进度不同的现象。同时,目前的适应行动多为增量适应(incremental adaptation,指适应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相关系统或过程的根本属性和完整性),而转型适应(transformational adaptation,指适应行动改变了相关社会生态系统的根本属性以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较少。许多适应措施由于优先考虑降低近期气候风险,而错过了转型适应的机会。目前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当前适应的水平与降低气候风险所需的水平之间仍然存在差距。AR6中指出,要想消除这种差距,需要从增量适应过渡到转型适应,辅以雄心勃勃的减缓行动,选择具有气候恢复力的发展路径[6]。但是,从增量适应到转型适应的转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原因是高收入国家由于经济利益以及机构、文化和监管等方面的惯性而抵制转型,而低收入国家因无法获得足够资金和技术等支持难以实现转型。这些挑战可能会拖延未来近期的应对气候变化进程。

2 未来适应措施及其可行性

2.1 未来的适应措施内容

与水相关的风险方面的适应在所有适应措施中占据主要地位,它们可以带来经济、制度或生态方面的效益,并减少脆弱性。例如,洪水预警系统等非结构性措施与堤坝等结构性措施相结合,可以减少生命损失;提高自然保水性和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Ecosystem-based Adaptations,EbA)、土地利用变化和有计划的搬迁可以进一步降低因气候变暖而发生的洪水风险;较好的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制度与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相结合,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降低气候变化风险;一系列的EbA行动可以减少洪水、干旱、火灾和高温等气候风险[4]。

城乡系统的适应,主要表现为通过多种渠道提供城乡基础服务。城乡居住区和基础设施的设计与规划对于恢复力发展和人类福祉都至关重要。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适应,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使生计多样化,特别是对于低收入和边缘化的人群。包容性、综合性和长期性规划取决于有效的监管和监测系统,可以促进城乡系统转型。城市系统存在越来越多可行的适应方案,但其有效性取决于自然的和社会基础设施的协调响应。目前的金融投资主要针对硬件工程项目,而对脆弱的城市居民非正式居住区的投资却很少。将EbA用于城市区域的案例越来越多,将其与基于工程的解决方案结合起来可以降低适应成本,具有防洪、管理水资源、预防滑坡和保护海岸带等潜在功能。

能源领域的适应,主要表现为具有恢复力的电力系统和能源的可靠性。适应措施包括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和需求侧管理等,例如,分布式发电、能源生产结构多样化、提高能源效率。气候响应型能源市场的建立、能源资产设计标准的改进、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输电系统的增强和应对能源供应短缺能力的提高在中远期具有很高的可行性,与气候变化的减缓产生协同效益。

除了上述三大领域的适应之外,还有许多跨领域的适应措施。例如,极端高温的有效适应措施包含早期预警和响应系统的高温健康行动计划;水传播和食源性疾病的有效适应措施包括改善饮用水的获取,减少水资源和卫生系统对洪水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暴露,以及改进早期预警系统等;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减少心理健康风险的有效适应措施包括增加资金和心理健康服务获取的机会,以及监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其的影响;由于跨领域适应措施已将健康和福祉纳入到了粮食安全、生计多样化、保险、基础设施、水资源和卫生系统等的适应中,经过多个层面的合作与协调,健康和福祉的适应也将从中受益;移民和冲突的适应措施建立在现有机制的基础上,确保人群在区域之间安全有序流动是最大程度地减少与气候相关的难民和被动移民的负面影响的关键;在容易发生冲突的地区,通过在引起冲突的驱动因素和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因素上采取措施的适应措施来建设和平。

在众多适应措施中,EbA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措施,受到科学界和决策者的广泛关注。EbA是利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作为整体适应策略的一部分,以帮助人们适应气候变化,其目的是在保持和提高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恢复力的基础上,降低其在面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时的脆弱性[7]。EbA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EbA可以增强生态系统恢复力和管理不可控变化。在面积较大的原始区域,物种、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过程的恢复能力较强,因此,可以采用EbA策略来增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2) EbA可用于洪水管理和蓄洪。EbA可通过蓄洪来减小水流量,减轻风暴潮的影响,提高洪水风险管理,为生物多样性、生活质量和生计带来巨大的协同效益。(3) EbA可应用于城市区域。城市的EbA措施主要为自然植被、道路绿化、绿墙和屋顶绿化等。自然植被具有排水和蓄洪作用,可以防止极端降水事件造成的洪涝灾害。(4) EbA可以应用于农业和渔业等。由于农业和渔业等需要保持长期的生产力和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如虫害的控制、土壤健康的维护和对极端温度的缓冲等,其效益会根据社会经济水平和生态系统质量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而EbA是一种可以兼顾粮食安全、营养和生计的适应措施。

2.2 适应措施的可行性评估

AR6的重要进展是对适应措施的可行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估,给出了一系列可行的适应措施,并指出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会因部门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可行性是指实施减缓或适应措施的潜力,有效性是指预期的或观测到的适应措施能够降低气候相关风险的程度。针对8类代表性关键风险以及其他交叉风险,从6个维度进行了评估,给出了近期关键的23个适应措施在1.5℃温升下的多维度可行性及综合可行性评估结果(图1)。结果显示,技术、经济、社会、环境和地球物理这5个维度的适应可行性主要处在中高水平,而制度维度的适应可行性主要处在中低水平。综合可行性评估中,基于森林的适应、具有恢复力的电力系统和能源可靠性这3个适应措施具有高信度的高可行性,计划搬迁与安置具有低信度的低可行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计划搬迁与安置花费巨大等原因,其在任何一个维度的可行性都较低,一般作为最后的适应措施。

图1

图1  适应措施的可行性评估结果

注:本图改绘自AR6 WGII报告图SPM.4。

Fig. 1  Assessment of feasibility of adaptation options


总的来说,存在可以降低气候风险的可行且有效的适应措施,其有效性在具体环境、部门和区域都有体现。由于适应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会随着气候变暖的增加而降低,因此,需要对多个适应措施进行资金投入才能降低未来气候变化的风险。跨领域一体化解决方案可以提高多部门适应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针对不同的气候风险和部门,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以便改善社会不平等。

3 适应的局限性

观测到的适应响应已经缓冲了一些影响,但还不够充分。总体而言,适应的局限性可以分为柔性上限(或称为暂时限制)和刚性上限(或称为适应极限)。柔性上限是指资金短缺、制度束缚等有望被克服的约束,一旦这些约束被解除,适应措施就会变得可用;刚性上限则指那些不太可能被克服的约束,如全球升温对适应造成的限制。人类适应的柔性上限已经出现,但可以通过克服一系列的约束(主要包括资金、治理、制度和政策)来解决。有些适应措施只存在柔性上限,有的既存在柔性上限又存在刚性上限。生态系统中已经出现了适应的刚性上限。

以EbA适应措施为例,其实施需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合适的地区,并进行包容性治理,否则就会遇到柔性上限。生物只有在气候、水文、土壤和海洋地貌等合适的条件下生存,才能为人们带来预期的效益,并且还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未来可能的变化。新建的生态系统必须得到适当的管理,并与其他人类管理相结合,充分利用交叉学科信息、本土知识以及有实践验证过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到较好的适应。由于EbA本身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它不能成为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替代方案。低排放情景下,可以实施可行、有效并且风险较小的EbA;但是,在较高的变暖背景下,随着生物极限和适应限制的达到,EbA的有效性下降,这种措施将会逐渐受到威胁,这时候就会出现刚性上限。

当升温超过2℃,甚至仅超过1.5℃时,更多部门和区域将会出现适应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于适应策略的预算支出和财政允许支出之间的差距仍在拉大;(2)目前的财政资金流向存在全球分布不均衡的问题,限制了适应措施的落实;(3)适应策略的机遇和制约在根本上是由控制全球变暖的减排决定的;(4)不平等和贫困引起的脆弱性导致出现显著的适应限制,妇女、青少年、老人、少数民族、土著居民和特殊地区各级难民等大部分弱势群体会遭到更多的暴露和影响;(5)极端事件频发,缩短了适应时间,妨碍了人们识别、开发并采取解决措施的能力。

随着全球变暖幅度的增加,损失和损害也将增加,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适应措施也将受到限制。因此,在制定适应措施的相关政策时应当考虑到适应的局限性,想办法克服柔性上限,减少刚性上限的发生。

4 不良适应及如何避免

成功的适应一般是指,在降低气候风险方面是有效的、可行的,且在涉及的不同对象、效果等多方面达成平衡。相反,不良适应是指可能造成气候风险增加等负面结果的适应行动,主要体现在目前或将来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或转移的气候变化脆弱性、更多的不平等、降低的人类福祉等。自AR5以来,多个部门和区域的不良适应证据越来越多。例如,海堤在短期内可以有效降低人和财产受到的影响,但在长期也可以造成锁定并增加气候风险;自然防火生态系统虽然可以起到抑制火灾的作用,但缩小了自然过程的空间,降低了其对气候变化的抵御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气候变化的不良适应将会锁定脆弱性、暴露度和风险,这使改变这种局面变得困难大且代价高,进而加剧当前的不平等,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增加了适应的需求,缩小了解决的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短期的、碎片化的、单一部门的、非包容性的治理忽视了负面影响,很多系统出现了不良适应,这使气候变化影响变得越来越严重;(2)土著居民、少数民族以及诸如低收入家庭和非正式定居点的居民等弱势群体受到不良适应的影响尤为严重,他们的食物和生活物资往往因此被剥夺,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公平性;(3)海平面上升规模和幅度的不断加速,已对适应造成了异常严峻的挑战。

通过规划和实施灵活的、多行业的、包容性的、面向长期的适应行动,可避免不良适应,这些行动可以给多部门和多系统带来效益。为了实现成功的适应,需要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1)实施中意识到并考虑公平公正方面的问题;(2)适应的规划和实施确保是包容性的,能够考虑多方面的因素;(3)适应的结果不可以激增不平等问题,而要促进适应效应的公平分配;(4)建立灵活和强健的制度。

5 结论与展望

AR6对气候变化适应的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个人、地方、区域和国家各级的适应行动基本上在增加,这对降低人类和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风险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适应也存在局限性和不良适应,在做决策时需考虑不良适应的风险。此外,适应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会随着气候变暖的增加而降低,需要采用多种措施来降低未来气候变化风险,涉及多个领域以及跨部门的适应。计划搬迁与安置一般作为最后的适应措施。

气候变化已在多个领域对中国产生影响,有些负面影响是不可逆的,因此,采取有效的适应措施来阻止损失进一步扩大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一直强调适应和减缓并重,2013年我国首次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8],明确了截至2020年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区域格局和保障措施。近年来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例如,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政策来支持能源系统、环境和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建立社会医疗保险、住房补贴、天气指数保险、灾后重建、搬迁规划、生计转移等策略来提高城市社区的适应能力;陕西西咸新区通过创新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提高了城市恢复力,破解了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城市发展困境。但无论是影响和风险的分析评估还是对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视程度和行动力度,仍亟待提升。新的、面向中长期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9]已经发布,通过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提升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等措施,将进一步强化我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举措,提高气候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AR6的科学评估方法和结论可为中国今后适应行动的规划和落实提供指导,首当其冲的就是解决气候变化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所带来的适应问题。充分发挥适应的积极作用,想办法解除适应措施的柔性上限。适应措施还需注意因地制宜、一事一策,面向长期目标进行规划,避免同质化、一刀切、无序规划的措施,形成无效甚至不良适应,造成适应资金浪费。同时也要认识到多方参与和部门协作的重要性,促进各行业和各区域的增量适应尽快向转型适应转变。

参考文献

[1]

Fischlin A, Midgley G F, Price J T, et al. Ecosystems, their properties, goods, and services [M]//IPCC. Climate change 2007: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11-272

[本文引用: 1]

[2]

丁永建, 罗勇, 宋连春, 等.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领域和行业影响、脆弱性与适应[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1.

[本文引用: 3]

Ding Y J, Luo Y, Song L C, et al. China’s climat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volution:domain and industry impacts, 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21 (in Chinese)

[本文引用: 3]

[3]

Wuebbles D J, Easterling D R, Hayhoe K, et al.

Climate science special report: a sustained assessment activity of the U.S.

[J]. Global Change Research Program, 2017: 35-72

[本文引用: 1]

[4]

IPCC. Climate change 2022: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M/OL]. 2022 [2022-02-27]. https://report.ipcc.ch/ar6wg2/pdf/IPCC_AR6_WGII_SummaryForPolicymakers.pdf

URL     [本文引用: 5]

[7]

Vignola R, Locatelli B, Martinez C, et al.

Ecosystem-base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what role for policy-makers, society and scientists?

[J].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2009, 14 (8): 691

DOI:10.1007/s11027-009-9193-6    URL     [本文引用: 1]

[8]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等.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R]. 北京, 2013.

[本文引用: 1]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Ministry of Financ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et al.

National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strategy

[R]. Beijing, 2013 (in Chinese)

[本文引用: 1]

[9]

生态环境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科学技术部, 等.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R]. 北京, 2022.

[本文引用: 1]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 al.

National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strategy 2035

[R]. Beijing, 2022 (in Chinese)

[本文引用: 1]

网址:IPCC AR6报告关于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解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187239

相关内容

【IUCN报告系列】基于生态系统气候变化适应的治理
适应气候变化有多种方式,包括制度措施、技术措施、()等,如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设施、建立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气候灾害风险的管理等
福建省适应气候变化方案(2)
关于印发《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的通知
气候变化与农户适应性行为决策
气候变化适应.pdf
应对气候变化的十种解决方案
《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公布
气候变化适应和减轻灾害风险的策略
[适应气候变化:健康生活小贴士].pdf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