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柳 胡然
2023年,全球多个月份平均气温破历史纪录,暖季为1850年以来同期最暖。气候变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已在全球多区域显现,而且这种变化态势仍将持续和加剧。城市因人口密度大、基础设施集中、经济活动强度高,受气候变化影响尤为严重。考虑到全球实现碳中和时间及路径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风险的不断增大和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升,亟须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助力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和宜居性。
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是长期以来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重要原则。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是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的重点任务,自2013年以来我国开展了气候适应型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等试点,积累了有益的经验。面向全球气候变化新形势和中国式现代化新要求,《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积极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建设管理模式,到203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2023年,多部委印发的《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要求,以有效防范和降低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为目标,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开启了我国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新阶段。
笔者认为,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是一项十分庞大、复杂、艰巨和繁重的任务,具有科学性、长期性和系统性,要增强危机意识和极限思维,坚持气候变化风险导向,主动规避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误区,因地制宜探索不同城市气候适应型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增强城市气候韧性发展能力和水平,切实防范和化解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