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艺术 原文摘录
发布时间:2024-11-13 15:42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购书单 电子图书 2023年度榜单 2023年度报告
生活与美学 原文摘录
生活艺术论文范文
文艺生活 · 艺术中国杂志
《艺术生活》
生活艺术化VS 艺术生活化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编辑部
生活的艺术作文850字
生活中的艺术论文2500字数
生活的艺术作文750字
《生活艺术》的原文摘录
按热度排序 按页码排序 人们发现,大多数的时候,自私、冷漠、愤世嫉俗的人包揽了所有奖励;温柔、心胸宽广、富有同理心的人,随时准备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平静和舒适,要么一次又一次地被愚弄、藐视和怜悯,要么因为毫无理由(因为没有回报)信任他人而受到嘲讽。我们能轻易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证实大多数的收益往往都归自私之人所有,而关心他人福祉的人却总是遭受损失。如今,这样的证据日益增加。 (查看原文) 在过去,出身决定了人的社会身份。但在现代早期,人们承担起了建构自己身份的任务和责任。自出身社会演变为功绩社会以来,身份认同成为一个极端重要、令人欲罢不能的活动。如今,和其他生活要件一样,身份不再具有一成不变的方向,也不再留下牢固坚实、不可摧毁的印记。在当今,人们期望并偏好可以轻易消解的身份,以便再以其他方式将其熔铸。在过去,身份会延续一生。但现在,它只是当下时刻的属性。身份曾经是被设计好的。但现在,它的构造不以永久存在为目的,需要不断被组装和拆解。这两种明显矛盾的行为具有同等重要性,而且往往对人具有同等吸引力。 (查看原文) 加一定会带来消费者幸福感的提升。可是,这种关联绝不是一目了然的。举例而言,我们都知道,追求幸福是一项耗费气力、充满风险且损害精神的活动。如果它导致抑郁症发病率增长,人们就会花更多的钱购买抗抑郁药物。如果汽车保有量上升致使车祸和受害者数目增加,就会有更多的钱支出于汽车修理和医疗。如果自来水质量普遍持续恶化,人们在旅途中就会花更多的钱购买瓶装水,备在帆布包和旅行袋里(在到达机场安检入口时,我们会被要求当场喝掉一整瓶水,通过安检后不得不再买一瓶)。在这些例子中,在许多相似的情境中,越来越多的金钱交易发生,大幅推动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这是毫无疑问的。只是,抗抑郁药物的消费者、车祸受害者、携带瓶装水的人,还有所有担优厄运降临、苦难将至的人们,他们的幸福感并没有相应提高。 (查看原文) 对世界如何运转的关注,转变为对自我管理的关注。我们所忧虑和关心的,不再是世界及其栖居者的境况,而是世界中的暴行、愚蠢和不公正带来的精神不适和心理眩晕。按照最早发现并阐明这种现象的克里斯托弗·拉什①的说法,这或许是“把集体性不满转化为易于治疗的个人问题”的结果。②拉什给这样的“新型自恋者”取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字,“心理人”(psychological men)。“心理人”只能通过个人问题的棱镜去观察、审视和评估世界状况,他们“不是被内疚而是被焦虑困扰”。在记录他们的“内在”体验时,他们“不是为了提供对现实的客观描述,而是为了吸引他人”,获得“他人的关注、赞扬或同情”,以支撑他们摇摇欲坠的自我意识。个人生活变得像市场一样好战,充满压力。鸡尾酒会“把社交活动变为社交战争”。③ 人们渴求社会地位上的安全感,它能带来自信和自尊。除了个人拥有、取得的财产之外,只有很少的事物能够成为这种安全感的基础。因此,毫不奇怪,让·克劳德·考夫曼说,被认可的需要“溢满社会”。“所有人都盼望着得到嘉许和欣赏,或在他人眼中看到爱意。”④但需注意,建立在“嘉许和欣赏”之上的自尊是格外脆弱的。我们都知道,视线会游移,落在何处,滑过哪里,从来无法预测。因此,吸引关注的冲动永远都不会停止。昨日的认可和赞赏,经过今日警醒的省察,会变为明日的谴责和嘲讽。 (查看原文) 我们的生活是艺术品。不管我们知道,还是不知道,也不管我们是享受,还是哀叹,它都是一个事实。为了遵循生活艺术之道度过一生,我们必须像艺术家一样,为自己设立难以直接应对的挑战(至少是在设立时刻难以应对的);我们必须选择远远超出自身能力的目标(至少是在选择时刻远远超出的),选择那些不知为何似乎总是远远高出我们能力的衡量标准,去评判我们所做将做之事。我们需要尝试不可能之事。就算看不见任何可信的吉兆,我们希望,经过漫长艰苦的努力,我们有一天能够达到那些标准,实现那些目标,顺利解决挑战。 (查看原文) 人天然地栖居在不确定性之中。但是,人希望从不确定性中摆脱出来,这是人生追求的动力所在。就算不曾明说,摆脱不确定性仍是任何幸福构想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真正的、完整的”幸福似乎总是在前方、在远处,就像是地平线。每当你试图靠近,它就会后退。 (查看原文) 马克斯·舍勒早在1912年就发现,如果没有比较,人就不能感知价值。只有在与他人财产、境况、品质的“比较过程中,且通过比较”,普通人才能领会价值。问题在于,这种比较会带来副作用。人们往往在比较中发现,自己并不具有某种被他人欣赏的价值。甚至于,人们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力获得和享有那种价值。这会激发强烈的情绪,引发两种反应:一种是不知所措——变得更加烦恼,怀疑它无法被实现;另一种是仇视——不顾一切地贬损、嘲讽和蔑视那种价值及其所有者,以规避自我贬低和自我轻视。由于这两种反应相互矛盾,蒙羞的体验会导致一种典型的“认知失调”。它是非理性行为的温床,会促使人拒绝听取理性观点。此外,它也让人感到长期的焦虑和精神不安。 (查看原文) 难怪,新一代年轻人和先前几代人形成鲜明对比,他们认为一个人无法发誓忠于生命旅程开启时设定的路线。这是因为,随机出现的、无法预料的命运和意外事件大概率会改变旅途的方向。 (查看原文) 简而言之,爱不是可以被找到的,不是发现之物或“现成品”。爱需要人们每天、每小时去重造,时刻需要唤醒、重申、照料和关怀。随着人际纽带日益脆弱,长期承诺不受到欢迎,“责任”从“权利”中剥离,人被免除了“对自己的责任”之外的任何责任,爱要么从开始就是完美的,要么从开始就已经失败一最好将之抛弃,换一个新的、改良的版本,并期待它是真正完美的。这样的爱不可能在第一次小争吵中幸存,更不用说第一次严重的分歧和冲突。 康德说,幸福是理性的理想,而不是想象的理想。他也告诫我们,人性曲木绝对造不出笔直的横梁。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似乎把这两种说法融为一体。他提醒我们:一且你质疑自己是否幸福,你就不再幸福…古人大概也产生过相同的怀疑,但是他们奉行“我呼吸,我希望”的原则。他们相信,如果不付出艰辛,生活就没有价值。2000年之后,这条建议仍未过时。 (查看原文) 精品店和大众商店销售不同的产品,却传达着相同的讯号。二者承诺实现的梦想也惊人地相似。精品店为少数精英提供的一切,确保了商业街的批量复制品对顾客许下的承诺也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精品店和大众商店承诺的内容近乎一致:令你“比……更优越”,由此你能够征服、羞辱、贬低和藐视其他想效仿你却最终失败的人。简而言之,就是为你提供胜人一筹的承诺。 (查看原文) 在这样的社会中,脆弱也是普遍存在的。脆弱的普遍性,与“胜人一筹”诱惑的普遍性紧密相关,两者都反映出社会内部无法化解的矛盾:大部分社会成员无法达到为所有人设立的幸福标准,或者在过程中受到阻碍。 (查看原文) 想象你的生活是一场盛宴,你应该表现得体。当菜肴传递到你手中时,拿适宜的量。如果你错过了一道菜肴,就享用盘中现有的食物。如果菜肴还没有传递过来,就耐心等待。 对待你的孩子、配偶、事业和财产,都要持有同样的礼貌、节制和感恩的态度。无须渴望、嫉妒或争抢。当时机到来,你自然会得到你应得的那一份。 (查看原文) 也许有人会说,中产阶层是先锋,先于社会其他阶层体验和探索了现代生活生存境况的主要矛盾,即安全感与自由这两种价值之间永恒的张力。两者同样令人渴求,同样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但调和两者的矛盾、同时享有它们,也是极其困难的。这注定成为现代生活中一个近乎普遍存在的特征。中产阶层处在不稳定的位置上。社会其他阶层眼中宿命的(令人欢喜或厌恶)馈赠,即什么都不做就可以维持、做什么都无力改变,对于中间阶层而言却是永远完不成的任务。因此,中间阶层容易遭遇和面对安全感与自由之间的张力。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原本独属于中产阶层的难题和关切蔓延到现代社会的大部分人身上。这种现象被准确地称为“资产阶级化” (embourgeoisement) 。当然,社会其他阶层对中间阶层的效仿,除了与阶级相关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 (查看原文) “生活是一件艺术品”,这句话既不是公理,也不是劝诫,而是在陈述事实。努力使你的生活变得美好、和谐、合理、充满意义,这与画家对其画作、音乐家对其乐曲所做的事情一样。人的生活无法不成为一件艺术品,因为人被赋予意志和选择的自由。意志和选择在生活的形状上留下印记。尽管人们试图否认意志和选择的存在,并且/或者把结果归因于无法抵挡的外力,以否认它们的力量。外力把“我必须”强加在“我想要”的对象上,从而制造出选择范围缩小的假象。 (查看原文) 只能确定一件事,那就是下个月或明年的光景会和我们身处的当下毫不相同。正因未来有所不同,我们当前掌握的许多知识、使用的大部分专业技术都会变得无用,且我们无从得知会是哪些知识和技术变得无用;我们不得不忘记一些当前熟知的内容,也会出于必要,抛弃许多在当下让我们感到骄傲、为我们赢得赞扬的事物(同样地,我们无从猜测哪些事物将被抛弃);今天受人推崇的选择,到明天会成为受人谴责的错误。按照这个逻辑,我们真正需要、首先应该掌握的技能是灵活性,也就是当旧日资产变为负担,便迅速遗忘并抛弃它们的能力,以及在短时间内改变方向、转换轨道却不心生悔意的能力。我们真正需要永远铭记的,是应避免对任何事或任何人宣誓一生效忠。 (查看原文) 在一个布满陷阱和埋伏的世界里,捷径、在短期内即可完成的计划、立即能命中的目标,才更有优势,更容易获得回报。这样的世界也鼓励“先享受再付费”的态度,同时劝阻人们反思和担忧“这一切意味着什么”。这就好像串起念珠的长线被剪断,念珠洒落一地。于是,先捡起哪枚念珠不再重要,“理性”的做法是,用最小的力气、最短新时间抓住距离自己最近的那一枚。 (查看原文) 简单来说,对于身份认同的寻求者、构建者、变革者来说,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麻烦。他们所践行的生活艺术需要大量的金钱和不懈的努力,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有钢铁般的意志。尽管这种生活向人们承诺了诸多快乐和幸福时刻,也或多或少会兑现它的诺言,但是,如果让人们自由地选择,许多人仍会犹豫是否践行这种生活。 (查看原文)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对生活艺术的思考最终都会通往自我决定、自我伸张,以及面对这个艰难挑战所必需的坚强意志。 (查看原文) 生活艺术的产物应当是“身份”。然而,考虑到自我创造无法调和的对立,持续变化的世界,个体努力跟上生活条件变化导致的不稳定的自我界定,身份在内部不可能是连贯一致的;身份也不可能在某个时间点上显露出终局已定一这意味着再也没有改进的空间,也再不能激起改进的冲动。身份永远都处于生成的状态,它相继呈现的每一种形态都或多或少地受强烈的内在冲突影响。每一种形态都无法带来完全的满足感。每一种形态都渴望变革。每一种形态都缺乏可信度。 (查看原文) 作为个体,我们正在实践的生活方式被预先解释为我们的个人选择。一旦被塑造为个体,我们就被鼓励寻求社会对我们生活方式的认可。“社会认可”意味着,个人实践的生活方式是有价值的、体面的,并因此得到其他有价值且体面的人的尊重。 (查看原文)网址:生活艺术 原文摘录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6882
相关内容
作家的信念:生活、技巧、艺术 原文摘录生活与美学 原文摘录
生活艺术论文范文
文艺生活 · 艺术中国杂志
《艺术生活》
生活艺术化VS 艺术生活化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编辑部
生活的艺术作文850字
生活中的艺术论文2500字数
生活的艺术作文750字