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盘点|把生活的本质说透的文章

发布时间:2024-11-13 15:39
年中盘点|把生活的本质说透的文章

21.6MB

00:0015:40

【解读】南希

本期听外刊,我们继续年中盘点,上一期聊了科普和心理类的外刊文章推荐,这一期咱们聊一聊和生活、哲学相关的外刊,大家将会听到,哲学家们认为的美好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些经济独立提前退休的人,都做了什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变得很分裂?

第一本,《时下哲学》6至7月刊。这一期封面讨论的是哲学家们认为的美好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这篇文章说,我们需要首先考虑的是,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还是由他人决定的。举个例子,如果您死前的最后一个念头是,自己的一生是美好的,但当你的亲人围坐在一起讨论你时,他们都认为你的一生白活了、没有任何意义。或者,反过来。其他人都认为你的一生很精彩,而你却认为自己完全浪费了这一辈子。哪一种人生是有价值的,是美好的呢?

古希腊西方伦理学之父苏格拉底认为,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在他看来,我们一生的工作就是理性地质疑自己的思想,通过不懈的哲学探索精神和与他人的对话来认识你自己。这么看来,苏格拉底倾向的是别人认为你一生过得精彩,才算是精彩。

与苏格拉底持不同观点的是法国作家、哲学家、“荒诞哲学”的代表阿尔贝·加缪,就是写《局外人》《鼠疫》的那位,他认为,我们必须认为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本人是快乐的。他被宙斯罚每天将一块巨石滚上山顶。每次他到达山顶,巨石又会滚下来,然后西西弗斯又得从头开始。这就是他存在的全部意义。他无法做其他任何事情,上山下山,永无休止。但他是快乐的。

加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认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和西西弗斯很像,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本质上都不重要,因为生活并没有任何固有的意义。我们都只是在各自的山丘上滚动巨石。然而,我们可以选择赋予我们所做的事情以意义。其实这就是存在主义的主要观点,就是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的,人的存在本身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换句话说,存在主义告诉我们的是,我们的生活和意义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另外一种美好的生活是美国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克描述的,就是体验机器的概念。这台机器可以让我们体验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的身体将被照料,并通过输液获得营养。躺在这台机器里面,我们会忘记自己是与机器相连,与机器里模拟的人发生互动,主要就是能够实现自己一直想要的名利,还能治愈癌症,在虚拟中实现和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机会做的事情。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机器,大家会怎么选呢?诺齐克本人的选择是坚决不进入机器中生活,因为他认为机器带给我们的体验与现实不符。尽管你可能觉得自己在机器里建立了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但在现实世界里,你只是躺在床上模拟与不存在的人相处的体验。诺齐克认为,相比在虚拟中寻找快乐,不如在现实中追求真理。但是如果您是一个享乐主义者,相信美好等同于快乐,那肯定会坚定不移地躺进这台机器里面。

另一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一样,对美好的人生有着清晰的认识。他不同意加缪的观点,也就是我们必须创造自己的意义,也不同意美好生活有无限的方式;他也不赞成使用体验机器。相反,亚里士多德把美好生活描述为一种蓬勃发展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一个人要不断地自我完善,变得更有德行、更有智慧、更有思想、更有自我意识。亚里士多德相信人类的本质,是有一种正确的方式来做人,过人的生活,而我们只有找到这条道路,才能繁荣昌盛。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应该努力成为最好、最有德行的自己。但现代一些哲学家很现实,他们会问,这个目标现实吗?那些遭受贫穷、战争的人还有精力和时间修炼自己的德行吗?

纵观历史,许多哲学家对”美好生活"这个概念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读,因为"什么是美好生活 “是最古老的哲学问题之一。罗素在《哲学问题》一书中认为,对于一个人在生命结束时是否可以说自己过了美好的一生这个问题,可能没有明确的哲学答案。相反,研究哲学并不是为了获得问题的明确答案,因为通常情况下,没有明确的答案被认为才是真实的,正因为没有答案,一些问题扩大了我们对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了我们的智力、想象力,减少了教条式的确信,而教条式的确信会封闭我们的思想,使我们无法推测。因此,用哲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可能也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https://philosophynow.org/issues/162/Philosophers_Exploring_The_Good_Life)

第二本,《纽约时报杂志》2024年5月12日刊。这一期封面讲到了FIRE运动,这个运动的全称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意思就是“经济独立,提前退休”。这个运动始于2010年前后,经过了十来年的时间,全球实践提前退休的人不在少数,这期封面正好总结了这个运动的精髓在这些年里的一些更新,也看到了不少真正实现了经济独立提前退休的人的现状。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最初,FIRE运动的精髓可以总结为坚忍不拔的极简主义者,意思就是先过苦日子攒钱,等攒够一定钱数,财务自由了,就开始过退休之后的神仙生活,不必非要熬到60多岁再退休。具体操作就是先计算好自己一年花费多少钱,然后乘以25,这个钱就是我们财富自由的钱,按着这个目标,我们开始把每个月工资的50%到75%存起来,目标一旦达成,就可以舒舒服服地退休了。《纽约时报杂志》总结了从1992年到2010年之间出版的教人们财务自由的书,其实说的都是一个事儿,就是极简主义消费和反消费是改善生活的关键

这几年FIRE运动又火起来的原因是金融环境变幻莫测,人们发现朝九晚五的工作和数十年坐在工位上苦熬已经成为一种不明智的投资方式,因为工资、养老金、工作福利那些东西抵抗不了通货膨胀。202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四分之一的美国人希望在50岁之前退休。过去,工作狂文化是一种常态;现在,员工们厌倦工作,渴望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人们开始反思,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为自己而不是别人工作。

目前,在FIRE这个理念发展出来了好几个分支。一种叫做FatFIRE,这类人退休后的预算更大,他们要在退休后享受更奢华的生活。要想达到FatFIRE,需要在退休前积攒到更高的储蓄和投资量。

还有一种叫CoastFIRE,CoastFIRE至少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投资者积极储蓄并建立投资组合。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投资者确定自己的投资组合仅靠复利的力量,就能充分增长为止。在第二阶段,投资者可以停止或减少投资,享受一定程度的自由,但不会完全实现财务独立。

第三种叫BaristaFIRE,允许人们在财务完全独立之前部分退休,比如做一份要求不高的兼职,提供一些收入,或许还有医保等福利,在此期间,投资组合需要持续增长。

那些真正实现经济独立、提前退休的人怎么样了呢?他们的确过得很爽,但是也随时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交友更加谨慎了,因为生活中随时可能出现套近乎然后借钱的人;第二个就是突如其来的抑郁,尤其是达到FatFIRE级别的人。之前确实有研究表明,全球幸福感在年收入达到约75000美元时达到顶峰,所以追逐无限的财富对感知幸福可能是徒劳的。

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是一个遵循FatFIRE生活的人致富的故事,这个人叫Allen Wong,他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因为负债自杀了,他不想让自己和母亲继续遭受贫困,也不想过着单调的上班下班生活,于是他开始夜以继日地编写代码,只要不上班的时候,他就会捣鼓一些DIY软件创意,然后锲而不舍地将一个又一个项目推荐给App Store。然后,一个项目成功了,之后又一个项目成功了。Allen Wong变成了一个白手起家的千万富翁。

这个故事我感触最深的是Allen Wong不断地做DIY软件,不停地做,如果大家做自媒体,就是需要不停地做,不要偷懒,说不定有一天人们就看到了,就火了。所以,有没有想法不重要,关键是要不停地做,才有可能成功的一天。

第三本,《aeon》2024年6月28日刊。这一篇非常犀利、非常走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这篇文章的名字叫“Me versus myself”,我看到的时候还是心里震了一下,不知道大家日常有没有这种感觉,就是自己和自己对着干,明明知道做某事对自己没有长远的好处,但还是要神经病似的这么做。

这篇文章说,人们通过拖延、分心和上瘾来与自己作对,即使身处困境,我们也会通过这种方式来伤害自己。

但这个情况不是现在社会才出现的,在《费德罗篇》中,柏拉图用一辆战车来比喻人类的心理如何被一分为二。战车驾驶员驾驭着一明一暗两匹长着翅膀的骏马。光明之马象征着我们崇高的道德意图;黑暗之马拒绝服从。光明之马将战车拉向真善美和智慧;而黑马不理性,破坏性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受两种对立本能的支配。一种是快乐原则,与生命和创造力相关;另一种是死亡驱动,也就是回到惰性状态的冲动。我们都在追求一种平衡状态,是那种必须在这两种冲动之间保持健康的平衡。

换句话说,只有当死亡驱动力占据主导地位时,自我破坏才会成为问题。例如,对失败的恐惧会压倒我们的雄心壮志。因此,我们会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设置障碍,让自己无法面对不完美的现实。人们总是说的“走出舒适区”,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抵制死亡驱动,投入生活,去真正地做某件事,即使结果一般般。

对此,卡尔·荣格提出了一个有用的概念,叫影子自我。影子自我指的是我们自己身上不受欢迎的部分,或者我们认为社会会排斥的部分,比如,某个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我们把自己的这个需求压抑下来,但它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向我们发起强有力的反抗,比如反复无常的情绪、心理障碍或身体疾病,从而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计划。因此,通过拥抱而不是忽视影子自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更好地整合我们的心理。

另外,这种分裂的自我也不是全部来自人体内部,我们也应该思考,为什么自我毁灭会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特征。1971年,哲学家哈里·法兰克福将欲望定义为一阶欲望和二阶欲望。举个例子,我们的一阶欲望可能是看微博,二阶欲望可能是成为一名艺术家。只有当我们的一阶欲望和二阶欲望一致时,我们才可以说,自己拥有了自由的意志。然而在现代社会上,沉迷于屏幕让我们无法实现更高的目标,同时我们也无法好好休息,无法活在当下。没有数字媒体,我们就不知道该如何放松。我们现在的放松方式是在社交媒体的帮助下,从外部集中的注意力中解脱出来,然后进行心灵漫游。但是,从本质上讲,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像是在服用一种药物,借助这种药物平静下来,所以我们并没有真正让自己回到一个平衡的基线。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既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也无法真正地平静下来。

我觉得我们了解了自己为什么这么分裂,也是一个治愈自己的过程。这样我们就会本能地放下手机,多和自己的本心对话,多关注自己的内在。

行,本期我们就聊到这里吧,我是爱读外刊的南希,拜拜了您嘞。

(点击上图收听往期栏目)

制作人:李南希

音频编辑:张译丹

审校:天健

发布时间:2024年7月3日

网址:年中盘点|把生活的本质说透的文章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6871

相关内容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说说经典(实用8篇)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说说3篇
关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说说
活得通透:蔡澜的另类生活智慧【全本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说说2篇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说说【经典3篇】
生活中的点滴范本 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5篇
盘点生活中的8大美容神物
年终盘点丨2023年“火出圈”的十大文旅现象
生活感悟文章(精选5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