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药剂科 方忠宏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脾胃虚寒也是中焦虚寒,中焦很重要,主运化,是升降出入的枢纽。如今关心治疗脾胃虚寒的人越来越多,原因应是脾胃虚寒的人确实越来越多,而且确实让他们感觉到不舒服。凡是有乏力、中腹不适、畏寒、疼痛、腹胀、口味淡、不欲饮、食欲差与大便稀溏等症状者,都应考虑脾胃虚寒,或者说中焦虚寒。脾胃虚寒病机为脾胃阳气虚衰,阴气内盛,以脾失健运与寒象为主要表现。根据目前人群情况,脾胃虚寒证主要因于下面三个原因:一是长期生活饮食不良,脾胃气虚演变而来;二是贪凉食冷,特别是夏天高温时间长,气温异常高,人们会过食寒冷的食物,在低温空调下久驻,因而中焦阳气受伤,致脾胃气机损害;三是生活与精神压力大,过度应激,过度负荷,脾阳受损严重,或久思伤脾,肝气犯胃。
脾胃虚寒本身就有中阳不振,阳虚运化不利,到了冬季寒湿并重,外寒湿引致内寒湿加重,使虚损的脾胃功能运行更加困难,故其症状就更容易加重,腹胀、纳少、反酸会加重,甚至有呕吐,脘腹疼痛、腹泻,喜温喜按等表现,还会有腰酸腿痛等症状,妇女还可有痛经。
在冬末养生进补之际,纠正脾胃虚寒意义重大。补中益气,使中阳提升起来,补益品的成分才能消化、吸收、利用好,产生药用价值,才能有助于实现“来年打虎”的目标。
1. 生活饮食调理是纠正脾胃虚寒的基础
1.1 少吃生冷。凡讲养生,皆宜避虚寒,更何况是寒气盛的冬日,冷饮、冰啤与啤酒,生冷的凉菜、瓜果,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寒冷食物与饮品,比如凉茶与清热解毒中药的制品等。
1.2 适当多吃温阳食物。虽有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吃萝卜不是禁忌,萝卜等食用时可以加一些对姜、葱、辣椒、花椒、桂皮等,有益于祛虚寒,运中焦。
煮粥时加姜片、大枣、山药、大蒜、陈皮等,有暖脾散寒之效。当归生姜羊肉汤可以适量食用。
此外,多晒太阳是有益的。
对于脾胃虚寒者,过于吃大鱼大肉,没有益处,相反会损伤脾阳。
2.艾灸有益
灸法也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易行,通常没有不良副作用。选好穴位、时间与艾灸器具,合适的灸法就可以。艾灸有温经通络止痛作用,适合脾胃虚寒者,春夏效果较好,有太阳的白天为最佳进行艾灸效时间。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位可以选用,每次施灸选3-4个穴位,每次艾灸时间一般为20-25分钟,温度以自觉温暖为宜,不宜过热,每周灸3-4次即可。
艾灸要避免烫伤发生,过饱、空腹、醉酒等禁灸,艾灸前后避免饮冷水、吃冷食,灸后不吹风,注意保温,至少安静休息30分钟,不着凉水,灸后可适度饮温水,建议至少24小时内不洗澡。
3.用好温中健脾类的中药材
对于脾胃虚寒比较久,比较严重的人,坚持服用温中健脾的中药汤剂很有必要,缓解后,可以改用中成药,用经典处方四君子汤与补中益气汤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是益气健脾经典良剂,为补益方,具有补气健运之功效。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数。补中益气汤有黄芪、白术、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根据实际情况,辩证论治,寒湿较重的,可以加肉桂、桂枝、干姜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收到很好疗效。在脾胃虚寒基本纠正后,再行中医药进补,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很多人吃了补膏就有呕吐不适表现,脾胃虚是其主要原因。
特别说明:饮食调理与温中健脾的中药材并用往往会收到更好疗效,这对于中焦虚寒严重者尤其适用。
中焦是生命枢纽,脾胃是后天之本,守中好会大大提高生命质量与价值,也是中医之本义。中焦虚寒,人体运化失能,作为后天之本不能保全,即致免疫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加快衰老。在当下疫情严重的情况下,温补中焦,健运脾胃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冬令进补的要点。
原标题:《金医养生|养生进补,纠正脾胃虚寒是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