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利他思想指导自己的人生航向,用道德、知识和艺术充实自己的内心,依道而行!

发布时间:2024-12-13 04:38

《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思想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传统文化哲学#

☀ 定期推送传统文化课程信息, 传统文化新闻、 精彩善文, 传统文化用品、礼品, 传统文化修学书籍、音像等诸多优质内容,一站式传统文化学习资讯服务微信平台!构筑您的幸福人生!

我们接着给大家分享《弟子规》的第四章“信”。上一节课,我们给大家分享了“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我们讲到要把生活中出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变成自己的一堂课,吸取我们所需要的,规避我们不需要的,警惕危险的事情。

接下来《弟子规》看,讲什么呢?“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只要我们的德行和学问不如人,我们要马上要警觉、要奋起直追。如果我们的衣服、我们的饮食不如人,我们不能自卑,我们也不能攀比。在这里讲了一个生命原理,就是“德为先,享受为后”“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弟子规》在这里为什么要强调“德为先,享受为后”?为什么要在“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后面讲这一句话呢?意味深长。原来我在读《弟子规》的时候,我就想好像这一段讲的跟“信”没关系。这不是讲“信”嘛?为什么讲的一会儿是“见人善,即思齐。”一会儿讲的是“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这跟“信”有什么关系呢?

后来有一天读诵的过程中,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呢?人为什么会不信呢?人为什么会诈与妄呢?人为什么会欺客呢?因为不自信。为什么不自信就会欺客呢?不相信我们生命中什么都不缺。按古人的说法:一个人如果回到本质地带,那么它是一个无条件的喜悦,无条件的圆满,无条件的永恒,无条件的坚定,无条件的心想事成;换句话说,你回到面缸里面,你既是面包又是面条又是点心。

哪一些人会欺骗别人呢?不自信的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为什么会有不诚信的人存在呢?因为这些人不自信,这就是老子讲的“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他不自信,所以他不诚信,他就欺骗别人,用欺骗的手段获取非法利润。如果一个人特别自信,他没必要欺骗别人。不要说别人,就是说我自己,这些年,我就体会到了没必要欺骗别人。为什么要欺骗别人呢?不缺吃不缺穿,我没有别的妄求,没有多少非分之想。我为什么要欺骗别人?如果偶尔骗一下人,也是为做公益创造条件。孔子说这时候可以方便一下。

比如说,我在这里要录节目,我要出席一次论坛,如果领导派了别的一些不重要的事,我会找一个借口。如果有人约我做一些无聊的事情如喝酒游玩,我会找个借口。但是在一些重大事情上,完全没有必要欺骗别人。为什么呢?因为你已经无所求。你吃不了多少,喝不了多少,用不了多少。当一个人不再为欲望活着的时候,而为公益活着的时候,还为什么要撒谎呢?没必要了。何况我们现在知道,每一个谎言一出来都是对我们自性的污染。当一个人有自性的概念,有本性的概念,有本质的概念,这个人轻易不会撒谎。因为他知道,谎言一动,把自性就污染了。

成语讲“自欺欺人”。欺人说到底是自欺,为啥呢?我们在动这个欺人的念头的时候,首先接收的一份负能量是我们自己。《弟子规》非常有逻辑性,它非常有智慧,它在“信”的后半部分笔锋一转,讲的是什么呢?“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时时刻刻见善思齐的时候,这个人他不可能不“信”,因为他的人生目标已经是为了实现诚信。“诚者天道也,思诚者人道也”。古人认为,一个人的人生的所有意义就是到达诚信的境界。为什么呢?只有诚信的境界到达这个境界,我们才能回到第一故乡,因为第一故乡里面没有欺骗。

在“信”这一部分,它又讲到“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人为什么要骗人呢?无非是想让自己穿得好一些,让自己过得好一些,让自己体面一些。如果一个人不为衣物,不为欲望,为什么还要骗人呢?如果一个人把德学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像颜回那样,还有必要骗人吗?颜回为什么不迁怒,不贰过?因为颜回“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箪食,一瓢饮”。连一个像样的喝水的碗都没有,住着危房,如果换了别人,那愁眉不展了,忧愁不堪!但是颜回一点都没有不快乐的样子,为什么呢?

颜回以德行为他的资粮,以德行为他的喜悦,为他的人生目标,所以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在这里,在“信”这一部分要讲,“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为什么呢?一个人只有以德学为人生的目标,以提高生命能量为人生的目标,这个人才能做到大诚大信。

主持人:

郭文斌先生通过解读《弟子规》“信”篇中的“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这段训喻告诉我们,要引起我们重视的应当是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如果感觉到这些方面不如人,应当自我警惕,更应奋发图强。如若是外貌和吃穿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自卑忧虑。这其实是一句大实话,但生活中许多人却认为这句话是空洞的“大道理”,而把它当成耳旁风了。

郭文斌先生启发我们:第一,决定我们命运的是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而不是外貌和衣服。第二,决定我们人生意义的是立功、立言、立德,而不是感官享受。第三,决定我们幸福的是内心的充实,而不是物欲的满足。

在《弟子规》这段话中,“唯德学,唯才艺”是精神生活层面。“若衣服,若饮食”是物质生活层面。如果我们只停留在物质层面,就会和“孔颜之乐”那样的大快乐错过。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以满足欲望为乐的人,幸福是平面的,那就是拼命赚钱,满足不断膨胀的欲望。每天就像活在战场一样,与人竞争,与人抢夺,与人拼杀;甚至巧取豪夺,甚至权力寻租,直至身陷囹圄。如此,何谈快乐?又何谈幸福?活在精神层面的人,以利他思想指导自己的人生航向,用道德、知识和艺术充实自己的内心,依道而行。幸福则是向上的,越向上生命越轻盈、越自在、越喜悦。

郭文斌先生反复告诉我们,幸福是能量变的,不是对象给的。追求物质享受的人,要不断更换对象,累。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只需不断提高能量,而能量藏在心量里。显然,扩展心量比更换对象要轻松得多,容易得多,可谓真幸福、低成本。因此古人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真正的贵族是精神层面的充实,而绝非物质和欲望层面的富足。“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就是精神贵族的榜样。

本文节选自《郭文斌解读<弟子规>》

- END -

文章版权属于作者,文中观点不代表发布方,仅供参考。

点击" 在看"日行一善

责任编辑:

网址:以利他思想指导自己的人生航向,用道德、知识和艺术充实自己的内心,依道而行!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60108

相关内容

道家思想人生,追求自由与平和的人生艺术(道家思想中自由与平和的理念在当代的意义)
怎样充实自己的知识和生活
如何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更的句子 充实自己心得体会(精选14篇)
大一思想道德法律知识点
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人生哲理」做自己的艺术家:自我塑造与快乐之道
想要充实自己,必看的9本书
生活的艺术:创造自己的人生
艺术素养要如何评价自己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