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与实践的哲学

发布时间:2024-11-25 15:34

《快乐哲学与日常生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简单快乐的生活哲学# #快乐哲学书籍#

日常生活实践

2.居住与烹饪

以下内容摘自《日常生活实践2》结语。由米歇尔·德·塞托和吕斯·贾尔编写。

个体的实践科学

考虑我们实践中的文化时,除了文化正式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领域最受人看重的一面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在组成和支撑实践文化的各要素中,有三点非常重要:口头表述,活动过程以及日常生活。这三点随着某种陌生场景的出现也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所谓陌生的场景也就是大众文化,它目睹了口头表达传统研究、实践创造性、日常生活活动的增多。我们必须更进一步才能打破这道虚构的障碍,认识到我们的文化需要讨论,尽管我们原来并不知道。虽然社会科学用“大众文化”这个术语来分析城市的和现代的文化中的基本功能,但这些功能在现代的学院式演讲中经常被认为不合法,或者经常被忽略。正如被中产阶级压抑的性体现在弗洛伊德的病人们梦中一样,人类适应社会的功能尽管被文字记录、生产和特殊技能固执地加以否定,还是在“大众文化”的面具下回归到了我们的社会和文化空间中,实际上,它们从未离开过。

在逐渐获得独立的同时,文化工业和文化技术从这三点中脱离了出来,成了这三者征服的对象。口头文化成了文字表述想加以教育或告知信息的目标。实践者变成了被认为是消极的消费者。日常生活构建在一块广大的领域上,而该领域已被传媒工具占领。然而,我们认为已经消失的因素仍然在继续决定着社会交流,继续组织“接收”文化信息的方式,也就是说将这些信息根据我们的习俗进行了改变。

口头表述

口头表述要求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它的权利,这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开始更清晰地了解到,口头表述在各种关系中都起着基本的作用。孩子有讲话的欲望,因为他周围充斥着声音,有人叫他的名字,有人对他说话。声音考古学使各种关系的阐释成为可能并有所规范,人们首先认识的是家庭中极其亲密的人的声音。①各种声音和意义、说话者的多种腔调都相互协调、相互共鸣,又相互阻碍、相互交叉、相互对应。孩子稍微长大后,他接收到的口头表达传统将决定他的阅读能力。只有这样获得的文化记忆才能慢慢丰富孩子对意义的提问方法,对文章的解读可以使孩子预料意义的方式更细腻,更准确。孩子通过预料和想象学会了阅读,而预料和想象的来源和密码都是他在口头表述中已经拥有的信息。②没什么人说话的被忽略的孩子语言贫乏,会因为文章意义的繁复而不知所措:在一大堆需要认识、阐释、协调的符号前面,他晕头晕脑,糊里糊涂。

口头表述同样也是公共的基本空间。在一个社会中,不可能存在不用口头表述的交流,即使社会已经为文字留出了很大一片空间来记录传统或保持知识的传播。社会交流要求动作和身体相互配合、声音和语调协调一致来表达冲动和情感,整个补充层次的表达方法对于阐释超过简单陈述的信息都是必需的——简单陈述是指:祝词和致敬仪式,固定表达法,通过声调变化来加强差别,以及脸部表情的变化。说话者必须通过声音的种子才能突出自我,显示个性,这种联系方法是内部的、基础的,存在于声音、意义和身体之间。

电视交流的实践方式让对话空间发生了重组,电话战胜了电报,减少了信件的私人空间,让类似个体声音的声音走上了前台,其强度增加了一倍。这种交流方式和广播一样,强调了个人的特色(音色、言辞、声调、发音),使我们学会了将一个声音从别的声音中区别出来,因为感官方面的注意力(听觉)都集中在了从声音所寄的身体形象中分离出来的声音上(声音也和听觉、触觉分离开来了)。这样,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可爱的声音的活动存储器,就像那些疯狂迷恋歌剧的人,女歌唱家刚唱出一些音符,他们就能知道是谁在唱。声音也和电视有关,其实,人们听电视的时候要比看电视的时候更多:白天大部分时间开着的电视发出源源不断的声音,吸引着人们。因此,口头表述仍然在我们的文字数字社会中占据着首要地位,对于传媒工具和电子资源来说,口头表述所起的服务作用超过抵制作用。听觉在这些方面也起着推进作用,大家习惯了听各种录下来的声音,这些声音的多样性扩大了公共的感知能力,使我们能够明白其他声音的录音、各种器具的音色及音调。另外,声音还神秘地加强了生理魅力,也使得多种文化更加协调。③正是基于此,才有了“自由广播电台”的飞速发展,才将我们从以前的固定模式中解放出来,并引出了新的“声音风景”。

口头表述到处都存在,因为对话随时随地都能发生,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大街上,无论是在公司里工作还是在实验室做研究,对话无处不在。④交流到处渗透.并且总是具有决定性,即使某种活动的最后结果抹杀了所有与口头表述的关系,交流也是实际存在的。尽管对话在任何地方都是自然和必需的,但它在理论中的地位非常低下。我们怎么能相信如此平常的实践活动中包含了智慧和复杂巧妙呢?然而,人类的认知过程表明了这一点,新的信息只有在其新的获得者成功地将之以自己的方式写成文字,在对话中为自己所用,转化为自己习惯的语言,使之与自己以前的知识协调之后,才会被接收和掌握。⑤如果没有经过这个阶段,新的信息仍会脆弱不堪,任何时候都可能被遗忘,被歪曲,会发生矛盾。要获得新信息,还要看新信息介入时交谈发生的情境:每个说话者都有某种社会地位,他所说的话被听到和被理解的程度与其社会地位有关。⑥学业的失败,成年人在“终身培训”方面遇到的困难,都和不了解交谈情境有关系,都在于错误认识了陈述行为之外陈述的表面意义。

说话者的身份、情境、背景、交流话语的“具体声音”都优于说话这种行为,优于任何和词句不相关的东西。对话中偷溜进了“语言游戏”的各种发明,也就是用半吐半露的话来突出冲突和趣味:拐弯抹角、语义偏移、故意误会、声音效果、假造词语、歪曲词语,参照吉尔达•布尔代(Gildas Bourdet)的表达方式,⑦让对话越变越长且离题万里。这种对话中的间离效果和微妙细节充满幽默感,普通人就是用它来驱散生活中的不如意,嘲笑白天的口号。如果一座城市中存在一些说话地点,那么人们在这座城市还是可以呼吸,能继续生存。这些说话地点的正式功能已经不怎么重要了——角落里的咖啡馆、市场中的广场、邮局前排的等待队伍、报亭、放学时的学校门口都是说话地点。

活动过程

文化体现在活动过程中,而不是体现在对产品的占有中。在艺术中,要看懂一幅画,就得了解使画产生的动作,比如画油画时的“下笔”、“刮铲”、“调色”。家庭女厨娘的艺术也是一种创作,从在限制范围内选择可利用的配料,到烹饪中进行各种动作,调配原料的比率,挑选器皿,采用的烧煮方式,无不凝结着厨娘的智慧。同样,交流也是一种烹饪,动作和言辞的烹饪,其中充满着想法和信息,自有其一套方法,自有机巧之处,也自有辅助工具,邻近关系同样发生影响,也会有所扭曲、遭遇失败。如果认为从今以后电子信息产品将会取代使用者的活动,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类似于磁带录像机的高保真系统,这些机器得到了广泛传播,使人们有了更多的方法,也让人们更热衷于发明,引诱着孩子们欣喜若狂地去观察按钮、键盘、遥控系统、“捕捉声音”的精湛高超技术,同时也让其他高保真系统的爱好者欢欣鼓舞。人们可以录下广播的片断,重新组装,由此成了自己的小“文化工业”的生产者,私人声音影像档案图书馆的制作者和管理人。这些资产慢慢开始在亲朋好友中相互交换。因此,在亲友圈子中,一种新的共同生活方式开始形成,人们的感知和判断评论更加敏锐。某个图像看了20次,某段旋律反复倾听,某个片断一再回放,电视观众和听众们因此能深入剖析,最后找出了其中的奥秘。

文化本身并不是信息,而是根据目标和社会关系制定的一系列活动的处理方式。这些活动展现的第一个面貌是审美:日常生活实践在已有秩序中打开了一个自己的空间,比如,诗意的动作就使得公共语言习惯在使用时发生了改变,屈从了人们的意愿。第二种面貌是论战:日常生活实践与力量关系息息相关,而力量关系在社会领域和知识领域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人们使信息适应自己,将它们整理归类,重新组织成自己喜欢的形式,都是为了从知识中获得权力,并通过这种方法掌握力量做成一切、组织一切。人们就是这样通过勉强可见、勉强能叫出名字的行为在社会系统的对抗中开辟了自己的道路。最后一种面貌还要归于审美:日常生活实践耐心且固执地和游戏隔开一定的空间,和自由保持一定的间隔,并一直保持对强权的对抗(某种模式、系统或秩序的强权):能够做某件事,也就是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护自身的独立。

洛林钢铁之心(Lorraine Cœur d'Acier,简写LCA,隆维Longwy)这个昙花一现的“自由广播电台”(1979年3月170—1981年1月20日)很有教育意义。它位于一个正在衰退的工业地区,采取了直接参与的形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来到录音室或打电话参与到广播中去。因此,在公共言论中很少被提及的工人阶级也积极适应了无线电通讯工具。这类经验既具有揭示性,又有刺激作用:有人惊奇地发现厂里的同事在秘密写诗,也有人自己承认星期天会画画油画。洛林钢铁之心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地的对象和日常话语中,提出了“倾听您的心声”的口号,它使得当地对象和日常话语有了自己的尊严和地位,对它们进行规划,就像对其他的对象和话语一样。⑧有个被这种经验搞晕的钢铁工人说了这样一段漂亮的话:“在那儿,在广播周围,说话是可能的,一切都可以说,人也有说话的欲望。让自己的话语进入千家万户有了实现的可能,一段时间之后,听众也能成为演员,重新开始讲话。(……)这是生活的反映,生活就是一团混乱,自由也是一团混乱。”他还下了一个奇妙的结论:“现在,我对自己内心有了热情,很想用‘我’来写些东西,不再有任何人会阻拦我写任何主题。我想这么做。”⑨有时,想要将动作转化为实践者的活动过程,想要展现自己的激情,只需某种当地经验就够了。

日常生活

从五十多年前起,日常生活就在文学(穆齐尔、贡布洛维奇、贝克特)和哲学(维特根斯坦、奥斯汀)领域有所反映,这些反映使得人类学和心理分析学的工作量加倍,也因为把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东西提高了而显得突出。日常文化和大众文化并不相等,它们属于不同的问题体系。大众文化产生于大众,为了自身的传播简化了原先预定的模式。日常文化则和“消费”相关,人们在消费中根据一些特殊规则处理产品词汇,这些规则通常是实践者为了自身利益制定的,是他们的杰作。大众文化倾向于统一化,统一化是生产的法则,被大规模地传播,即使大众文化将这种基本倾向隐藏在了用来巩固“各种新产品”假象的多种表面现象之下。日常文化则一再以自己为表面对象,掩饰住了该文化中多种基础的情境、特性和背景。日常生活习惯这个巨大的宝藏中有着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区别,使各种现象都富含了多种意义。

我们不太了解日常生活实践中进行的活动类型,它们的过程和组成内容,因为我们用来分析、模式化、公式化的工具是为了其他的对象和目标而设定的。我们所做的分析工作的本质在于一种巧妙的组合规则,即活动类型、过程的组合规则,正是它使活动条件浮出了水面并开始起作用,此刻,在这儿,活动条件指的是和情境、形势、特殊实施者相关的个体行为。在此意义上,日常文化首先是一种个体的实践科学,它从背后对我们的思维习惯造成了冲击,而在我们的思维习惯中,科学的合理性就在于大家的普遍认为,就是从形势和偶然事件中得到的抽象概念。这样,日常文化就以其谦逊而固执的方式进入了我们的科学程序和认识体系当中,因为它不停地把知识和个人联系在一起,让一个又一个人进入某种特定的具体情境,根据规则挑选出了这个人自身的思考工具和习惯技巧。

我们的知识体系过于粗陋,分析方法也不够精细,以至于我们不能让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发明增多。我们为此感到遗憾。日常生活中还有昙花一现的“无名英雄”发明的无数玩意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城里走路的人、居住区里的居民、爱好读书者、梦想家、厨房里卑微的人,正是他们让我们惊叹不已。

注释

① Jacques Mehler et al.,《La reconnaissance de la voix maternelle par le nourrisson》,in La Recherche, n°70, septembre 1976, p.786-788 ; Jacques Mehler,《La perception du langage chez le nourrisson》,同上,n°88, avril 1978, p.324-330. Et Bénédicte de Boysson-Bardies, 《Les bébés babillent-ils dans leur langue maternelle ?》,同上,n°129, janvier 1982, p.102-104。

② Michel de Certeau, L’Invention du quotidien, I. Arts de faire, nouv. éd., Paris, Gallimard, Folio essais, 1990, p.244.

③ 参考 Traverses, n°20 intitulé 《La voix, l’ écoute》, novembre 1980。还可参考FNAC 的新闻节目(巴黎),janvier 1982, sur《La voix, instrument du XXe siecle》。

④ 参考 Communications, n°30 intitulé 《La conversation》,1979。关于非正式的交流在实验室中所起的作用,可参照Andre Lwoff et Agnès Ullmann (éds.), Un hommage à Jacques Monod. Les origines de La biologie moléculaire, Paris et Montréal, Etudes vivantes, 1980。

⑤ 比如说 Aaron V. Cicourel, La Sociologie cognitive, Paris, PUF, 1979。

⑥ Pierre Bourdieu, Ce que parler veut dire. L’économic des échanges linguistiques, Paris, Fayard, 1982.

⑦ Mathilde La Bardonnie,《Les folies langagières》, in Le Monde, 17 février 1982 ;Colette Godard,《Un entretien avec Gildas Bourdet》,同上,1er décembre 1982。

⑧ David Charrasse, Lorraine Coeur d'Acier, Paris, Maspero, 1981.

⑨ 这是莫塞尔的说过的话,他当时45岁,从17岁起就一直是压延工,文中的引语是他在“我们所有人”这个广播节目中的发言,19 et 22 novembre 1982 (France-Culture, 12h-12h30, producteur Jean-Claude Bringuier)。关于上面提到的这位工会干部,可参照D. Charrasse, op. cit., p.181-185。

⑩ Michel de Certeau, op. cit., chap. Ⅰ-Ⅲ.

网址:日常生活与实践的哲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66166

相关内容

实践健康的生活哲学.pptx
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
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
日常生活实践·1
日常生活中的哲学智慧
哲学的“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实践 2.居住与烹饪
哲学问题的特质——日常生活的“三个问题”与哲学的“三个问题”比较
网络化的后果:日常生活与生产实践的变迁
日常生活实践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