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儿从空中飞过
翼装飞行,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翔 #生活乐趣# #运动乐趣# #极限运动#
鸟从空中飞过,不会留下痕迹,只是飞过而已。对于天空来说,鸟的飞翔是徒劳的;但对鸟儿来说,不飞翔还能做什么呢?鸟儿改变不了天空,只有改变自己。
——题记
出生在东北的王鹏伟老师,1962因饥饿回到故乡山东省高密县农村。1964年返回东北,落户在吉林省蛟河县的一个小山村——七道河。没有户口,头顶一个蔑称——“盲流”(盲目流动人口)。
1966年秋季开学,文革大革命开始了,王鹏伟老师刚上小学3年级。“反革命”的后代不仅没有资格带红小兵袖标,连领取红宝书的资格也没有。为了买一本《毛主席诗词》(36首),王鹏伟老师从家里偷出一个鸡蛋,到供销社卖。渴望儿子成才的父亲从生产队会计家借到林汉达先生编写的《春秋故事》、《战国故事》、《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后来父亲不知又从哪里弄到一本《中国近代史》,书很厚,是民国时期出版的,自然是竖排版,繁体字。这几本书就是王鹏伟老师的启蒙读物,对他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识了不少字,并且是繁体字;二是奠定了历史知识基础。直到今天,王鹏伟老师常谈起的历史掌故都出自那几本书中的三家分晋、四面楚歌、卧薪尝胆、闻鸡起舞之类。后来王老师意外的在一位乡亲家里读到了欧阳山先生的《三家巷》、《苦斗》,还有曲波先生的《林海雪原》。这些书都是王鹏伟老师在小学三年级以前读完的。
后来,村里来了吉林市的知识青年,他们带来了一些“黄书”,有《青春之歌》、《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在那个年代,这些书是寒冬里的一束阳光,挂在遥远的天际,使王鹏伟老师憧憬着另外一个世界。这种憧憬伴随王鹏伟老师度过了恐怖的少年时代,并且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1972年王鹏伟老师到公社中学(蛟河三中)读高中(即八年级、九年级)。他的老师不但没有歧视他,还给予他赏识。在那样的年代,像王鹏伟老师这样出身的学生,这种给予是心灵的抚慰和精神的激励。王鹏伟老师理科成绩突出,是数学科代表,却受到两位语文老师的格外赏识。这两位老师家都在吉林市,一位是文革前大学毕业的右派分子辛中笑,一位是文革期间大学毕业的女教师佟浩然。
这期间给王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件事。一件事是邓小平“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俗称“小回潮”),学校抓教学,举办教育革命成果展览,挑选各科试卷展出,王鹏伟老师所有文化课的考试卷都成了展品,在全校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第二件事是“小先生上讲台”,也就是让学生讲课,王鹏伟老师以“小先生”的身份跟着辛老师和佟老师去吉林市看语文公开课。这时,回击“小回潮”的运动开始了。这次公开课讲的课文有两篇:一篇是正面教材,考试交白卷的张铁生写给中央的一封信;一篇是反面教材,选自《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
即使是这样的语文课也很难维持下去,按照“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校取得了一年劳动150天的“教育革命成果”。
接下来的政治运动是批《水浒》,学《红楼梦》。要求把《水浒》当投降派的反面教材来读,把《红楼梦》当作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来读。这两本书一直发到每个生产小队,借此机会王鹏伟老师读了这两本名著。另外还私下和同学传阅了《三国演义》和《西游记》。
仔细想想,苦难真的是一种财富。这种“财富”你无法拒绝,一旦拥有却弥足珍贵,它沉淀了你应对未来人生困境的韧性。
1974年王老师中学毕业了,回生产队当社员。1975年被派出去修国防公路。8月的一天父亲找到工地上,说村里的小学要“戴初中帽”,让他回去当民办教师。王鹏伟老师教语文,先后兼过数学、化学等课。文化大革命后期,鲁迅作品的单行本开始出版,上中学和当民办教师期间,王老师阅读了大量鲁迅作品,并收藏至今。与其说是收藏鲁迅的书籍,不如说是收藏一段自己的历史。
幸福是一种比较。两年半的民办教师阅历,是王鹏伟老师前半生度过的最快乐的时光。除了上课,还要带领学生勤工俭学,春天种地、秋天修路、冬天伐木;自己动手,建设校园。真是别有洞天,“其乐融融”。
1976年,十年文革浩劫终于结束。1977年11月,寒冬里爆响一声春雷——恢复高考。王鹏伟老师是趟着没膝深的大雪赶到公社参加高考的。家庭出身仍然是他人生路上的巨大障碍,王老师取得了高出录取线约60分的成绩,却被录取到师范院校的专科。尽管如此,上大学是王鹏伟老师人生的重大转折。王鹏伟老师是文革前小学2年级的学生,可他的同学大多是文革前的高中生。那时的大学课堂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1977级的学生是1978年3月入学的,两年制的专科,3个学期就毕业了。由于中文系的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推荐,王老师被分配到历史名校吉林毓文中学任教(先后任教研组长、教务主任),一任就是12年。
这期间王鹏伟老师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和人生,阅读教学要有整体观,作文教学要走近生活。于是他率先在所教的班级搞了课前三分钟演讲;进行了单元教学试验;提出了作文要干预生活的主张,培养鼓励学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除了发表文学作品,王鹏伟老师还接连在教育教学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其中有两篇选题相近的论文,一篇题为《试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性与文化因素》,一篇论文题为《历史、地理教学必须着眼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大意是说,文科教学要传承文化,培养人文素质,其旨意与后来引起全国语文界旷日持久之争的“人文性”相去不远。现在看来,这些文章有很强的前瞻性眼光的。
1988年中学首开职称评聘,有资格参加高级教师评聘的是文革前毕业的本科生。王鹏伟老师被省里首批破格评聘为高级教师。
王鹏伟老师从上大学到首批破格评为高级教师这段经历,印证了一句话: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就王鹏伟老师而言,这种“准备”是不可能有预见的。正如王鹏伟老师所说:人生有一个大的目标,这本身就是“准备”。
1992年王鹏伟老师调到吉林市教育学院,并被破格评为副教授,任中文教研室主任;1995年调到吉林省教育学院,评为教授,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研部副主任。这期间王鹏伟老师在语文教学领域的发展与两位人士密切相关。一位是王鹏伟老师尊敬的师长吉林省教育学院副院长张翼健先生,一位是视王鹏伟老师为“知己”的吉林毓文中学特级教师赵谦翔先生。张翼健先生的语文教育民族化主张独树一帜,赵谦翔先生在教改实践上自成一家。王鹏伟老师为有这样的师长和至交而骄傲。
语文教育民族化是张翼健先生在全国首倡的,步其后尘,王鹏伟老师在《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上发表了长篇论文《汉语文教育传统与汉语文教育的民族化方向》。主张在东西方文化激烈冲突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思考语文教育改革的走向,总结传统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审视20世纪的汉语文教育变革轨迹,为世纪之交的汉语文教育提供历史参照和戒鉴,提出了重新构建21世纪汉语文教育整体框架的设想。
1996——1998年,王鹏伟老师与赵谦祥先生合作,进行了题为“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的教改试验研究,该课题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生活体悟和文学熏陶为两翼,以陶冶情感,启迪悟性为主线,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培养人文精神,对长期以来的受应试教育影响的语文教育进行挑战。该课题针对语文教育的4个弊端:首先,在培养目标上,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在教育观念上,忽视母语教育的人文精神和民族个性;再次,在教育途径上,远离生活;最后,在教育方式上,以教条式的“标准答案”扼杀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该课题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生活体悟和文学熏陶为两翼,以陶冶情感、启迪悟性为主线,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体悟人生,阅读经典作品,培养人文精神。该实验班,早自习看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以此作为观察社会的窗口;一半课时讲授教材,另一半的课时学习师生共同推荐的作品,举办文学讲座,以此熏陶人文精神。
该实验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把学习的权利归还给学生!”由学生决定教材中需要讲读的篇目,大量推荐课外作品。让王老师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口号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大“麻烦”:1996年秋季开学初,高一新生刚入学,就有学生在班级推荐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真是“措手不及”。《文化苦旅》还没讲完,又有学生推荐周国平的散文集《守望的距离》,接下来有于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王晓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老师他们就是这样在学生的推荐书目中,东奔西跑,成了“现买现卖”的“小商贩儿”。为了不被学生逼迫,也为了更好地“把学习的权利归还给学生”,王老师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读书,每提及此事,王老师都会开心地笑言:当时真是“苦不堪言”却也“乐在其中”。
王老师还常常告诫他的后学晚辈:如果你没有背水一战的决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就不要轻易提出“把学习的权利归还给学生”这样的口号。因为,这将使你和你的学生站在一条起跑线上,你将和你的学生一样“无知”!把学习的权利归还给学生,意味着你必须和学生一起重新开始学习!
该课题实验由其验收公开课可见一斑。1998年11月27日,课题验收公开课在吉林市委礼堂举行,全省各地教师闻风而动,12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这是90分钟的课。该课题目是“感悟苏东坡”,旨在读其文,品其人。此前,学生用14课时自学了下列作品:苏轼的5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
网址:鸟儿从空中飞过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04359
相关内容
家里养鸟飞走【哑铃飞鸟】
养鸟人眼中的鸟和鸟类是什么
飞鸟速清下载
鸟类适应飞翔的特征
养鸟感悟一一从兴趣到情趣
“年轻人追求早退生活新潮流:从养鸟开始?”
养鸟注意事项
养鸟作文(精选40篇)
鸟人鸟事儿,有趣有料有故事!养鸟的生活让人羡,要不要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