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空间变多彩 城市生活更美好 深圳创新利用桥下空间优化公共服务

发布时间:2024-11-25 10:58

智慧城市利用科技优化公共服务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科技生活变迁# #科技创新趋势#

“藏在桥下的时空隧道”“电影感绿道”“桥下骑行太chill了”……位于沿江高速桥下的西湾-前海湾慢行公共空间自今年初贯通以来,已然成为深圳的网红打卡地,在社交媒体上收获大批市民群众点赞。

这是深圳创新利用桥下空间、赋能城市美好生活的一个典型案例。

“以往,桥下空间是被遗忘的城市灰色空间,很少受到关注和加以利用。” 长期从事城市规划研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数字经济与全球战略研究所所长助理李梦捷表示,高架桥在提高城市交通便利度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桥下空间,而像深圳这样高密度的城市,如何让存量桥下空间转变为可供公共服务提质优化的增量空间,日渐引起关注。

近几年,国内多个大城市陆续出台关于桥下空间利用、设计、管理的办法。深圳于2021年印发实施《深圳市城市桥梁桥下空间利用和管理办法》,对城市桥梁桥下空间的利用行为进行规范,进一步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

记者发现,除了公交停车站场、绿化带等常见的桥下空间利用方式,近年来深圳还探索盘活闲置空间,改造为绿道、公园,打造小微运动空间、儿童乐园,试点建设宜停车项目等,涌现出不少桥下空间活化利用的优秀案例。

“西湾-前海湾慢行公共空间通过绿道串联起平峦山-西湾、前海两大公园群,十分契合深圳正在推进实施的‘山海连城’计划。”李梦捷对这一项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不仅修复了城市生态与社区的联系,还为前海片区提供了服务居民、人才的优质公共空间。

资料显示,西湾-前海湾慢行公共空间项目全长6千米,是深圳“山海连城”滨海蓝带的重要线性节点。项目利用柱廊空间,设置漫步道、跑步道和骑行道,实现滨海畅行;根据空间特色和周边资源条件,置入滨海集市、科普休闲、年轻活力、全龄友好、生态观测等五大主题的人群集聚活动景观节点。此外,蓝色步道、绿色植物、高饱和度暖色系图案装饰等鲜亮色彩也改变了桥墩混凝土水泥本色的灰暗观感。

西湾-前海湾慢行公共空间。通讯员 周振 张扬 张啸风 摄

长距离的桥下空间改造为线性公园、绿道,小型桥下空间也可以“变身”为孩子们的乐园。在龙华红山地铁站的高架下,有一个蜘蛛侠主题的儿童乐园,巨型蜘蛛侠滑梯、秋千、攀爬网等设施,让这里变成了周边居民的“遛娃圣地”;类似的,在前海桂湾公园的桂湾河桥下也设置了滑梯、矮坡道、爬网等儿童游乐设施。

此外,为缓解停车难问题,今年3月,深圳首个利用桥下空间建设的宜停车试点项目——丹平快速高架桥(南湾段)桥下空间宜停车项目开放使用,为南湾市民新提供约130个停车位,进一步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体育休闲、便民服务等桥下空间功能类型,弥补了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的紧缺,在提升城市局部环境品质的同时,也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未来应如何继续优化利用桥下空间?

李梦捷建议,在结合场地条件、充分考虑周边群众诉求的基础上,要注重桥下线性空间与周边区域功能业态的紧密结合,衔接片区空间规划,将桥下线性空间作为轴带,联系周边商业楼宇、产业园区等,“这样既能提高桥下空间利用度,也为园区导入人流,还丰富了片区的公共服务配套资源。”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

网址:“灰色”空间变多彩 城市生活更美好 深圳创新利用桥下空间优化公共服务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56964

相关内容

“灰色”空间变多彩,城市生活更美好!深圳创新利用桥下空间优化公共服务
桥下空间瞧见城市活力
北京市居住区旁高架桥桥下空间利用优化研究
多样艺术空间 丰富文化生活(艺术为城市添彩)
深圳:智慧交管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绿色公共空间与城市绿化
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优化
城市“微改造”如何塑造多彩生活空间
城市“三生空间”优化与统筹发展
市城管局不断深化公共卫生间便民服务属性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