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深度解析《一一》,智慧哲思的社会生活小百科

发布时间:2024-11-11 18:23

主题生活化

杨德昌导演的《一一》,一部有着足够深意名字的电影。若干年以前初看时,觉得晦涩,时长也接近三个钟头,大概是觉得缺乏故事性,而人又缺乏耐心,还没看上十分钟,就已放弃。而今再看,又赏又品,物是人非,才彻底看懂这是一部饱含生活哲理的电影。所以另说,人其实跟酒差不多,沉淀越久,也就越香。而品酒者有一定阅历,方能识得好酒。

电影《一一》,的确没有很强的故事性,它所做的不过是截取一段近似真实生活的历程,或者说,将生活压缩在一部将近三小时时长的电影里。《一一》虽然看上去有很多生活化的场景,这显得电影极其真实,同时细细品味,这种生活化并未脱离导演之于电影层面上的结构处理。几乎隐匿的结构处理,让电影几乎趋向于生活化,看似零碎却富于逻辑,杨德昌导演不得不说真可谓是大师级别。很多电影在结构上无论是转折还是递进总显过快,只是为了完成一部电影的电影任务,它的余味不足。而像《一一》这样的电影,也许三个小时,还不足以杨德昌导演去表现他的艺术理想,一部电影的电影任务只算得上是基本任务。

既是压缩生活,因为生活本身的特性,所以电影《一一》它的主题就是宽泛博大的。能掌控得了这样宽泛的主题,从这方面来看,这也更加凸显了已逝杨德昌导演的大师级水准。

故事

电影《一一》,无法准确地简言概括它所讲的故事,只能说它讲了一个有关于台北一家人的故事。男主人NJ简南俊,人到中年,事业小有成就,生活却像温吞的白开水,无色无味。女主人敏敏照料家庭,周而复始。一家人看似其乐融融。故事从NJ的小舅子结婚开始介绍生活的真相:小儿子洋洋不停地遭受大他几岁的女孩子的“欺负”;NJ面临公司倒闭,中年失业危机;NJ岳母意外成了卧床不起的植物人,女儿婷婷怀疑是自己的过错。在后续照料母亲的过程中,女主人敏敏再也无法忍受日复一日的无意义的日常生活,转而入山修行,远离了一切;NJ也偶然遇到了自己的初恋女友,旧情逐渐死灰复燃;小舅子生活混乱,周转于前情人和现老婆之间,又面临投资对象的卷款跑路;洋洋在学校一直被针对,被女生打小报告;婷婷深陷一段三角恋之中......

因为这种非单线叙事的生活化情节,让这部电影看起来并没有割裂开的主配角之分。相反,这部电影里所有人都是主角,换句话说,所有人也都是配角。不同于其他电影,配角就是配角,主角就是主角。

在内容上,讲了职场的声色犬马、家庭的淋漓琐碎、孩子的孤独成长、青春期的不羁迷惘、成人的泡沫生活,大到生老病死,小到芝麻绿豆。涵盖夫妻、家庭、亲情、青春期、成长、爱情、亲戚关系、邻里关系、职场、情人、教育等现代社会所有的主题关系,几乎无所不包。形式上,有着讽刺的外衣,悬疑的色彩。以及感人的内核。思想上,充满了智慧与哲理。

所以,这部电影从观看角度来说,不仅适合于成年人,适合于小孩子,也适合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

贾樟柯之于《一一》对此评价说:杨德昌找到了观察中国社会非常重要的钥匙,那就是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中的陌生与熟悉,同事关系中的亲近与距离,太太,情人,过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还有模糊的未来......《一一》呈现了运动着的、发着热的人与人的关系中,原来埋藏着感情上的冰冷。

隐匿的结构

《一一》有着极其隐秘的结构处理,看似平淡的叙述,波澜不惊,但转折和推进都以四两拨千斤之势蛰伏在过于生活化的故事表象之下。

其中尤以婆婆成为植物人的意外连接了所有核心人物的分支故事。就像婆婆是树干,一家四口人以及小舅子都是延展出去的枝杈一样,皆离不开树干作为核心的连接。这种特有的家庭人际关系结构就很符合中国文化当中的传统家庭关系。它直接地体现了杨德昌导演的人文思考。

婆婆应该同女主人敏敏一起作为内驱,照料打理着家庭的一切,NJ作为外驱,可以无后顾之忧,在事业上打拼。但是电影一开场,弟弟洋洋便遭受到了女孩子们的欺负,NJ和敏敏对此不以为意——电影很快就交代了作为大人的NJ和敏敏对于孩子成长的诸多疏忽。这种先决条件十分有必要,并由此可见,在料理家务同时对孩子的成长能够体察入微的一直是婆婆。并且这种家庭中“功能型定位”通过影片结尾洋洋念给婆婆听的信中内容也能得到佐证——平时关照孩子成长的就是婆婆。婆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当婆婆意外成了植物人之后,稳固这个家的家庭关系的天平就此失衡。先是敏敏,忍受不了重复的日常料理,精神崩溃,进而抛下一切,入山修行。NJ于家庭与事业上分身乏术,面临倒闭的公司以及市场行情已然带给他足够大的压力。洋洋缺乏看护,开始了他的野蛮生长。婷婷家务增多,同时她的人生也被导演加入了一段“少年维特之烦恼”式的成长。

这是外在的结构逻辑,在表现实际的家庭成员内部关系上,影片中鲜有成员之间彼此的正面沟通,除了影片结尾时JN和敏敏的“和解”,以及缺心眼小舅子的“驴唇不对马嘴”式沟通,最重要的沟通方式也是婆婆维系起来的。

通过每个人在睡着的婆婆床前讲话——医生说对有可能唤醒婆婆很有必要,体现了这个家庭的无形矛盾或者说问题。小舅子半句话离不开钱,说自己很有钱,可越讲钱的人其实越是没钱,毕竟欠NJ的钱至今未还。妈妈敏敏讲的是自己每天做着的重复的事情,应付任务地讲话,讲着讲着有一天就莫名崩溃了。爸爸NJ在婆婆床前讲得是真心话,他掏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毕竟他真的缺少一个说真心话的对象。他说对于现状很没有把握,这种没把握其实意味着他对公司和家庭的不满,只不过逆来顺受,顺水推舟而已。NJ人前人后从不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他的情感一直处于压抑的状态。婷婷讲得是自己的愧疚和生活的不公,其实也就是少女心事。弟弟干脆不讲,不过洋洋不讲是有他的理由和想法的。只是大人们从不会真正地去理解一个孩子的想法。

《一一》几乎没有配乐,节奏缓慢,时间就像是静止了一样,人物的情绪便显得重要。电影的优异也在于情绪的铺垫,这种情绪的内在牵连也间接地塑造了影片的结构。

夫妻关系

影片对于NJ和敏敏的夫妻关系没有过多着墨,看似平和,但平和的外象下充满了生活的暗雷。影片有很多细节处的佐证。比如一开始小舅子奉子成婚,围着桌子,酒客们说起“先上车后买票”的话题,敏敏对此见怪不怪。可将这种行为由男人说到女人,最后问到敏敏身上,NJ是否也是被敏敏先上车后买票时,敏敏没有回答,不置可否。暗示了NJ同敏敏这段婚姻关系的起始。

同时,结尾时候,NJ与初恋情人阿瑞同游日本的时候,NJ对阿瑞也大声地说出来过:自己从来没有爱过另外一个人。那NJ同敏敏的婚姻关系其实就是貌合神离的。

敏敏入山修行,NJ一点也没有阻拦或者表示抗议,他这种尊重他人的老好人做派细思起来让人有点难以接受。而且山上的僧人来到NJ家中收取“照料费”时,NJ也是欣然给予,看不出有任何关于女主人不在家的不习惯感觉。结合结尾NJ对阿瑞说的那句真心话,看来NJ同敏敏素日里应该是鲜有真心话可讲。这种侧重,也体现在影片的表现上,NJ只在睡着的岳母床前和初恋情人阿瑞,以及日本游戏商人大田面前说过真心话,反倒是同学兼事业伙伴和妻子面前,一直处于隐忍不发的状态。

我想在杨德昌导演的思想世界里,NJ和敏敏的夫妻关系,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这种“表面夫妻”,是现代夫妻关系的隐喻。同时他们的行为也具有象征意义。

敏敏抛下一切,入山修行,她的真实内心诉求是什么?修行只是一种逃避,真实诉求是想换一个“角色”,而不是整天在家里做着重复的事情。NJ转投于过去浓情的怀抱之中,他是想回到过去。他们两人无不是对当下现实生活的不满,继而采取的两种不同的心态变化。

现实世界里,一个人对当下现实生活产生不满,心态变化,多数情况下有两种可能:“我要是能回到过去就好了”和“我如果不是现在的我,我要是‘他’或‘她’就好了”。

这种启示,发人深思。

好在导演给出了答案,电影故事里也有了答案。

结尾,当婆婆真的去世之后,夫妻两人坐在床上,说了影片当中两人唯一的一次心里话。

敏敏说自己在山上修行没什么两样。在家中,她要对成植物人的母亲说话,自己是倾诉者。而到了寺中,“他们”不停地对自己说话——“他们”有可能是僧侣,有可能是神明(影片没有交代),自己成了倾听者。此时,在她看来,无论是倾诉者还是倾听者,她觉得没有什么分别。而NJ则说敏敏不在的时候,自己有机会去过了一段年轻时候的日子,以为再活一次,会有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他自言自语般说:真的没那个必要,真的没那个必要。

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开始。这就很像《爱情呼叫转移》里面所讲的那样,也很像王家卫《东邪西毒》里面一句台词所讲的那样: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看见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去山后面,你会发觉没什么特别,回头看会觉得这边更好。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有言:参悟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悟之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彻悟之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成长的痛与隐

台湾电影在描述孩童的成长轨迹时,有一种纯正的中国味道。杨德昌《一一》是,钟孟宏导演的《第四张画》也是,总叫人有一种忧伤的感觉。这种忧伤可能源自于真实。

对于成长,日本漫画电影《千与千寻》可以说有着最细腻的表现,手法也相对温和,毕竟是成人的童话。然而现实世界里,成长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大多是囫囵的甚至是残酷的。电影《一一》里,也有这种体现。以洋洋为重点,着墨颇多,仅次于NJ,同时导演更是借洋洋之口,表达了很多杨德昌于电影画面外的声音。

电影一开始,洋洋便受到了大他一两岁的女孩子们的“中国式”欺负。这种欺负,在大人们看来,不过是脱了他的鞋,或者排队时点了点他,形同恶作剧,无伤大雅。父母见怪不怪,但对于洋洋来说,完全就是不一样的一种事情。

洋洋,有着中国典型性男孩子性格。小男子汉,有着小小的自尊心,不服输,同时人前服帖,人后好动,少言多想。中国人的教育环境,苦大仇深这个词大概就是这么来的吧。其实孩子们的“少言多想”,这种“少言”,不仅仅在于孩子们说的话对于大人们来说“不对”,也在于大人们对于孩子们说的话的不重视,所以孩子们说的话自然而然也就越来越少,想的也就越来越多。这是传统教育的病疴。

影片中,洋洋一直通过自己所想的,用自己的方式去反抗外界的嘲弄和“欺辱”。大人们全然不知。有些心情和感觉,自己觉得很重要,但是父母却觉得不重要,放在其他人际关系上也是如此,自己觉得要害的,别人不一定觉得。

不过,孩子的成长,有来自外界的,也有内在自我的,他的整个童年时光里不可能全是充盈着嘲弄和欺辱,同样还有“自我消化”和“自我选择”的部分。洋洋不高兴之余,NJ教会了他拍照,洋洋通过拍照转移了一部分成长过程中的阵痛,并且爱上了拍照。除了拍照,洋洋也偷偷独自学会了闭气游泳。

对于中国的孩子们来说,成长大多都是一种隐秘的存在,它悄然藏在大人们看似忙碌不堪且无暇旁顾的日常生活当中。现实生活里,我们总能看到或听到,父母总是突然地觉得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或夸赞:“孩子你真懂事”。其实父母全然不知,这种懂事或者长大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有着一个过程的。我们父母很少能体察入微地看得到这个“过程”,只知“结果”。

影片里洋洋也是如此,比如学会拍照后,洋洋到处拍照,拍那些只有自己在意、大人们根本不感兴趣的细节或事物。

在课后午睡的时候,洋洋一个人偷跑出校园去买相机底片,然后立马被一群小女生逮个正着,回来上课迟到且被老师羞辱。

洋洋用灌水气球报复打小报告的女生,因躲避跑进气象课放映厅,看着幕布上积云翻涌,电闪雷鸣,转眼就忘记了刚才的一切,目不转睛看着“生命起始于闪电”的旁白介绍。成长都是这样悄无声息且荒诞不经的。

还有一个细节,洋洋本来想去游泳间针对那个对自己打小报告的女孩子搞破坏,当看到那个女孩子一个人默默地专注地游泳,洋洋那一刻便爱上了游泳,之前的报复心全然不见了。并且影片中随即有一段女孩子的留白:她坐在泳池边上,低着头,似有所想,又感觉什么也没想,就像一株一动不动正在悄然生长的小树一样。换个角度来看,这个总是打洋洋小报告的女孩子何尝不是“洋洋”。每个人的成长,无论是痛或悟,不都是静悄悄的,不为人所知吗?!

镜头给的恰到好处,杨德昌导演有意为之,他的人文关怀因影片看似生活场景化,实则无处不在。

青春期的骚动

《一一》中女儿婷婷被导演独自赋予一个主题篇章——青春期的爱恋。与此同时,她也有着弟弟洋洋一样的“成长”主题,但侧重点在于“青春期”。

乖巧温顺的婷婷(中国女儿的典型性)结识了新邻居,一个随母亲一起搬过来叫做莉莉的女孩子。婷婷功课好,莉莉则是音乐生,两人的受识不同注定这段友情也是波折的。而且通过莉莉,婷婷也略略认识了莉莉的男朋友“胖子”——婷婷几乎总是以“陪莉莉等待男朋友”的一种存在而存在,等人到了之后婷婷就得离开。看得出来,婷婷真心把莉莉当朋友,想要结识莉莉这样前卫的艺术生,但莉莉对待婷婷却是不对等的。

一来二去,婷婷自然就认识了胖子。却由此陷入了一段莫名的三角恋当中。

影片虽然没有细致交代,关于婷婷的三角恋的猜想,大致如下:

莉莉的前卫令她周转于不同的男孩子之间,并不把胖子当做唯一。其实莉莉的前卫也是有因可循的,毕竟自己的母亲在有丈夫的前提下就同自己的家庭辅导老师搞到一块去了。青春期的莉莉应该没有皈依,她的灵魂像是一头野兽,胡乱冲撞。胖子知道了莉莉的三心二意,于是接近利用婷婷,企图用自己与婷婷的亲近来勾起莉莉的醋火,借此挽回莉莉的心意。结果似乎也的确如此。莉莉又和胖子和好了,徒留婷婷一地的错愕。

男孩与婷婷最开始的约会看上去挺真诚的,但也是有端倪的,通过约会过程中的交流,我们知道男孩和婷婷也是两类人,就跟莉莉和婷婷是两类人一样。男孩能理解“电影发明了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比以前延长了三倍”这样的话语。婷婷对此的反应是“乱讲”。

“没有一朵云,没有一棵树,是不美丽的。”男孩听了这句话很感动,婷婷只觉得悲伤。由此可见,他们的世界并不相交,维度也不相同。所以这样一份忽然闯入婷婷世界里的感情其实是很不合时宜的,也是有问题的。但青春期的婷婷是懵懂的,她渴望朋友,更渴望异性朋友,她如何能够拨开迷雾看得明白?!

胖子和婷婷的关系发展到了去宾馆开房的地步,婷婷忐忑中怀有期待,可没有真情实意作基础对于胖子来说,却无从下手。他说着“这样不好吧!”然后大跨步地逃出了宾馆房门。这个事实证明:胖子并不爱婷婷。

导演对于青春的表达并不止步于此。

青春固然美好,但多数人的青春的基调除了遗憾,还有伤痛。

胖子虽然挽回了莉莉,但莉莉的灵魂并不安分,她的问题来自于她的原生家庭。也许是出于报复,也许明白了人性的善变,不必保存真,也许就只是自暴自弃,莉莉同与自己母亲存在性关系的辅导老师也发生了不伦关系,这令胖子步入犯罪的深渊,他恨意满满地杀了辅导老师,身陷囹圄。

青春就像盛开的花朵,烂漫美好。有人赏花,就会有花开不败的幻觉;也有人不止于赏花,还要摘花,那青春就是一部残酷物语,引人疼痛不已。

细节处理

《一一》有很多细节,这些细节,不仅起到情绪铺垫的作用,也暗示了故事层面上的某些事实。

如下,不分时间先后:

其一,生物课,婷婷养了一盆还没开花的植物。其他同学的盆植大多已开花。这未开花的盆植象征着婷婷自己。婷婷始终是简单的,也是善良的,她一直为有可能是自己的失误造成婆婆的长久沉睡而忏悔难过,但她的情感也是滞涩和迟钝的。一直到她和胖子的虚假感情的结束,也是影片结束,这盆自己的植物终于有了花蕾,要开花了。她得到了“成长”的洗礼。

其二,夜晚的街边路口,胖子对婷婷说:“在我的心里,只有你。”这本是一句连贯直抒的话,但男孩子停顿了一下,于这句话的中间逗号处,出现一瞬间的恍惚迷离。导演设下伏笔:胖子不是真心喜欢婷婷。

其三,胖子的绰号叫做“胖子”,但他本人并不胖,还挺瘦。暗示胖子这一人物心口不一,或者说他不是一个身心统一的人物。

其四,前一秒互诉衷肠,情意浓浓,眼看两人就要旧情重燃,可从日本归去的列车上,NJ睡着,初恋情人阿瑞醒着,两人的不同步注定旧情难复。纵有激情,那也是燃烧殆尽前的激情。人毕竟不能靠激情而活着,而是要靠智慧而活着。

其五,影片中,父亲跟自己的初恋在日本私会,女儿婷婷跟男孩胖子约会,在同一时间进行,蒙太奇剪辑手法,平行时空里双线叙事,通过父亲的说话声达到两种场景的彼此交叉,同时又都预示着这样两段情感都是无疾而终的下场。

细节六,电影结尾的时候,弟弟在婆婆的灵位前念写好的信。洋洋说出了他真正想说的话,其中有一个小小的细节:他还没念几句,就起手翻页。这很符合一个孩子的写文字特征。孩子写字是不会像大人一样将页面写满。杨德昌的细节掌控细致入微。

细节七,影片也花了很多笔墨去刻画小舅子这一人物角色。小舅子说话不着四六,没谱,易冲动,承受能力差,甚至有自杀的行为。在性格成分上,他同敏敏是不谋而合的。比如她认同弟弟“先上车后买票”的行为没什么大不了的。敏敏缺乏理解力,对弟弟不同“睡着”的婆婆讲话进行责备。同时难以忍受,一气之下就抛弃一切入山修行。这种易冲动的性格,同她的弟弟在原生性格上面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这很一家人!也是很符合中国式家庭的特性。

细节八,影片中出现了几次“记性差”的场面,比如NJ进入房间后忘记了自己要干嘛。公司里的同学兼同事下电梯后,碰到阿瑞,又坐电梯回去了,也是自言自语地说“我下来要干嘛来着”。这种不是个例的现象的多次出现,也是导演有意为之。我觉得是导演讽刺现实社会的大人们的粗心大意,虚假忙碌。

大致如上。

哲理智慧

影片《一一》里,杨德昌导演安排了诸多对现实世界具有思想性的场景。有间接的讽刺,也有直接的拷问,无不体现着杨德昌导演对生活的深度思考,思考的结果便是哲理智慧的体现。

其一,男主人NJ事业上只是一个“救火”角色。虽然和自己的同学是合作伙伴关系,平时看起来要亲近有多亲近,但权利被架空,也不被信任,有需要的时候让NJ冲锋陷阵,做决策的时候NJ往往不知情。这样的工作环境,相信NJ很难有事业上的成就感,更多的是背叛感。NJ有信义,真诚待人,但这种品质在深谙商业活动里一切利益至上的同事兼同学面前只能遭受到暗地里的嘲笑。笑他太傻,太单纯!一个具备优良品质的人对于此种环境又能奈何?社会本末倒置,这种现象放在当下的社会里也是如此。

抛开家庭不说,本就以事业为重心,难怪NJ不开心。电影结尾,NJ想要离开公司,同学兼同事劝阻,难得掏心窝子说真心话,他也说自己不开心。

如此环境,怎能开心?!

其二,NJ前往日本同大田谈合作事宜,这本是公司商量安排的,结果同事暗地里却拍定了同擅长抄袭的小田合作。这令NJ进退两难,难以做人。当时的小酒馆里,大田给NJ表演了一个扑克牌的魔术。大田猜牌一个准一个,NJ觉得无可思议的神奇。我们观众也觉得神奇。大田揭晓机巧:哪有什么神奇!不过是他记得每一张牌的位置而已。

这个小插曲的寓意告诉我们,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的投机取巧的捷径和神奇可言,最好的神奇就是脚踏实地,往往看似最笨的方法其实就是最简洁有效的办法。商业规则如此,做人也是如此。狡猾往往胜得了一时,用心耕耘能够立足一世。

其三,黄董是NJ公司的投资人,公司选择小田,原因在于小田是女的。小田能够同NJ的公司合作,是因为小田的主动献身。

潜规则永远总是那么地吃香!

其四,婷婷遭受了胖子在情感上的背叛之后,来到婆婆的床前诉说。她问婆婆:“为什么这个世界和我们想得不一样呢,你现在醒过来,又看到它,还有这样的感觉吗?”

这句话的意义就在于这句话本身。这个世界就是同我们想象中的不一样。世界就是那个世界,问题只在于每个人看世界的角度。睁不睁开眼,醒不醒来,世界依然还是那个世界。

婷婷只是没有接受她自己说出的这句话。当然,她问出来,即代表着她已然思考,她思考,也就意味着成长。

其五,电影中一家人甚至包括小舅子,每个人皆在婆婆陷入了“假寐”状态后深陷生活的泥沼,有着各自的困境,又在婆婆死后——这期间,几乎每个人在实际上或者象征意义上都有离开过这个家庭,NJ前去日本同初恋女友幽会,敏敏入山修行,洋洋脱离家庭掌控,婷婷半只脚已经踏进成人世界——他们都各自完成了生命中的洗礼或蜕变。婆婆是主心骨般的存在,人只有脱离了对过往的依赖,才能学会长大和变得更加成熟。

并且,人也只有在脱离了自我“假寐”,自我欺骗的状态下,才能活得更加清醒,更加明白和通透。

其六,敏敏入山修行,她信神明能给她答案。僧侣直接来NJ家中“化缘”的时候说:“神明都是有求必应的。”这也间接地讽刺了一波宗教信仰,信仰不可能白白信仰,信仰也是要收取信仰费的。

并且导演也通过NJ之口——NJ回对僧人说:“如果每个人有问题都去找神明,神明一定会被我们搞得很烦......”指示我们:当出现问题或者不如意,人最终还是要正面面对它,自己努力去解决它,方为正道。求神告鬼是没有用的。

有关于弟弟洋洋的启示录更多。

其七,洋洋学会拍照以后,拿了一张自己拍的小舅后脑勺的照片给小舅看,小舅大惑不解,说这拍的是什么啊!洋洋告诉他:“你自己看不到啊,我给你看啊!”NJ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子!”

洋洋拍了很多很多人物后脑勺的照片。

人永远只看得到生活的半面,另半面是看不到的。切忌把自己的智慧理所当然地当作“全知视角”的智慧。人可以相信有上帝,但不要把自己当做上帝。

其八,洋洋拍了很多照片,出校买胶卷被打小报告被逮个正着,老师搜出他所有的照片,裹挟着学生开始对洋洋冷嘲热讽。说洋洋“搞艺术,艺术就是要花钱......”

老师作为知识的化身象征,这不是教育者应该说出的话和该做的事情。

庸者看艺术,只看得到墙面,墙角和门等外象的东西——看似都是洋洋拍的内容,可对于洋洋来说,他不过是在拍蚊虫,在拍那些空气中的东西,拍那些别人看不到,不相信存在的东西。

人们对艺术存在误解。艺术并非全是形而上的事物,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些生活当中的细节本身就是艺术。

其九,洋洋和NJ在地下车库里,说起昨天隔壁邻居家莉莉的母亲同父亲的家暴争吵。NJ教导洋洋不要直盯着别人看(莉莉的母亲因家暴受伤戴着墨镜),那样很不礼貌。洋洋说的一番具有哲理的话:

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也看不到。

他问父亲:“我们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我只能看得到前面,看不到后面......”

洋洋的这些话几乎不用解读,其义自见。

有些事情的本质,往往小孩子比大人看得还要透彻。而大人往往对小孩子的这些看似稚嫩的问题以搪塞的态度待之。如果我们不能及时重视给予孩子们一个合理的解释,孩子们的成长往往也都是以独孤的方式自理的。

其十,电影为什么叫做《一一》?

我觉得有多种解读:

1,一一,是一种出发后的回溯,从“一”出发后,历尽人生的酸甜苦辣,最终又回到了“一。”所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参悟的三重境界,也代表着少年、中年、老年的人生三境界。

2,一一,叠词,影片中很多人物都是以叠词的称呼出现,洋洋,莉莉,婷婷,敏敏,这是中国式的称呼。一一代表着关系。中国式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

3,道家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宇宙论。一即是初始,一也是万物。人生在世,全是法理智慧。

其十一,影片里,婆婆的死也是个非常巧妙的安排。

影片结束之前,婷婷前来婆婆的床前倾诉。婆婆似是回光返照,又像是婷婷做的一场梦。但她给婷婷折了一个纸蝴蝶(象征着生命的印记),纸蝴蝶一直留在婷婷的手里,所以婆婆算是短暂地回来过(其实这也有可能是杨德昌导演的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整个影片过程,婆婆全程一句话没说。婷婷无论是在梦境中还是在现实中,睡在婆婆的膝盖上,呓语般地说婆婆已经原谅她了。

那是否意味着婆婆不说话,却听进去了所有人对她的倾诉。也回应了之前弟弟不愿对婆婆讲话时所说的“听得到,看不到有什么用”。

对于死亡,中国人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升天了,有的说渡劫去了,也有的说转世轮回去了。这很美好,怀着生者对死者的希冀和无限缅怀,毕竟我们以后有可能在另外一个世界里还能再见到她。那人死了,会不会是这样一种概念,她只是不能说话,但能听得到?

这其实很符合中国人对于死亡的看法。很传统,很中国,也很人文,也很杨德昌大师风范。

其十二,我最喜欢电影结尾,洋洋在婆婆的灵位前说的那段话。他给婆婆念信:

“婆婆,对不起,不是我不喜欢跟你讲话,只是我觉得我能跟你讲的你一定老早就知道了。不然,你就不会每次都叫我“听话”。就像他们都说你走了,你也没有告诉我你去了哪里,所以,我觉得,那一定是我们都知道的地方。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你知道我以后想做什么吗?我要去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情,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我想,这样一定天天都很好玩。说不定,有一天,我会发现你到底去了哪里。到时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讲,找大家一起过来看你呢?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个还没有名字的小表弟,就会想起,你常跟我说: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说,我觉得,我也老了……”

这段话令人回味无穷。充满了童真童趣,又饱含智慧和哲理。这种概念,是不是也是“一一”的另一种解读呢!孩子理解的东西和老熟离去的人所理解的东西竟是如此的贴合,如此的相似。

同时,洋洋说看到小表弟,觉得自己也老了。即是洋洋对“成长”的理解。其实对于成人来说,我们往往觉得自己老了,何尝不是如此呢!

并且,洋洋信里的这句“不是我不跟你讲话,而是我讲的话,你一定老早就知道了。”证明了孩子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成人的毛病在于一直用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来看待孩子

最后,浅谈一下患癌早逝的杨德昌导演。贾樟柯曾对此写过:

“中国有一句话是‘天妒英才’,或许就是因为《一一》说清楚了我们生活里的一切,他为我们揭开了生活的谜底,完成了它的使命,所以也就离开了我们。”

网址:万字深度解析《一一》,智慧哲思的社会生活小百科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36153

相关内容

人生的智慧:顺乎自然,热爱生活
生活智慧的作文600字八篇
AI智能体,构建智慧生活新图景
揭示人生智慧:从家居小物中学到的生活哲学
《人生的智慧》导读
智慧人生的哲理故事.docx
「平替」生活哲学:揭秘大众消费新趋势背后的智慧与实践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生活中的智慧作文500字
生活的智慧作文600字(精选27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