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如何缓解压力以及调节心理状态
生活中如何缓解压力以及调节心理状态
2019-02-11 16:19 309人阅读医生回复: 1人回答 因不能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如何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状况,方式有很多,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运动是我们被国外学者通过很多研究验证的是非常有效的保护因素。所以说走步、运动各种各样的运动都会给健康带来好处,第二还要进行健康的维护,有这样一根弦,就是当心情不好的时候,要通过比如说沟通这是一种方式,比如说运动,这是另外一种方式,比如说休息是一种方式,比如说调整,听音乐、改变环境等等这些方式来调整。如果通过这些方式不能够改变,应该寻求专业帮助的方式。
2019-02-11 有用(0)
猜您关心
答
多重人格障碍又称为分离性身份障碍,目前其诊断有增多趋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新的诊断工具的运用和对创伤后分离性结局的重视,尤其是对儿童期创伤后的一个重视。多重人格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存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的人格状态,每种身份均有其独有的记忆、观点和社会关系,每种身份都很突出,并可决定病人在不同时间的行为。从一种身份向另一种身份的转换常常是突然的。这些患者均有分离性遗忘,而这种遗忘是不能用普通的遗忘或者是器质性的记忆受损来解释的。
徐佳军主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答
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存在两种或者更多种完全不同的身份状态。患者突然失去对自己往事的全部记忆或对自己原来的身份不能识别,以另一种身份进行日常社会活动,表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明显不同的人格,各有其记忆爱好和行为方式,完全独立、交替出现、互无联系。在某一时刻,只是显示其中一种人格,这时候患者意识不到另外一种人格的存在。第一次发病的时候,人格的转变是突然的,与精神创伤往往密切相关,以后可能会因联想或特殊生活事件而导致人格转变。这些身份的表现常常截然不同,却代表了病人身份中不能整合的各个方面,每种身份均有相应的名字和称呼,每种身份状态下可有不同的声音、姿态、面部表情、手势甚至会有对药物的不同反应,在各种情况下心理测验也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各个身份之间并意识不到其他身份的存在,只是在另一身份活动时,这个身份感到好像失去了一段时间的存在而已。而有些病人个个身份彼此清楚对方的存在,某些患者身上还可能存在两种人格之间的相互敌对、相互威胁甚至一方扬言要杀掉另一方,于是当该患者恢复到自己本来人格情况下会感到这种威胁的临近,并前去报警,最终该患者死去了,从司法角度考虑是自杀,而从精神病学的角度考虑,则应该是他杀。因为正是存在于本身的另一种身份或者另外一种人格杀死了自己。以两种人格交替出现者较为常见,称之为双重人格或者交替人格,其中一种人格,长居主导地位。
徐佳军主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答
多重人格障碍与病前的精神创伤史有密切的关系,如被性侵、战争、自然灾害和儿童期的虐待,均是常见的创伤。在一些患者当中创伤的严重程度与多重人格障碍的严重程度有关。在85%到97%的儿童和成人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当中我们均发现了有严重的童年创伤,而性虐待和躯体虐待则是童年创伤当中最常见的。有的孩子适应了这种虐待性的生活,成年之后,他自己也成为了有虐待行为的人。而某些孩子,可能有一些先天性的人格素质,这些人格特点加上一些很差的社会知识系统,例如家庭环境很恶劣、家庭成员关系很差,这个时候他们在应对一些创伤性的事件的时候就会缺乏有效的心理应对方法,这个时候患者往往就会出现多重人格,从那些他们无法承受的痛苦环境当中来做到一个心理上的逃离。
徐佳军主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答
多重人格障碍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心理治疗,主要是运用心理动力学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目的在于帮助病人将不同的身份整合为一个牢固的自我。一旦病人信任治疗师,他们就会以不同身份来进入治疗,这样一来,治疗师就可以了解每种身份的特点和各自关心的问题,通常各个身份之间相互存在着冲突,这些冲突在治疗过程当中可以被修通。所有身份的重新整合可以突然出现或者逐步形成,这个时候有经验的治疗师会来报告,许多成功的病例一旦其整合后的身份保持稳定病人就可以结束治疗了。在药物治疗上,迄今为止并没有发现治疗多重人格障碍的特别有效的药物。
徐佳军主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答
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的一种,它的主要特点是患者表现出特别的固执,有时可以固执到令人难以接受的程度,容易与别人争执、强词夺理,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自己的固有观点很难接受周围人的意见,即使是坚持自己的主张会对自己不利也不会放弃,这类人在日常生活中常被人称为一条路走到黑的人,或者钻牛角尖的人。由于固执,患者很难改变自己固有的生活模式,不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潮流。由于固执,使患者总是与所在的群体格格不入,同时也是因为固执,使患者很少有或者根本不会去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因此这类患者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自己的享乐活动。极端固执的结果还会使患者在社会生活中很难与他人建立较为亲密的人际关系,少有或者根本没有朋友。在个人生活中很难成功的寻找到配偶,即使勉强建立家庭,也难以很好地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很容易造成家庭的破裂。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对他人持久的不信任和多疑,不愿意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负责任,常将责任推诿给他人,患者常有特定的认知方式,对他人有强烈的敌意,容易愤怒,感觉到他人会威胁或者伤害自己。偏执型人格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敏感多疑,患者常常表现为过度的防卫,对周围的人群甚至对家人也具有强烈的戒心,很难给予别人的信任,对于患者来说对其他人的印象常常是不通情达理或者是难以接近的。
徐佳军主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答
疑病症的确诊需要存在以下两条:第一,患者长期相信他们表现出来症状隐含着至少一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尽管反复的检查不能找到充分的具体解释或者患者存在持续性的一个偏执的观念,认为自己哪里有畸形或者是变异。第二,患者总是拒绝接受多位不同的医生对于自己症状并不是的躯体疾病或其他异常的忠告和保证。所以疑病症患者他们至少是存在的一种长期的躯体症状,而这种躯体症状更多地考虑是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相关的,疼痛则又是焦虑与情绪的躯体疾病表现的一种非常常见的表现形式,所以疑病症患者就是经常伴有疼痛。
徐佳军主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答
疑病症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患者经常在躯体疾病或精神刺激诱因作用下发病,表现为对身体健康或对疾病的过分担心,其严重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患者为自己认为自己患有某种疾病而感到非常苦恼,而并非对疾病的后果或者社会效应感到苦恼。第二,常有敏感多疑对健康过分关切并要求较高的个性特征,对日常出现的某些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做出自己的疑病性的解释。第三,患者的疑病观念很牢固,缺乏充分的根据,但并没有达到特别荒谬的程度,因为病人知道自己的疾病证据不充分,因而迫切的希望通过反复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并要求治疗。第四,虽然经反复就医或者医学检查,但是检查得阴性结果和医生的合理解释不能打消其疑虑。第五,疑病症起病大多很缓慢,症状时轻时重,常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缺损。较好的疾病的结果往往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急性起病,第二个是与某一确切的躯体疾病相伴出现,第三个是病程在三年以内,无严重人格缺陷等等。
徐佳军主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答
心理疾病的病因复杂多样,需要进行个体化治疗,主要包括心理社会治疗和生物治疗,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调整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缓解不良情绪,如果效果不佳或病情严重者,需要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采取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此外,心理咨询也适用于神经症,包括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神经衰弱以及人格问题等,还适用于心理生理障碍(即心身疾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各种智力发育异常等。
郭志华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答
精神恍惚其实是注意减弱的一种泛称。首先我们来看看,注意的定义,注意是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性,注意对象可以是外界的任何事物或者我们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当我们的大脑意识指向于我们的注意对象的时候,注意对象就被我们注意到了,而其他的刺激就会比较模糊或排除在外了,所以当我们注意到某个事情的时候,实际上其他的事物,就显得注意减弱了。那注意减弱的原因有哪些呢?正常人在疲劳状态下就会出现常见的注意减弱,在患者当中,神经衰弱、大脑的器质性病变或者伴有意识障碍的疾病当中较为多见。
徐佳军主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答
人格解体,一般人通常会理解成为人格分裂,其实这两者有比较大的区别,正常人其实在应激状态下也会出现人格解体。许多其他精神疾病,如癫痫、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等也会出现人格解体的症状。轻度的人格解体症状表现为:患者感觉到周围的环境缺乏色彩,并且感到周围的人和生物都在故意对病人隐瞒他们的病情,而较严重的现实解体表现为病人感到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是人造的不真实的,就像演员的舞台背景,她们觉得人们好像都变了,像机器一样,事物看起来都很神秘莫测,仿佛在梦中又像是在看电影。这种人格解体现象与多种身体的变化有关,比如环境感知带来的变化,感到周围环境是非真实的、神秘的,如同演戏一般缺乏生机。再比如意识状态的改变,意识状态变的迷惑、浑浊、神秘和混乱。还有就是对生动表象的回忆能力丧失、时间体验的改变等等。
徐佳军主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网址:生活中如何缓解压力以及调节心理状态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3227
相关内容
如何调整心态,缓解压力?如何调节心态和压力
怎么缓解压力调整自己的心态 这6招管用
如何调试心理压力
缓解心理压力的相关对策
缓解心理状态小方法
如何调整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小贴士】缓解心理压力六步法
心理压力调节试试“七法”
几个小妙招,助你缓解心理压力『心灵加油站』(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