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制造学渣”?南京市教育局回应了

发布时间:2024-12-16 14:12

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学效率,减少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生活知识# #生活感悟# #科技生活变迁# #科技对教育的影响#

近日,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网文刷屏,引发网友热议。

在文中,作者声情并茂地“描述”南京正在推进的减负政策的效果,并感慨:“也许用不了多久各位的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活泼灵动、热爱生活、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南京家长在快乐与痛苦的交织中,终于疯了”。

不少南京家长认为“减负=制造学渣”,甚至对政策质疑的声音呈现出了“一边倒”之势。

对此,南京市教育局微信公众号“南京教育发布”昨晚进行了回应:

为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创造更好育人环境,按照上级部署安排,2019年10月—11月,全市开展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行为问题专项整治专项督查行动,重点是对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办学、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办学等工作进行督查。

全市各级教育部门、义务教育学校按照统一部署,聚焦存在问题进行排查,整治纠正不规范的办学行为,但同时也发现存在对督查工作理解不准确、执行规定简单化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和部分家长的误解。

为此,市教育局要求各区各校进一步认识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的意义。开展违规办学行为的整改和督查,是为了促进学校更好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学生更好健康发展,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市教育系统要准确理解工作要求,纠正违规考试、违规排名、超前超标教学等不规范办学行为。符合教学规律的作业、考试、教育评价应继续坚持,并不断提高其针对性、有效性。

要在把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减下去的同时,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要开齐开足体育课、艺术课、劳动课、心理健康课、社会实践课等,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要规范执行上级要求,防止和纠正执行简单化、形式化、机械化现象,持续推进规范化办学。

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质量观,通过家委会、家长会和社会宣传等途径,广泛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育方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对于督查整治中发生的偏差,要及时纠正,确保义务教育规范有序发展。

新闻延伸

每一次触及给孩子减负的话题,都会引发舆论热议。继“减负=制造学渣”“南京家长已疯”刷屏之后,浙江小学生晚9点后可拒绝完成作业的消息,也迅速冲上热搜榜。

28日,《浙江省中小学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公布了33条减负方案。

其中拟规定的:小学生到晚上9点、初中生到晚上10点还未能完成家庭作业的,经家长签字确认后,可以拒绝完成剩余的作业,教师不得对有此类行为的学生进行惩戒。再次引来质疑。

人民锐评

落实“减负令”,必须抚慰家长焦虑的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自然都心疼自己的孩子,但问题是,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之下,谁都不敢在“军备竞赛”中率先退出。“分数为王”的局面不改变,如果学校严格落实减负政策,焦虑不已的家长将会想方设法给孩子“加餐”。

校内减负校外补,家长需要支出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培训机构反成最大获利者,怎能不令一些家长“发疯”!

作业多负担重,作业少担忧多。落实“减负令”,必须抚慰家长焦虑的心,才能走出“家长一边反对负担,一边反对减负”的怪圈。

当务之急,是先要让减负政策“接地气”。减负本身并不是目的,学习也不是越轻松越好,必须有效实现“学生减负,家长减压”。以小学生晚上9点后不写作业为例,就需要做好“减量提质”的文章,减去那些机械性、重复性的僵化作业,精心选择与学生基础相适应的、重在迁移运用的作业。

南方都市报

减负,却忘了减掉教育的功利性

教育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关于何为减负、如何减负的探讨和尝试更是从未停止。最近,南京的减负令让“南京家长已疯”传遍社交媒体,同时受到关注的教育话题还有中国青年报关于“高中到底上几年”的报道,以及浙江刚发布的中小学生“减负33条”。

这三条看似关联不太大的教育话题,实际上共同勾勒出了当前中小学教育的现实图景和两难困境。

今年,《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主要任务,任务第一条就是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素质教育要怎么发展,减负具体怎么减,社会层面依然缺乏广泛共识和成功经验。

浙江最近发布的中小学生“减负33条”是地方对《意见》的落地。严格按照课表上课和活动,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间,严禁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补课,严格控制考试的次数和难度,并且,规定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后不做作业,而且,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也要和公办学校统一招生,超过限额就要摇号。各地的规定大同小异,不过,具体实行起来,又很难逃出“高中到底上几年”和“南京家长已疯”这两种结果。

一种,是像“高中到底上几年”里呈现的,为了应考,前两年赶进度上课,末年复习备考,为此,学校用阴阳课表应付检查,教育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家长和学生理解并积极配合,默契地用素质教育的面子配着应试教育的里子。有的学校为了末年备考,把中学六年重新调整成初中两年和高中四年,却依然改变不了末年备考的命运。

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也都知道全年应考的状态不大正常,却都“没办法”不做,毕竟,在高考面前,大家都“没办法”。

另一种,是像“南京家长已疯”里呈现的,在南京禁止学生带卷子、做课外辅导作业并且要求下午3点就放学、每学期只考一次试之后,家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给孩子暗中补习、上辅导课,还要让孩子在学校假装课后什么都没学过。

这里的家长都陷入了博弈论中经典的囚徒困境,明明所有人什么都不做是最优解,但是没有人知道别人会做什么,所以只好自己拼命地努力,以求抢占先机。家长们实在是“没办法”,他们怕的是被补习班“您来,我们培养您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的广告词言中,怕的是即使整个南京的孩子都不学,也会输给其他地区的孩子,成为减负令下的“结构性学渣”。

做门面功夫不行,强推还是不行,是素质教育的错吗?当然不是。那难道是学校、家长乃至学生的错吗?更不是。

大家都不过是“没办法”,是对教育考核标准“没办法”,更是对社会竞争格局“没办法”。因为,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会中位数的标配,成为大学生不一定能有一番作为,但至少不会过得太差。

于是,家长们即使知道只有一半的人能考上普高,又只有其中的一部分人能上大学,还是会拼了命帮孩子挤上车,期待他们成为这个社会的中位数或者幸运地比普通人再好一些。

这一届的家长,无论有没有通过高考改变命运,都是在这一套游戏规则里长大的,现在只是在一套相似的规则里,努力为孩子寻一个位置。

在这样的“没办法”之下,教育被工具化了,上学、考试甚至被称为“素质教育”的兴趣爱好,都是工具化的,它们都是一叠叠不同的筹码,以图换取通往理想生活的通行证。大多数人都在“不要问,只要信”的信念下被推着走,普通人也的确没有多少退出这套竞争机制的空间和余地。

忽略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两难困境一味呼吁爱的教育未免太阿Q,然而,现实困境一时难以改变,却不代表教育本应如此。

教育不是技能培训,为的不是让人成为能通过市场检验的产品,而是让人成为能独立思考、人格健全的人。

减负减了很多年,依然没减掉教育中的功利性。要治教育的病,却不只是教育领域要吃药。

来源 | 综合自中新网、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南京教育发布公号、网友评论等

编辑 | 正小度

【版权声明】我们倡导知识互通,交流互达,以便更好的成长与发展。文章版权及所有权归原作者及平台所有。若涉嫌以上问题,烦请联系我们(yomi1190 微信)进行处理!

责任编辑:

网址:“减负=制造学渣”?南京市教育局回应了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489226

相关内容

减负=制造学渣?家长教育焦虑引舆论深思
《南京家长已疯》网文刷屏,减负=制造学渣?你怎么看
市教育局通过多种方式“为基层减负”,南通网
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体育局 关于印发《北京市儿童营养均衡计划》的通知
南京线上教育平台入口+学习内容
让教育真正减负 让生活回归乐趣
教育部体卫艺司负责人就《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答记者问
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整体改造工程项目的招标公告
广州市教育局网站
中国教育改造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