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上海都市剧的生活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16 00:33

城市生活美学:研究如何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寻找美感和艺术价值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城市生活艺术# #城市生活美学#

近年来,上海都市题材电视剧大多遵循“美是生活”的创作原则,在影像上呈现出海派文化的风格,在演员表演中体现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美学特征,在主题探索方面具有追寻生活之美的精神价值。这些都市剧从艺术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并且带有海派文化特有的生活美学色彩,凸显出观众与上海都市剧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艺术的形式为上海这座城市增添了文化魅力。本文刊发于《中国电视》2024年第5期。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的开埠城市之一,在国际都市化进程中一直处于相对领先地位,其文化艺术原创力和文化艺术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繁花》《安家》《心居》《理想之城》《下一站是幸福》《欢乐颂》系列等作品在上海都市题材电视剧中较有影响力,不仅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而且为上海这座城市增添了魅力。无论是职场剧中的时代特点、城市景观、奋斗精神,还是家庭伦理剧中的现实情感与女性追求,无不显示出上海这座城市与经历了悲欢离合的上海居民之间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美学实践是现实主义与间性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表明都市剧体现的生活美学特征与上海及其所代表的海派文化产生了一定的互文性,因为艺术与生活是一种双向交互的建构和对话关系,“从来源上看,生活世界构成了艺术的本源;但反过来,艺术亦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呈现生活世界,这两方面交互运作而共铸为人们的艺术活动”。①可见,从间性的维度来思考电视剧艺术创作的审美经验与社会审美文化之间的互文性,是非常有必要的,艺术创作与审美文化不仅是一种对时代生活的“展示、记录和赞美,是促进其发展的一种手段,并且是对一种文明的质量的最终判断”。②因而,带有时代性、地域性和多元文化表征的上海都市剧,以极具海派文化特征的影像呈现、现代性的主题与富有生活美感的表演,不仅能带给观众审美享受,而且能促进上海的繁荣发展并参与构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明。

01

海派文化的日常性显现

——上海都市剧的影像呈现

“审美文化即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的文化。”③现实题材电视剧天然具有生活美学的基因,生活美学也是上海近年都市剧的集体性风格呈现。“艺术完全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一定时代的艺术集中体现了这一时代人们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④如果说前几年的上海都市剧呈现出的多是“外滩三件套”(上海中心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金贸大厦)等高楼大厦和霓虹灯影的超级大都市影像,抑或是旧式弄堂、破出租屋与摩登都市之间的对比,从而对其进行消费性批判,那么近几年的《繁花》《安家》《心居》《理想之城》等作品则大多把镜头推向更立体、更多元、更具人文色彩的上海城市景观,凸显出浓浓的海派生活烟火气与奋斗者对这座城市的深情厚爱。电视剧《繁花》中既有金碧辉煌、霓虹闪烁的20世纪90年代的黄河路与和平饭店,又有接地气的进贤路、朱家角街头的苍蝇小馆与海鲜市场;《安家》中房屋中介租售的房源有佘山豪宅和洋房,更有市区充满温情回忆的“老破小”;《心居》中高大上的外滩源街区与最亲民的便利店相得益彰……这些都市剧中“建筑的空间,都市生活的空间,社会规划的空间”⑤三位一体,“住和行”作为都市生活的核心地点,是剧中着重塑造的影像空间。近年来,这些反映上海居民生活的都市剧着重呈现城市建筑在不同空间语境下的日常性影像,进而勾勒出当代都市剧在空间塑造中的海派文化的审美共性。

鲁迅说“海派是商的帮忙”,⑥海派文化以商业性、娱乐性、现代性、自由性、开放性、兼容性著称。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产生的海派艺术自然也就如同上海这座摩登都市一样,带有明显的商业娱乐、自由现代、兼容开放等特质。作为海派文学、海派艺术最重要的承接载体之一——上海都市剧,也直接呈现出明显的海派气韵,记录并铭刻着海派文化、海派艺术以及海派都市的时代印记。如果说城市景观是上海都市剧的影像外壳,那么海派文化日常生活中的“吃和穿”就是其影像气韵。《繁花》中的泡饭、酱菜、排骨年糕是大多数20世纪90年代上海家庭的日常性饮食,而至真园饭店里的“霸王别姬”“仙鹤神针”和“火焰大王蛇”等菜品也能代表90年代有钱人的餐桌美食。可以说,上海都市剧呈现出的日常生活“美的气息”如同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美是生活”那样,“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也应该是为那一代而存在”。⑦《繁花》中宝总穿的定制西装、玲子戴的丝巾、汪小姐穿的红色风衣、李李的豹纹裙子既能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又能显示出上海的时尚气质。电视剧还未播完,黄河路已成为观众们的热门打卡地,“宝总泡饭”“珍珠耳环”“李李穿搭”也已经成为销售爆款,上海都市剧中的审美经验与现实生活形成了双向互动,人们无论是在电视剧中,还是在上海这座城市里,都能体会到在人类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而获得的一种主观能动性。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近年上海都市剧中呈现的海派日常性消费文化既属于对人们合理性享乐的满足,同时也属于“满足我们日常生活中生理和精神状态的肯定感情”。⑧

近年来部分都市剧中体现出的海派消费文化,似乎就像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所说的那种“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⑨由于都市题材电视剧的大部分影像都是关于建筑物、化妆品、服装、烟酒、食品、汽车等内容,这些影像的传播不仅宣传面广泛,而且起到了引领城市文化潮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近年来的都市剧创作者开始逐渐理解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的一个主题:想要在琐碎而平庸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奇迹,海派文化影响下的艺术创作与日常生活的对话关系就需要建立在从“日常生活的蛛丝马迹中发掘言所不能言的革命意义,而不是随波逐流于‘审美’的时尚化和市场化趋势”。⑩因而,这几年的上海都市剧将海派文化中的创新思想、奋斗精神与革命意义通过影像呈现出来,塑造了一批优秀的实业家、有志青年与独立女性形象,在都市剧创作行业内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02

“日常生活审美化”

——上海都市剧的表演美学

生活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日常生活审美化”常常与后现代文化研究话语联系在一起,西方大多数学者认为都市大众消费文化加剧了日常生活的“审美泛化”趋势,导致艺术与现实的双向逆转,“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皆已处在现实的某种‘审美’幻觉之中”。⑪其实,抛开“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中存在的权利与不平等问题”,⑫按照中国学者的观点:大众进入社会舞台的前台成为主要角色,艺术让生活审美随处可见,而“美是生活……美介于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是一种与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的双方进行的‘辩证对话’……美的活动介于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并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必要的张力”。⑬同理,上海都市剧中的表演符合这种生活美学原则,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行动搬到了镜头前。日常生活中的行动与塑造角色的表演行动区别在于:前者是琐碎、随意的,而后者有一个明确指向的认知任务范畴;前者更无序庞杂,后者相对集中并且旨在为电视剧演员的表演存在方式进行结构定位,从而为中国电视剧角色塑造的审美存在方式找到合理的审美起点与表征依据。

上海都市剧里演员的表演正是这样一种居于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的艺术创作,既不同于平淡的日常生活行动,又不同于刻板的舞台艺术行动,而是于两者之间形成了某种必要的张力。《繁花》导演王家卫注重对演员现场情绪的调动,借助形式多样而富有深度的外部形体动作体现生活化的表演理念。他注重外部形体动作的艺术化表达、追求真实自然的表演方式、注重面部表情的训练以及强调光影反差和对比的运用等手段,都使得他的影视剧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人性的真实感与艺术氛围感。这些理念不仅对今天的演员表演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而且对未来的电视剧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繁花》中宝总和玲子吵架、《理想之城》中赵显坤吃面条、《欢乐颂3》中朱喆处理酒店纠纷等片段,如果放在当下表演专业院校的单人小品、交流练习和观察生活练习中,也是属于非常优秀的案例,因为这些演员在荧屏上踏踏实实地真正生活了起来,这些作为电视剧叙事代理人的演员“相信周围发生的一切,主要是要他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演员需要有极度发达的想象力,孩童般的天真和坦率,演员特有的对内心和身体内的真实和近乎真实的现象表现出的敏感。所有这些特点都有助于他将拙劣的谎言变为自己对想象生活的最巧妙的真实态度”。⑭最终如现实主义表演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的,把日常中的行动转化成舞台行动,从内部和外部来创造角色。

在都市剧中,观众对明星和演员的审美体验不尽相同,“粉丝”对明星的观赏多是一种欲望的投射,而观众对演员的审美欣赏则处于一种单纯以时间为计量单位的、无功利目的的观演关系之中。一些实力派演员始终逃逸于影视打造明星的产业模式之外,把自己定义为一名“靠作品吃饭”的演员,懂得表演艺术的真谛。他们始终把自己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动作体势当作塑造角色的工具,而非展现个人魅力的手段。例如,胡歌在《繁花》中扮演的宝总是具有复杂性格的、不完美的都市生意人,而不是大众崇拜、流于肤浅的霸道总裁角色。他通过独特的审美日常化创作来展现充满情义的都市人形象,披着都市时尚的外衣,去否定、反思生活中失去合理性的东西,从而使之肯定美好的事物和情感。他的表演传达了一种生命质感,让小人物成长为大人物的善心变得真实可信,传递出的关于道德和情感的复杂性不会让观众质疑他的真诚。这种生命质感恰恰说明了真正的表演艺术之美应当是充盈于整个生命和生活体验之中的“一次真诚的‘生命表达’与‘生命历险’……表演创作所拥抱的是人生、是生命”。⑮

电视剧《繁花》中的主要演员在表演艺术领域取得成功的秘诀是满足了观众对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日俱增的表演审美需求。随着国内观众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近年来上海都市剧中的现实主义表演风格无疑在表现社会的广度和深度上做到了让广大观众接受和喜爱。像胡歌、马伊琍、于和伟、孙俪这样的演员,靠大匠运斤的表演技艺与精耕细作的专业态度广受观众好评,也印证了大众审美鉴赏能力的普遍提升,反映出观众审美接受及消费与表演艺术创作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现象。反观前几年某些明星的“冻龄感”或者“毁容式”表演,则越来越受到高素质、高层次观众群体的诟病与指责,因为那些演员的表演只具有空洞的展览价值,只刷个人的存在感却没有凸显角色存在的意义。他们被观众评价为没有演技的“面瘫式”表演或是矫揉造作的“辣眼睛”表演,无论是生气、发怒还是悲伤、痛苦,都是一副面孔或者只会使用“瞪眼”“噘嘴”等比较外显的表演方式。这样一来,五官越完美,其能指越苍白。精修的面容里只藏着快节奏社会的浮躁,却始终没能明白它的意义是用来支撑和完成一个演员的表演的。专业演员能够在创作角色时深入角色内心世界,进行一种当下的体验,进而将这种体验真实地、艺术地反映出来。现在的观众既希望看到都市剧中有深度的表演,又希望看到角色是有复杂心理的人,希望演员能把隐藏在台词背后的意思一层层揭示出来。只有由内而外真实地把握人物、训练自己,演员才能进行更多层次、更有深度、更为细腻的表演。表演艺术让美与生活产生对话,是对最具生命力的人性的最大解放,是对人类精神生活本质的不懈追寻,这也是近年来都市剧中真正的演员们所坚持的表演美学理想。

03

生活之美的精神价值

——上海都市剧的主题探索

生活之美在于“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受”⑯与情感,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生活之美具有一种现实主义的情感体验,正是通过这种情感体验,他推论出人们爱美实际上是爱生活,并以此做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生活这个概念不仅包含现存的事物,而且也包含我们所希望的事物、可能的事物”,⑰比之过去的美学研究,车尔尼雪夫斯基实现了很有意义的突破。尤其是他从革命民主主义的政治意识出发,在具体的论述中总是从“普通人民”的立场和角度来评价事物的美和丑,指出“生活应当如何”。上海都市剧一向呈现出的都是大都市社会的时代缩影,利用罗曼蒂克情调和市民生活情境,为当时的普通观众提供了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乌托邦空间。近年来的上海都市题材电视剧也同样反映的是当下人们的青春、梦想、情感,以此传递和谐美好的正能量、记录时代发展的足迹。

《繁花》中的阿宝通过十几年奋斗,从黄河路拼搏到南京路,见证了上海在经历市场经济改革后的繁荣发展,最后他可以为了“情义”二字而放弃自己所打拼的一切;《安家》中的房似锦作为房产中介精英,在一个又一个客户身上看到了房子所承载的“家”文化,最终和团队找到了凝聚力、安全感与归属感;《理想之城》中的苏筱经历了被开除、被诬陷等一系列事业风波依旧不忘初心,一路披荆斩棘做到建筑造价师的行业巅峰位置;《心居》中的冯晓琴作为生活在上海的外地媳妇,因丈夫意外死亡而跌入绝望的深渊,但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打拼,撑起了单亲家庭,实现了作为独立女性的价值;《欢乐颂》中的5位女性在上海经历了生活、事业、爱情的多重困难与考验,却没有放弃和认输,始终相互扶持、携手互助、共同发展,迈向了各自的成功之路。上海近年来的都市题材剧一反过去出现过的那种精致时尚,或者冷漠的都市情感表达及艺术批判化呈现,而是着重凸显积极阳光、温暖有爱的人性底色,这种人性光辉让我们通过都市剧这个艺术窗口“静观自然,透视历史,能创造出伟大的经验,能洞见理性原则,并把它发抒出来”。⑱人类社会是一个活的动态有机体,新陈代谢一般地发展前进,然而,各种各样虽平凡却伟大的生活之美永远不会褪色,因为“美是人类社会生命力的表现”。⑲正如当下都市题材剧的创作百花齐放,体现着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之美。

除此之外,近年来的上海都市剧从正面建构上海都市形象,还积极宣传人间有大爱、有志青年奋斗不息、女性独立自强等当代思想启蒙内容,释放当代都市人的精神压力,推动都市文明进程和人性解放。这样的启蒙思想早在上海开埠之日起,就一直处在与传统封建思想的碰撞当中,体现了海派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间的撞击,而由此产生的结果使得上海这座城市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从而变得更加开放、包容和现代化。当然,这种开放性、包容性和现代性,在早期中国市民化生态环境下就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不论是《繁花》还是《欢乐颂》等都市剧,其主题内容契合“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讴歌了普通人通过努力实现幸福生活的理想与抱负。不论是都市职场剧还是都市情感剧,在传递现代性思想的同时,也承担了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责任与使命。

观众在观看这些都市剧之后,不仅得到了轻松愉悦的审美体验和正能量,还能从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压力中解放出来,“精神生活的解放是生活之美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主题”。⑳这些具有精神解放功能,同时也具有时尚性、民族性、开放性与多元性的上海都市剧在目前收获了大批稳定的受众,通过各个传播形式要素间的互通、互动、互融,使海派艺术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都市剧在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特殊的影响,研究近年来的上海都市题材电视剧对今后的电视剧创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今后,都市剧创作者需要对大量不同生活经验进行审美化创造,艺术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

(作者游溪系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吴泽涛系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授、戏剧与影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本文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特别委托课题“中国电视剧、网剧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GDT2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特色戏剧学学科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9JZD035〉的子项目成果、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项目编号:SH1510GFXK〉的成果)

来源:电视艺术

网址:近年上海都市剧的生活美学研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84702

相关内容

“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美学现象研究论文
找回我们自己的生活美学——评《李渔的生活美学思想研究》
《上海解放初期的社会改造》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上海市档案馆
上海市典型住宅区生活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近年中国城市电影:面向美好,构建生活美学范式
上海戏剧学院2024年《春季生活美学沙龙课程》招生简章
艾媒咨询|2024年中国生活美容及轻医美市场研究报告(附下载)
上海市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构建城市居家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评价模型的研究
新时代中国美学研究的新思路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