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中究竟潜伏了多少“小间谍”
晚上回家的路上,发现街角新开了一家小店,好奇去探个究竟。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生活琐事趣闻# #寻常日子趣事多#
我们家中究竟潜伏了多少“小间谍”
“黑入”智能家居设备盗卖个人隐私黑灰产业起底
家里的智能扫地机器人在你眼皮底下工作,“看不见的客人”通过内置的感应摄像头却在看着你……近日,韩国某品牌的智能扫地机器人被曝存在安全漏洞,黑客可以远程操控其在用户家中自由行动,窥探个人隐私。
智能家居设备在给我们带来更舒适生活体验的同时,其安全性一直令人担忧。经过调查,发现许多潜伏在我们身边、有可能被人利用的“小间谍”。
家里的这些设备可能成为“间谍”
在实验室中,工程师们正在演示“破解”家用摄像头和智能门锁。经过在电脑上的一系列操作,摄像头被成功“黑入”,其所拍摄的画面实时传回工程师的电脑中。系统显示,视频存储量逐渐增大。
在另一个实验中,工程师利用手机的NFC功能(无需接触即可实现互联互通的通讯技术),拿预设好的手机轻刷一下门卡,匹配信息便存储到手机中,再用手机对着门锁一刷,锁就打开了。
360信息安全部云安全团队负责人王阳东介绍说,如果存在安全隐患,家用摄像头、智能网关、带摄像头的扫地机器人、智能电视、游戏主机等设备容易变成“耳目类”间谍,在被远程入侵后容易泄露用户家中的隐私画面,还可能造成包括银行卡密码、社交软件账户等信息泄露;具有一定功能的智能电饭煲、微波炉等则有可能成为“攻击类”间谍,在被远程控制后可能造成火灾等破坏性事故;而当下逐步普及的智能门锁等安防设备,则有可能沦为“策应类”间谍,为上门实施犯罪行为的不法分子“打开方便之门”。
据了解,一些用户在使用智能家居设备时也遇到了诸如家用摄像头“自主”转动起来、智能电视“自动”开机等诡谲现象,最终不得不放弃使用。
智能设备如何沦为犯罪助手
在智能家居设备频遭入侵的背后,是一个逐渐形成的盗卖个人隐私黑灰产业。
经调查发现,尽管一些智能家居设备的产品漏洞反复见诸媒体,但是部分用户仍不知情或不在意,其生活状态有可能长期处在他人监视之下。
笔者今年9月在浏览百度贴吧、腾讯QQ群等网络社交空间时,发现多个贴吧、群组存在倒卖被破解的智能家居设备账号密码的行为,随后将有关信息移交警方。11月再次核查时发现,不少贴吧、群组仍存在活跃行为,甚至有一些贴吧公然兜售破解有关智能家居设备的教程。
因为智能家居设备破解难度低、用户使用率高、隐私信息集中,“黑入”智能家居设备盗卖个人隐私渐成“产业”。从已经侦破的相关案件来看,破解、搜集、兜售这一系列不法行为往往由一个人完成,在通过QQ群、百度贴吧等渠道将售卖信息发布后,来自各地的买家就会主动与之联系,所耗费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极低。
安全性是智能家居设备生命线
针对当前智能家居设备泄露用户个人隐私的情况,有关专家呼吁,智能家居设备制造业应尽快设立行业标准,有关部门的监管也亟待上线。
网络安全专家提醒用户,在选购智能家居设备时,应尽可能选择大品牌和大厂商生产的正规产品。对于诸如家用摄像头之类可收集用户画面、声音等隐私信息的设备,当用户在家时,可切断电源,离家后再重新打开,以避免隐私信息泄露。
在上海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专委会副主任张威看来,当前智能家居设备频繁泄露用户隐私与执法缺失有一定关系。“一来是网络犯罪取证难度大,二来此类犯罪人员位置分散,不仅对执法者的网络调查能力提出挑战,还对执法者的执行意识做出考问。”张威说,国家针对互联网的个人隐私已有相关立法,在涉及隐私权益上的“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仍需进一步强化。
(新华社 颜之宏 盖博铭)
网址:我们家中究竟潜伏了多少“小间谍”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20189
相关内容
“黑入”智能家居设备 我们家中究竟潜伏了多少“小间谍”?宝宝得了过敏皮炎究竟该怎么办
光伏太阳能树竟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老牌英国私校+中国名校=?我们去探了个究竟
自动驾驶,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网购究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支付新时代移动支付究竟改变了多少生活方式
智能化科技, 究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什么?
光伏电站中的小阴影=大损失
移动支付究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