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开始记录时间后,我才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
定期进行时间审计,了解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生活知识# #生活妙招# #日常生活窍门# #时间管理妙招#
这篇文章分享了我记录时间开销一周的过程和思考,包含记录工具、时间花销分析、上班族的时间贫困、手机戒断、时间管理等。
为什么开始记录时间开销
3月份重新开始记录时间开销,原因是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以及常常开小差。每天也没闲着,但十分重要的事情一拖再拖,进展缓慢。查看手机使用时长,平均每天四五个小时在屏幕上,这个数据再次刺激到我。 我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不能自欺欺人,假装在努力。 记录时间开销如同记账,先要看一天24小时都花费在哪里了,然后分析时间,对照自己的目标,合理调整时间安排。 我无意把自己培养成时间管理大师,每时每分都被填满,也不想因此产生更多的时间焦虑。
我记录时间开销的主要目的: 1. 真实了解时间都去哪儿了,大脑对时间的记忆并不牢靠。 2. 衡量重要的事情是否如自己设想投入了大量时间,不重要的事情是否比自己想象中花费了更多时间。 比如:学英语,我们总觉得自己学了十多年英语,英语怎么还这么烂。实际只要记录一周的时间开销,发现我们并没有投入多少时间在学习英语上面。更现实的是大部分人在大学考完四六级之后就再也没有主动学过英语了。因此投入时间是0.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刷手机。我们往往刷一下,半小时一小时就过去了,沉浸在手机里的时候,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很弱的。记录时间开销后,我大吃一惊,天哪,我一天有五六个小时在屏幕上,这些时间都可以打半份工了。 3. 记录时间帮助我们觉知当下。简单来说,开小差或者刷手机的时候,能马上把自己拉回到现实。 4. 增加我对自己完成某件事情所需时间的感知,知道哪些地方可以再优化,或者哪些事情比我想象中更费时间。这样做对我每天规划to dolist也有帮助,我知道了我一天的时间和精力没法完成太多件to do. 总结:了解自己做某件事情的动机很重要。记录时间开销不是为了时间管理而时间管理,重点是有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完成的目标。
如何记录
纸质VS电子记录
当我决定记录时间开销后,我选择了苏联的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创建的时间管理法。具体可以看他的传记《奇特的一生》。
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是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对个人时间进行定量管理而得名。这种方法建立在数学统计的基础之上,重点是对消耗时间的记录进行分析,使人们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时间利用状况,并养成管理自己时间的习惯。from 百度百科使用标签纸记录了十多天时间开销后,坚持记录对我来说没什么难度,难的是我过后没有做分析。我懒得把每件事情的时间按照分钟来统计,更不用说把时间开销誊到excel上做统计。传统的纸笔记录对我来说太低效了。
接着我想起营养师顾中一推荐过的时间管理软件-块时间app。它的核心理念和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一样,优势是记录更方便、有统计功能。块时间app可以把1小时最小细分到5分钟的时间块做记录,相对还是比较灵活的。
块时间app使用体验
下载块时间app后,需要设置自己日常事项,记录时间开销只要把事项滑到对应的时间块里面即可,非常方便。 在开始用app记录时间的前两天,我时不时会产生浪费时间的焦虑。主要体现在,填充时间块的时候发现自己刷了半小时手机、午睡又睡多了等等,好像只有每时每分被填满“正事”我才不会焦虑。我又把自己当作纯纯工具人了,产生了休息羞耻。 我一方面告诉自己,我是人,不是机器,不需要每分每秒都在学习or工作。当下浪费了时间已成过往,后面注意即可;另一方面,接下来的一周是个试验期,我需要真实的记录日常的生活时间开销,所以不必有负担。通过这两点基本解决了我记录时间产生的焦虑问题。
真实的一周时间账单
记录时间开销一周后(实际是6天),到了查看账单的时候。
排名前三的是:日常、刷手机、写作。
前两名不出我所料。英语才花费了3小时20分钟,比我想象中少很多。求职,也是没想到才花费了2小时30分钟再也没理由狡辩了。
生而为人的日常吃喝拉撒
从占比数据来看,日常的吃喝拉撒(88小时20分钟,占比60%,平均14.6小时/天)占据了每日的大部分时间。日常包含买菜做饭吃饭、洗漱个护、睡觉和其他家务等。
日常里面睡觉时长又占比68.7%,我6天总计睡了快61小时,平均10h/天。我真能睡啊。我时常安慰自己,能睡也是福气,总比失眠好。不过通过睡眠记录,我发现我其实并不需要这么多睡眠,比如午休二十分钟左右就能恢复精力,但我有时候午睡睡过头,不小心就睡了两三个小时。午睡太久又会导致晚上睡眠质量不好,长此以往恶性循环,睡得多不代表睡眠质量好。
除了睡眠用时外,其他就是洗漱做饭吃饭这些。人要维持躯体良好运转,不得不花费时间在吃喝拉撒上面。我也清楚地知道,一旦重新恢复上班族生活后,我就没这么多时间悠哉游哉地运动、做饭吃饭,睡眠时长会缩短,通勤时间增加。这也是我求职进度缓慢的原因之一吧,不想再次投入快节奏的生活中。
有时睡前回忆这一天,觉得没干什么一天就过去了。为什么中学时可以同时学6门课程,每天从早7点学到晚上十一二点呢(我当时确实也很缺觉)。细细想来,当时吃喝拉撒妈妈全包办了,我只有学习这一件事情,也没有什么课外书和手机。现在想想这种只要做好一件事的简单生活还是蛮奢侈的。目前每天的吃喝拉撒就要耗费一半的时间,即使没在上班,我也没觉得时间有多么空闲。如果再上八九个小时的班,加上通勤,基本不剩啥个人时间了。
现在非常理解一线城市双职工家庭有娃后,有一方全职在家的选择。如果小家庭没有老人的帮忙,也没有财力外包育儿,社会支持也不够,那势必有人要在家从事再生产的工作(家务和育儿等)。这些工作必须有人来做但其价值并不得到社会认可,且大部分女性主动或被动承担了这部分工作。
结合我之前上班的经历,一些都市白领的状态,用健康换钱,再用钱换健康。穷、忙、身心还被摧残。跳槽有时候也是从一个羊圈跳到另外一个羊圈。扯远了,多想点就发现现实很无奈,普通人只能夹缝中生存。
手机成瘾
另一个时间杀手自然是刷手机。手机自带的屏幕使用时长统计更准确,过去6天27h+,平均下来4.5h+/天,这还不包括ipad上面刷b站的时间。我现在也不需要用手机处理工作,所以也没有借口了,直面现实吧。
通过app使用时长统计,排名前三的是微信、小红书、豆瓣。微信不知道看的是什么,朋友圈和公众号也是随机看,大部分是聊天。小红书和豆瓣,那真的是习惯性无意识刷占大多数。有时候是去小红书查个什么攻略,点开后看了一堆有的没的,忘记自己要来干嘛的。人的原始脑太难抵抗信息流这种设计了。所以我决定先卸载这两个软件试试。
改变
日常事项优化
家务一日三餐这些,基于我想自己做饭吃的前提下,确实没法节省太多时间,只能去优化做饭做家务的流程。现在家务基本是随手做,或者在换脑子的时候做。同时也在学习极简家务,极简掉不必要的物品。每周空出一两天不做饭解放下双手。至于睡眠,先把午休改成坐椅子上冥想,避免了一不小心睡一下午。晚上尽量早睡这个也得作为一个习惯去培养。
卸载社交媒体软件
虽然这是一种物理隔断的方法,但我同样需要告诉大脑,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从心出发,认可这个行为,才能起到更好的戒断效果。
1. 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刷到质量差的内容感觉自己在被投喂垃圾,刷到优质内容又觉得很愉悦。不管怎样,辨别筛选内容,就得耗费一些脑细胞。这也提醒我,要学会调试算法,极简和筛选优质信息源。
2. 我容易受到他人声音的影响。比如我在培养阅读习惯,有时看到某网友质疑阅读这件事,我不自觉地也开始质疑。多想几步就知道很多说法是不值得推敲的。我知道更高境界是,这些软件都不卸载,仍然能控制好自己,使用但不陷入不被影响。比如抖音,我就没卸载,因为我一般“审批”完朋友发我的搞笑视频后,我就关掉app了。说到底,是自己的心力不够,所以需要通过物理隔断的方式维护好心力。
3. 当我在社交媒体上记录生活时,我容易忽视当下的体验,只顾着如何记录。这是舍本逐末,没有活在当下的体现。记录本身没有问题,记录帮助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但我现在平衡得不是很好。当我确定为自己写作后,我就更应该重视自己当下的感受和体验。因而我现在用flomo记录碎片化的想法,每日写意识流晨间日记。当我觉得哪些想法值得深入思考,我再写成更完整的内容公开发表。
4.意识到世界上的信息和知识是无法穷尽的,错过任何信息都不可惜。虽然我常常看到一本好书、优质内容分享,总拍大腿觉得我怎么现在才看到啊!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的确实很有限。
戒断手机的过程
卸载软件后的当天,自然是非常不习惯。休息时不自觉拿起手机想刷两下,发现没软件可刷后,怅然若失,然后开始刷大众点评真的上瘾起来连浏览器都挺好玩的。好在点评我不太会上瘾。几次之后,这种瘾逐渐降低。
又过了一天,发现还是想瞅一眼豆瓣,我就登录了网页版豆瓣看更新,刷了两三页后,觉得索然无味。对我来说,“点击下一页”真的阻止了我无限刷下去的可能。再次感叹,信息流这个设计真的太容易让人上瘾了。
回想几年前,我刷淘宝的微淘页面居然能刷上瘾,也是同样的原理。
又过了两天,想看小红书了,于是重新下载回来。开始还好,刷一会儿就关了。但之后又习惯性地会打开。刷了半天也没刷到优质内容,我又开始悔恨在上面浪费的时间。痛定思痛,再卸载。只有当我要发东西的时候再下载回来。
人的大脑确实没那么容易驯服,只能不断地训练、觉知、调整。有时候必须来点强制手段,比如去年参加的禅修活动。
总结几个亲测有用的减少刷手机的方法:
觉知是第一步,从记录时间开销开始。卸载费时间的软件。转移注意力,忙起来,充实线下生活,挖掘比手机更有趣的事情。比如月初我沉迷一本书的时候,就完全不想看手机。其他的比如户外徒步、公园躺尸、朋友聚会、做好吃的等等。开始创作,从内容消费者转化为创作者,会重新看待刷手机这件事。少谴责自己。最后
以上是我记录时间开销一周的过程和感想,根据这周的数据,重新调整了下周的时间开销目标。通过人为干预,希望重点事项有更多的进展。
最后想说的是,学习了那么多时间管理方法论,我发现没有哪个方法是适用于每个人的,且很多方法技巧都停留在“术”的层面,企图通过时间管理术达到一年or一天做完n件事。
我们都忽略了或者不想承认这一点,时间的有限性和个人精力的差异性。(比如我就是需要很多睡眠)如果一天安排十几个to do,再精通时间管理的人都不一定能做好。学会放过自己,人生就是不断选择和舍弃。(又想重温
这本书了) 这也是我从j人转变成p人的心路历程。计划还是要做的,但只是一个大方向,也接受意外发生。
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请一键关注~
网址:当我开始记录时间后,我才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273638
相关内容
时间记录的工具时间记录哪个好用?时间记录app软件下载
李开复:我的时间管理秘诀
所有时间管理APP都试过了,但我还是做不到
记录时间的app有哪些 可以记录时间软件推荐
时间记录与量化分析:面对真实自我,实现持续提升
我的时间管理工具
颜sir:我花三年时间才换来的高效工作法
我眼中的时间管理——管理你的节奏
你都知道哪些母婴育儿的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