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怕浪费电的“灯官”
周末的上午,我在卫生间洗衣服,搓衣板上的泡沫翻飞。
爱人走进来问道,“怎么不开灯,光线这么暗能看清吗?”我反问着,“大白天的,开灯多浪费电啊。”爱人听了回呛说,“都是LED灯泡,就算点亮一年能费几度电。我看你是人到中年,提前患上随手关灯的老年病了。”
这句“多浪费电”曾经就是父亲最爱说的一句口头禅。可一转眼,他老人家已经离开我们四年了。父亲一生,大多数时间都沉浸在焦虑迷茫中。上个世纪90年代下岗潮,身在东北的他,丢掉了“铁饭碗”。
中专学历、自视好读书的父亲,就始终拉不下面子,也不愿意接受回厂在收发室工作。于是,一拖再拖、年复一年,成了被时代剩下的人,一无所终地困顿在家庭的琐碎中。
夫妻同住一个屋檐下,想要融洽生活的前提,自然是平等相待。彼时,父亲下岗,全家收入的担子都落在母亲身上。日子过久了,话语权的天平不免会发生倾斜。不能实现开源的父亲,就将目光盯向了节流。父亲应对金钱焦虑的方法,就是奉行“省钱等于赚钱”的理念。
于是乎,长期在家的他,就变成家里的“灯官”。每次看到“人走灯开”,他会立刻熄灯省电。点数着捉襟见肘的退休金,哪怕几毛钱的涨跌,也足以引发父亲对菜价的敏感。他很不愿意外出就餐,一直觉得性价比低,这也会让孩子们多花冤枉钱。
#02
容下他们过上一种安定的生活
父亲在世的时候,就很喜欢作家黄灯的一段话:
“并非所有人都渴望过上刺激而又风雨飘摇的生活,并非所有人都渴望建功立业。更多时候,他们内心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希望有一个小小的角落能够容下他们过上一种安定的生活。”
他对省钱的执念,还有对安定的期望,也是对“随手关灯”的最大期盼。这一点,前些年的我,其实并不能理解。
当初,我也属于冲动型消费的一员。犹记得,电影《最爱女人购物狂》中的台词:
“在高压都市,人人有压力,人人都有病”。
上街购物也只是用消费宣泄情绪的手段罢了。而收快递的快乐,也一度被视为疗愈情绪的自我调节。
年少轻狂的我,也曾经对父亲的节省不以为然,更不能理解他的那份小气。当人到中年,逐渐衰退的购物欲,让我与原生家庭的消费观“握手言和”。
当然,“随手关灯”只是入门级的段位。在豆瓣小组“抠门女性联合会”“丧心病狂攒钱小组”中,几十万成员每天分享省钱的窍门——有人坚持非刚需不购买、拒接无用社交;有人练就掌勺绝技,很少出门就餐;有人从网购“买买买”到薅羊毛、攒积分兑优惠券;有人从奶茶自由变成自制奶茶的巧手……
我也向年轻人“偷师”,掌握了不少省钱窍门。比如,管什么张小泉、王麻子,一把好用的菜刀足矣,没必要追逐大牌刀具;又如,厨房小家电除了占用空间、“刺破”钱包,对提升厨艺毫无帮助,一锅一勺也能搞定全家伙食。
#03
父亲的“抠门”不是因为他自己
多年后我终于明白,父亲的“抠门”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他时时能感受到肩头的重担。这份心情,或许只有当我们也扛起整个家庭时才能真正体会到。
好在,孩子比我懂得早。前几天,我带10后的儿子逛超市,他绕过饮料冷柜,头也不回地说,“妈,咱还是回家喝凉白开吧。” 谁说“后浪”不会过日子呢。
(文末点亮“在看”,收看收听更多《阡陌的述说》文章,请关注农视网微信公众号,下载农视网客户端。)
欢迎向《阡陌的述说》栏目投稿
注:稿件一经采用,将视质量给予稿费100元-150元;字数以1000-1500字为宜;请以电子版形式发送至邮箱jjsn2207@126. com,并注明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阡陌的述说”栏目
原标题:《“抠门”,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